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文三原
16017200000018

第18章 名胜古迹呈异彩巧夺天工传佳话(1)

三原地处关中腹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据文物普查资料统计,目前,我县各类文物点已达108处,其中14处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唐高祖献陵

献陵修建于贞观九年(635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营造的陵寝。

李渊临终,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而唐太宗为了行孝,决定按西汉长陵的旧例给高祖修建陵寝,要求丧事“务在崇厚”。由于陵园工程浩大,又为葬期所迫,秘书监虞世南上书:古代的圣君明王实行薄葬,并不是不想崇高光显,以厚其亲,而是吸取厚葬导致被盗的教训,从“长久万世”的立场出发,割其常情做出的明智选择。过去汉成帝造延、昌二陵,规模宏大,功费甚多,以为用北山石为椁可以防盗。张释之说:“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guo,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又何戚焉。”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张释之的话是长远之计。汉武帝厚葬茂陵,不足为训。魏文帝薄葬之制,深明事理。如今献陵丘垅如此高大,就是其中不藏珍宝,也没有什么好处,万代之后,人们看见高坟大冢,谁会相信其中没有金银珠宝!应该按照西周制度,“为三仞之坟,方中制度,事事减少”。事毕之日,刻石陵侧,说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需,皆用瓦木,合于礼文,一律不用金银铜铁,使后世子孙都来尊奉。这样一来,岂不甚好!唐太宗看了奏章,没有给予答复。虞世南又上书说:汉代帝王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少则十余年,多则五十年,才能修成。现在要用几个月时间,做完汉人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对于人力,也太劳累了,能否按期完工,令人担心。其他大臣也上书请按高祖遗诏务从节俭。太宗内心很矛盾,想按遗诏办事,但不忍心太过简素;想厚葬,又怕百世之后有弃坏的忧患。进退两难,不能下定决心,就将虞世南的奏章交给大臣讨论。司空房玄龄等人认为,长陵高九丈,过于宏伟奢侈,而以二丈立规,又太违背习俗。光武帝是中兴明主,行事多依典故,其原陵高六丈,应该依照原陵制度行事。

太宗采纳了虞世南等人的建议,就下诏说:“朕既为子,卿等为臣,爱敬罔极,义犹一体,无容固陈节俭,陷朕于不义也。今便敬依请议。”贞观九年十月,献陵竣工。十月二十七日,唐太宗举行国葬,葬李渊于献陵。

献陵修建之初设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颇为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夯建用土28.6万立方米。周围陪葬着67座皇亲重臣的墓葬,宛如众星捧月,把献陵衬托得更加壮观。

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颇有唐开国皇帝的雄风。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劲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在御道的前端,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全身遍布鳞甲,双耳紧贴头部,口微微张开。南门外8米高的华表,上蹲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庄严肃穆。在封建时代,雄伟高大的华表是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身份的象征。在献陵周围地区至今仍流传着“石犀偷水”和“唐太宗狩猎”等神奇的传说,给献陵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唐武宗端陵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之陵,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陵园坐北朝南,封土呈圆丘形,高10米,底径40米。御道两侧及内城四门分布着石人,翼马、华表、石狮等石刻。石刻雕琢精细,造形生动,在广袤的田野衬托下显得高大雄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史料价值。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武宗李炎是唐代帝王中一位反佛尊道的皇帝。他做太子时就喜欢道士鼓吹的“长生术”。公元841年李炎登上皇位,立即把着名的道士赵归兵等81人请到大明宫。武宗本名李瀍(chan),道士对他说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他立即把偏旁是水的“瀍”字改为双火组成的“炎”字。他幻想成仙,下令在京城长安南郊及大明宫太液池畔各修了一座高达150尺的望仙台,动用人力45万人次。会昌五年(845年),武宗发诏禁佛教,拆毁寺院,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收奴婢十五万人并为税户,没收寺院霸占的大量田产。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吃了道士炮制的长生金丹而中毒,得了神经错乱症,喜怒无常,旬日不言。当月二十三日,武宗死于长安大明宫,年仅33岁。同年安葬于三原北原,是为端陵。

端陵积土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米、南北60米、高15米。陵台位于陵园中央。陵园东西540米、南北593米。陵园四个角阙址虽均已平掉,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址遗迹尚可看出,下宫离陵2公里。现存四门石狮二对,在神门外10米。石狮身高1.7米、身宽1米。神道石刻现有华表1个、翼马和石马各两个、石人4个、鸵鸟一对(其一迁展于陕西省博物馆),东西列间距66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65米,高6.77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柱身八个棱面均雕刻蔓草花纹,南面保存较好。翼马位于华表北9.8米,形制同庄陵。翼马身长2.85米、身宽2.80米。鸵鸟位于翼马北约10米,形制同景陵。鸵鸟身高和长均1.77米。鸟首回顾,身躯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鸭。现迁至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列翼马附近有石马2个,均残。东列现有3个石人、南数第一个在翼马北80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3.15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14米;西列现存1个石人,在翼马北98米。石人身高2.89米,唯东列石人的左侧不佩剑,腰带下无前后花结长帛。当地群众说,北神门外原有二门狮,其北有石马和牵马者。

三、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复修,占地面积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6969平方米,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是一座体形和谐、有韵律感的珍贵古建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庙内,收藏和展示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余块碑石,其中岳飞手书《出师表》碑石和于右任书法真迹为世称颂。庙中建筑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明清建筑的直观实物。近年来,曾有多部电视剧、电影在该庙取景拍摄。

三原城隍庙古建筑群以均衡对称的正统方式把楼、殿、廊、庑(wu)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全部建筑琉璃盖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肃穆壮观。有“毕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的美誉。包括照壁、木牌坊、山门、东西走廊、石牌坊、戏楼、东西庑、钟鼓楼、牌楼、月台、大殿和东西陪殿、明陲亭、财神殿和寝宫等。

在建筑形象上,大屋顶、高台基,增加了线条上的神秘感和庄重感,又有防水防潮的功能。在建筑色彩的使用方面,多用强烈的原色,如青、白色石质的台基和栏杆,朱红色的屋身,檐下涂以青绿的冷色,屋顶的琉璃则为黄色和绿色,这些对比鲜明的色彩使整个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灿烂夺目。它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集中体现了明代庙宇结构的特点,布局错落有致,严谨宏伟。其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整个建筑布局独特,结构新奇,飞檐落霞,鎏金映彩,宏伟壮观,气象森严,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