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08

第8章 魏晋以前的北京交通(6)

使用“轭靷系驾法”,一是使马的力量能够集中使用,减少了无谓的分力;二是将轭加于服马颈上,使承力点在其肩胛两侧,这样不会压迫马的气管,当马快速奔跑时其呼吸并不会受到影响。而同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马车采用的是“颈带系驾法”,即不使用轭,而是将图110东汉单马驾双辕轺车示意图马颈用绳子直接缚在车衡上,这样使马颈下部直接受力,当其奔跑起来后速度越快,气管就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呼吸,大大影响了其力量的正常发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不但具有卓越的造车技术,而且还创造了合理的系驾方式,从而使车舆的性能较同时期的西方古车优越许多。

两汉时,随着双辕车的出现,单马驾车(见图110)产生,而新的系驾方式——胸带系驾法也应运而生。这种新式系驾方式为:将原先系一服马的单靷绳变为双靷绳,两靷绳的前端不再系在轭的下端,而是与绕在马胸前的一条宽宽的革带——“当胸”相连。这样的改动,使马胸成为拽车的承力点,而轭则单纯起支撑车衡与车辕的作用。

胸带系驾法较之轭靷系驾法既简单也更科学,它将支撑点与受力点分开,使马体局部受力相应减轻,更有利于马的力量的发挥。这种系驾方式是中国古代系驾技术的一大进步,在当时世界是最为先进的。西方出现这种系驾法比中国整整晚了1000年,即到公元8世纪时才开始应用。而这个时候,中国古车的系驾方式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向更为先进的“鞍套系驾法”过渡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京的交通

魏晋南北朝时,今北京地区的军事活动更加频繁。虽然战乱年代必然会导致道路的失修,但出于军事目的抢修肯定会时常进行的。另外,由于蓟城政治、军事地位的进一步上升,以及北魏时又有皇帝临幸此地,所以必然带动相关道路的新的发展。

(一)蓟城交通枢纽作用及政治地位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蓟城的交通枢纽作用十分突出。如曹魏时曾对辽东多次用兵,蓟城不仅是这些军事行动的出师之地和事平之后的劳军之所,而且至迟在齐王曹芳正始(240-248年)时,征北将军的治所也迁至这里,蓟城遂上升为曹魏时期北方的军事指挥中心。

西晋时,蓟城得到发展。据考证,西晋蓟城在今北京城西南羊坊店、会城门村以东一带,城内有燕王宫,还有数条交叉的宽阔大道。

至十六国时,蓟城更上升为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权的都城。以后,到了后燕政权统治时期,蓟城由于处于鲜卑慕容部的祖居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和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之间,因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5个战略据点和政治中心城市(中山、邺、蓟、龙城、晋阳)之一。

(二)各主要道路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京喜路”和“京承路”不仅得到新开拓,而且往来十分繁忙,因为它们是从蓟城通到当时辽东一带进入中原必经的交通要冲——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的主要道路。

当时的“京喜路”,从蓟城向东,经徐无(今河北省遵化市)、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到卢龙塞(今喜峰口)。出卢龙塞向北,先到凡城(今河北省平泉县),再经右北平郡治平冈(今辽宁省凌源西南),最后到达龙城。这条道路是从蓟城通到龙城的南线。北线即先走“京承路”,到达今承德市后转向东北,沿燕山北麓前行,经平冈,最后到达龙城。

南北朝时,尤其是北魏统治时期,由于东北地区与今北京地区商业贸易往来的频繁,“京承路”古北口内外已是贸易通途。如北魏献文帝时,契丹别部悉万丹等部各以名马文皮入贡,交市于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和密云(今河北丰宁和北京密云东北一带)之间,并且贡献不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蓟城通到龙城的交通往来频繁始于前燕政权统治时。前燕政权是由兴起于辽河流域的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都城建在龙城。公元340年十月,前燕王鲜卑慕容皝率军2万精骑突袭今北京地区,当时这里为后赵的势力范围。前燕军走的即是北线,从古北口进入今北京地界后继续向西南,到蠮螉关(今居庸关)再转南,直奔蓟城,后赵蓟城守军不敢出战。随后,前燕军继续南下,“掠徙幽、冀三万余户”,后沿原路退回。公元350年,前燕击败继后赵而立的冉魏政权,占领蓟城。在此后的二三年中,前燕王慕容儁频繁往来于龙城和蓟城之间。慕容儁往返于蓟城、龙城之间所走的道路主要是南线,也即当年曹操北伐乌桓蹋顿的路线。为了扼守这条通往内地的重要道路,慕容儁曾“徙广宁、上谷人于徐无,代郡人于凡城”。公元352年五月前燕灭亡冉魏,将冉魏君主冉闵从其都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经蓟城押送到龙城处死。公元352年十一月,慕容儁称帝,正式定蓟城为国都,并从龙城“稍徙军中文武兵民家属于蓟”,次年正式迁都蓟城。到前秦、后燕、北魏时,“京喜路”依旧活动频繁。如公元380年,前秦幽州刺史苻洛在和龙(即龙城)起兵反叛,其军经今北京地区一直到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公元397年三月,北魏进攻后燕都城中山,后燕王慕容宝弃城北走,先到蓟城,随后逃往龙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京张路”得到新的开拓得益于鲜卑族在北方的崛起,以及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前期,其皇帝曾数度经此路巡幸今北京地区。如明元帝泰常七年(422年)九月“东幸幽州”。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正月“行幸幽州”,后来又于太延三年(437年)二月再“行幸幽州”,之后“还幸上谷(治居庸,时属恒州),遂至代”。他们所走的道路即从平城出发,沿今桑乾河北岸东行,经上谷郡之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再沿今永定河北岸插向东南,最后到达幽州治所蓟城。这条路当时称“上谷路”。

