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前有十米多高的水磨砖照壁,正中嵌有“鲤鱼跳龙门”的砖刻浮雕;四角有透刻的龙凤纹饰。其北有高达13米、重2万余斤的一对铁旗杆,杆顶有铁斗,斗角插铁旗,旗下铁龙缠绕,生动逼真。(其中的一根旗杆在2008年地震中折断)庙门口木牌坊极为高大,上书“威灵昭应祠”。下蹲石狮,东西对视,两侧的“八字墙”东雕“苍龙训子”,西雕“鱼龙变化”。门楼的藻井八卦悬顶,做工奇巧。跨进门楼,石条铺路,直通庙后大殿,东西两廊壁各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刻石。再往北走,通过一道木牌坊,木牌坊的上下浮雕满布,有“尧王访贤”和“肥牛瘦马”等,栩栩如生。再往前便是庙内唯一的一座青石牌坊,刻许多历史典故。穿过戏楼,便是中院。昔日戏楼有木刻楹联:上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下联“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中院殿庑周环,曲屋连属,雕梁画栋。大殿博敞宏伟:殿前高台石栏,左右石狮护卫;东有石碑,西有纸炉;殿内有修复的城隍塑像等。大殿前的一株古柏,粗可环抱,高耸挺拔,树冠博大,堪为一景。钟、鼓楼紧连东西陪殿,楼顶琉璃奇特,形制俊秀,确属庙内一绝。大殿后有玲珑华美的寝宫,雕墙镂花,别具一格。
【相关链接】
城隍庙歌
三原县近长安,落花天宝数千年。驰名关中白菜心,土地肥沃产粮棉。出过能人活神仙,鸿远李靖熟兵法。马理贺氏理学家,温尚书王天官,右任先生中外赞。三A景点城隍庙,地点就在东渠岸。大照壁好巍然,精磨细刻水磨砖。铁旗杆重过万,两条巨龙上边盘。迎门好像灵霄殿,一对狮子卧两边。朱红大门开两扇,两边偏门不上算。木质牌楼在中间,红漆柱子显又圆。角铃叮当听得远,八卦天顶在上边。踏着石条往前走,两边孔明出师表,岳飞真迹后世传。石牌坊修得谄,八仙过海刻上面。戏楼对面是大殿,钟鼓二楼更显眼。木牌楼修得悬,好似天宫落世间。城隍高大施护板,十八罗汉站两边。做得好,画得活,眼睛好像在动弹。琉璃瓦,兽面艳,百鸟朝凤能叫唤。出土文物东摆放,于公书法西陈列。领上亲属照个相,大饱眼福作纪念。
四、三原古龙桥
龙桥横跨于三原县南北两城的清河谷内,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完成于万历三十年。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竣工后,在桥南建有高公祠,桥北建有温公祠,以志纪念。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桥面两侧建有齐整的两排房屋。房子不高,却玲珑别致。一色的青堂瓦舍,油漆门前,大多挂有招牌幌子,如药葫芦形的“白龙膏药”等招牌。经营以小工艺为主,如铜锅、铜壶、水烟袋、木梳、针线、戏装、刺绣以及地方风味的油糕、芝麻糖等,很具地方特色。
龙桥,亦称三眼桥。桥长110米,宽11米,高约26米。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孔大,偏孔小,为了美观适用,两边孔采用对称半圆形式,中孔采用尖形拱顶,也叫二心圆或两点圆卷拱,坚固有力。桥身全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清石板铺道,两侧石雕栏杆,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大石桥。
龙桥之名起于宋代。原为木桥,屡建屡圮(pi,毁坏,倒塌。)。石拱桥建成后,遂收一劳永逸之效。故三原县志引用“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诗句,赞美贴切。此桥建成后,清顺治十三年、康熙年间、乾隆二十二年、道光六年以及1940年又多次维修。明万历四十四年和民国二十二年等多次洪水越桥而过,桥身巍然不动,坚如磐(pan)石。
1982年和1988年,三原县政府曾两次拨款对龙桥进行了修复。古老的龙桥焕发了青春,更加英姿飒爽,雄伟壮观。
1992年4月20日,龙桥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安乐乡中王堡,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工部尚书三原北城人温纯捐俸倡建的一座独特的飞檐挑角、玲珑秀丽、楼阁式的木塔。当时建在寺院内,寺院因称木塔寺。塔共三层,六角挑檐,每边长13米,高30米,塔身系木结构。塔基为砖石结构,高4米,塔顶为六角攒顶式样,远眺像一座亭台楼阁,颇具古刹(cha)遗风。塔台与前面大殿之间有拱桥相连。塔内设扶梯,可拾(she)级而上到二、三层,游人登塔远望,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据传,龙桥建成后,所剩木料甚多。古人信奉“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三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很不平衡,故在东南方建塔,以补不足,留驻气脉,能使地方文风兴旺、财源茂盛。寺院占地30余亩,寺中修建了文峰木塔及佛殿5间,遍种品种名贵的菊花,每逢重阳佳节,数十里群众以登塔赏菊为快事。
由于历史原因,寺内建筑屡遭破坏,现仅存古塔一座。1981年因风雨侵蚀,塔基出现崩塌,塔身倾斜。为了抢救这座明代木塔,省政府拨专款进行了整修。1985年县政府又迁走学校,成立了文峰木塔文管所,并编制了专门人员保护和管理。目前,文峰木塔已成为关中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也是影视单位取景拍摄的热点建筑。
六、东里花园
东里花园位于三原城北5公里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因是1300多年前李靖修建,故称“唐园”,亦称“半耕园”,俗称东里花园。
唐园面积48亩近于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有读书堂、转角楼、妙香亭、挂云楼、益清阁,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及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此园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汇北方建筑风格之凝重,在渭北一带堪称风景胜地。每逢端阳节,方圆数十里男女青年成群结队来观赏花木,互赠香包,以畅游为快事。
李靖故居的建筑多为宋及明清建筑,后经多次修复。一些珍奇树种令人大开眼界,如紫藤抱杨、柽(cheng)柳、红豆杉、线柏等,为这一古老园林增色不少。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数百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把整个花园点缀得异常秀丽。
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末时又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着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由此唐园成为驰名渭北的古园林。1917年,园主人家境衰败,将此园卖给靖国军,遂改为“靖国公园”。靖国军总部设在三原县城,但因此园风光迷人,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常来此园运筹帷幄,制定方略。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政,为保护园林古建,曾拨款修葺。1937年2月,周恩来、杨尚昆等中央首长曾亲临此园与杨虎城将军共商国事。
陕西革命先烈史可轩的墓地位于东里花园东南角的竹林深处,墓碑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字。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都会组织大型游园和为烈士献花扫墓活动。
七、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城北4公里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乾隆(1787—1796)年间,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
周家原有房屋十七院,现仅存此院。占地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83平方米。其形制结构是江南特色的宅第。它坐南向北,进深71米,每进三五相间,间口各异,均有大门相隔。走廊极深,直向纵深延展。敞开各进中门,一眼可望后楼,给人以幽静肃穆之感。
周家大院修造数年,花费人力、财力甚巨。整个建筑,大房顶、高台阶、砖木结构,布局合理,疏密得当。院内的砖、木、石雕刻,纹饰典雅、精美细腻。惟妙惟肖。它是研究和鉴赏清代建筑的直观实物。
门前有楼房三间,门台为青石铺地。拾级而上,一对石狮对峙(zhi)雄视。进入门内迎面一座带有浮雕的屏风,东西廊房两侧各有精刻别致的砖刻浮雕。穿过廊房,便是五间大厅,厅房镶嵌八扇格子门,门上刻有各种典故图案。廊房门上雕刻的关中八景别具一格。再穿过一座五间大厅,便是古建的后楼。后楼中央,悬挂着巨幅匾额,上书“怀古月轩”四个鎏金大字。站立后楼,远眺四方,使人心旷神怡。
这座房屋的整个建筑与富丽堂皇的装饰,庄严坚固,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古建的保护,多次拨款维修,使这座关中唯一的古建民俗馆面貌一新。近年来,国内多家影视单位在此取景拍摄。
【新闻链接】
陕西三原发现大型秦汉宫殿遗址和唐宋古城遗址
新华报业网2007年11月3日讯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地处关中平原的三原县新近发现了两百多处新的文物点,其中面积达四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刘李沟唐宋古城遗址,以及四十万平方米的惠家秦汉宫殿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三原县始建于前秦,建县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古迹众多,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此间共发现文物点149处(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正在进行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三原的文物点增至369处(组),其中新发现了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秦汉遗址、唐代墓地及石刻、元代墓地及墓志、明代摩崖石刻、清代堡址及墓地。
据介绍,此次在三原有两处重大发现,一处是新兴镇惠家秦汉宫殿遗址,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普查人员在该遗址上发现了疑似夯土地点两处,普查标本三十多件,包括大型几何纹空心砖、方砖、瓦当等等,规格很高,有的瓦当形式还是首次发现。该遗址可能是秦都通往淳化甘泉宫的一处重要的行宫遗址。
另一处是西阳镇刘李沟唐宋古城遗址。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三原一处重要古城遗址,但长期以来踪迹难觅。该遗址面积达四百万平方米以上。遗址内涵丰富,时间跨度长,有大面积的夯土遗存、乱葬坑和丰富的遗物堆积,其中出土的莲花纹铺地砖应属高等级建筑的遗物。古城中可能还有唐代的一处重要行宫遗址。该遗址上还保留有四个明代城堡遗址。(记者: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