文帝兴安二年(453年)以后,鉴于北魏的强大,东北地方各国开始向其朝贡。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各国前往平城多是走龙城、经平冈、过密云(今河北丰宁和北京密云东北一带)、至沮阳,然后沿桑乾河一直西行到达平城。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崎岖险峻的道路,即自龙城西行,经密云向北,走今张家口市附近,再折向西南,经今山西天镇县、阳高县,最终抵达平城。这两条道路均经过今北京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京榆路”上的军事行动较之前代大为增多。如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叛魏,明帝诏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军从蓟城出发讨伐,次年又派太尉司马懿率4万大军与幽州兵会合,渡辽水,破辽东。辽东平定后,明帝“遣使者劳军于蓟”。齐王曹芳正始中,曹魏又派大军进攻辽东的高句丽政权。正始三年(242年),高句丽“寇西安平”。五年(244年),幽州刺史毋丘俭“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大破高句丽军,直至高句丽丸都山山城(今吉林集安县北)而回。六年,复征之,再魏晋南北朝时期,“京郑路”上的军事活动更为频繁,因为这条路上的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和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如西晋末年,永嘉六年(312年)冬,幽州刺史王浚曾发兵数万南下进攻盘踞在襄国的石勒,但未能得胜,只好退回蓟县(今北京市南)。建兴二年(314年)三月,石勒率军自襄国北上突袭蓟城,诈城而下,擒王浚,2日后退兵回襄国。十六国时,咸康六年(340年)十月,前燕王鲜卑慕容皝率军2万精骑突袭后赵蓟城后,又继续南下,渡武遂津(今河北徐水县西)入于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然后沿原路退回。公元352年,前燕军自蓟城南下,攻陷冉魏首都邺城,然后将冉魏君主冉闵及“魏后黄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牧等及乘舆服御”解送到蓟城。公元357年,前燕在蓟城定都5年后,慕容儁将都城南迁至邺城。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蓟城成为定都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的前秦在东北面的重镇。蓟城与长安的交通往来与前代相同,多走“京郑路”,再走“郑西路”。公元380年,前秦幽州刺史苻洛在和龙(即龙城)起兵反叛后,其兄镇北将军苻重曾尽发蓟城之军南下,与苻洛会师于中山。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定都中山后,后燕军北上占据蓟城。

南北朝时,在北魏迁都洛阳后,“京郑路”又热闹起来了,东北各国朝贡多经蓟城南下。

公元577年,北周围攻北齐首都邺城,北齐幽州刺史潘子晃自蓟城“率突骑数万赴援”,但刚至博陵(今河北省蠡县境内),邺城便已失守,潘子晃遂至冀州向北周投降。(三)道路交通的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道路交通的管理基本与前代相同。不一样之处,如魏文帝规定在车马大道上“一里置五尺之铜表”,以表里程,这是中国道路交通史上的一大进步。再如,西晋在交通体制方面虽也继续延续西汉陈规,道路上遍设邮亭馆驿,但因商业发达,道路沿线私人经营的旅馆已超过了官营旅馆的数量。

十六国时,各政权虽然无暇振兴经济,但对交通建设都不敢掉以轻心。如前秦时“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前燕景昭元玺二年(353年),慕容儁用兵中原时,曾“遣将军步浑治龙塞道,焚山刊石”等。

结语

从远古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时间跨度达几十万年,但由于史料缺乏,因此关于北京交通史的许多内容或者是空白的,或者是严重残缺的,这样就给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这一时期的北京交通由于处在历史的早期,具有奠基的作用,因而又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蛛丝马迹中努力发掘着可以利用的资料,尽量勾勒出这一时期北京交通史的方方面面。

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北京交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尤其西周、秦朝和西汉是三个高潮期。对外交通道路均已开辟出来,北京作为各政权东北部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已确定下来。遗憾的是,作为中心城市——蓟城,有关其内部交通情况的资料很少,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