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温纯任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时神宗已连续两年派出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在全国各大城镇以征商开矿为名,对工商业进行掠夺。这些宦官往往借机强占土地,或巧立商税名目横征暴敛。他们手下豢(huan)养的拳师棒手直入民家,奸污妇女,随意捕杀民众,民怨沸腾,不少大城镇相继掀起了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温纯目睹这种情况,奏请罢矿税、惩阉官。奏疏连上,均被留中。温纯于是联合朝中诸位大臣,一齐伏阙大哭,从巳时直到申时,一连跪了三四个时辰,顿时朝野震惊。神宗闻讯,问谁是倡导者,温纯慨然答道:“是臣温纯。为了社稷和百姓,不敢爱死!”神宗知道温纯别无他意,怒气稍减,宣旨安慰说:“疏将发下。”群臣皆呼“万岁”。事后,神宗并未采纳温纯的建议,因为这些宦官每年从地方送至北京的税收仅白银就达90余万两、黄金1500余两,神宗怎么会轻易丢弃这块肥肉?矛盾随之激化,广东、陕西、云南、直隶、福建、湖广等省都陆续发生了驱逐甚至杀死税监的所谓“民变”。温纯又上疏陈言矿税使的种种不法之事,要求立即罢矿税使,并逮捕激起民变的地方官员。疏虽仍然留中不下,但至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还是被迫下令停止了征收矿税之事,撤回了全部宦官。
明史载“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温纯一生所得俸银,皆用于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而居家力主节俭,自奉甚薄。据韩诗撰《日二园记》载:“先生(温纯)仕世、穆、神(宗)三帝,余尝访所为二园者,则郭西一寻丈地耳。”“身仕三朝,而家无余积,君服其恭,民戴其德。”
5.【清】着名教育家贺瑞麟
贺瑞麟(1824—1893),名均,字角生,榜名瑞麟,号复斋。清末着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陂西乡响刘村人。
7岁时,贺父出上联“半耕半读”,他以“全受全归”对应。18岁中秀才,后向关学大儒朝邑李桐阁求学,与山西芮城人薛于瑛(仁斋),朝邑人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初归乡,在南李村设“有怀草堂”讲习。后应知县余庚阳之邀到学古书院主讲。同治九年(1870)购鲁桥北门外清凉山坡地,以土窑为室,创清麓精舍授徒讲学。光绪初,知县焦云龙资助建为书院;抚军谭云觐(jin)命名为正谊书院,由中丞冯层云书写匾额。门下弟子多为清末民初名士:陕西着名大才子蓝田人牛兆廉、兴平人张元勋、马鉴源、蒲城人米岩、山东淄川大学者孙乃(nai)琨(灵泉)等。
贺瑞麟主讲正谊书院20年,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学之大成。他精于书道,楷书结构严谨,行草运笔浑厚,书法作品遍及关中。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石可为代表。
【先贤遗风】
着书立说不朽业创办书院美名扬
贺瑞麟讲课之暇,与学生一道对先哲典籍着作进行整理校刊,加注自己的心得、按语,曾刊印出版《清麓丛书》,行销省内外。正谊书院藏书万余卷,书院一直办到1948年,是本省保留到最后的一所着名的书院。
二、革命薪火承载千秋
1.民国奇才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国民党元老,民国奇才。
于右任出生于三原县城东河道巷,祖居泾阳县斗口村。青少年时期,他以诗文抨击时政,被指为革命党。他潜逃上海,入震旦学院半工半读。1906年到日本东京会晤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以长江大都督,嘱咐相机行事。回国后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主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主持部务。后又参加反袁护法诸役。1918年回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在陕苦持四五年之久,与孙中山的南方革命遥相呼应。他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他与冯玉祥组织国民联军、解西安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支持第二次国共合作、主张团结抗战;并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于右任支持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于右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一生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清廉、洁苦、不置私产。先后在家乡创办民治小学、民治中学、渭北中学(今南郊中学)、三原女子中学、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东段教育林场,并倡建西北农学院,关心泾惠水利工程。为改变西北干旱,他提出着名的《西北十年万井计划》。他把自己历时十余年耗资数万元辛苦搜集购存的唐以上290多方古碑石捐赠西安碑林。他写字不要润例,尤其是穷学生,平民百姓,求者不拒。其墨宝遍布海内外,经过长期研究创立的“标准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肺炎及肝硬化并发症逝世,终年86岁。
1984年11月10日,全国政协隆重集会纪念于右任先生逝世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发表讲话说:“我们纪念这位真诚的爱国者,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着名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他一生爱国,风范长存”。
【先贤节操】
爱国爱民一心为公“布衣大臣”两袖清风
于右任先生一生无私务实,克己奉公,爱国爱民,奉节俭,清正廉明,人称“布衣大臣”。
(1)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
有远见的政治家,没有不重视教育的。20世纪初期,于右任就倡导:“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
主正义,协助马相伯筹建复旦大学1903年3月10日,着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高等院校——震旦学校,并亲任监院(校长)。
1905年春,于右任颇具反清思想的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出版,清廷以“逆竖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旨令“无论行止何处,拿获即行正法”,并在报纸上通缉。当时,正在开封应试的于右任得知消息,迅即潜入上海。马相伯十分关心热血青年,派人四处寻找于右任,并免膳杂费让他就学。1905年春,马相伯先生不幸染病住院,法国教会对马先生宣传新思想不满,借机夺了主事权,强迫学生接受宗教课程,唱天主教歌曲,早晚祷告、礼拜,学生大为不满,纷纷退学。马相伯支持学生的行动,毅然脱离震旦。在于右任等进步学生的建议下,马先生决定再办一所与震旦同等的学校。在决定校名时,纷议难决,于右任几经思索,建议校名“复旦”,既有不忘震旦之旧,又含复兴中华之意。众人赞同,并一致公推干右任等七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成立不久,情况有变,仅留于右任和叶仲裕两人负责。于是于、叶二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偕马相伯先生想尽千方百计,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寻求地址,打通关节,几经周折,搬动了两江总督,划出吴淞营地七十亩,拨款一万余元,加上多方筹凑,复旦公学于1905年中秋节得以正式开课。从此,于右任终其一生,始终与复旦休戚与共,每遇危难之时,必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计个人成败得失,全力以赴扶持复旦。
复旦老校友常说:“写复旦不能不写三个人,没有这三位先生,可以说没有复旦”。第一位是马相伯先生,第二位就是于右任先生。
施义举,创办中国公学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提出“三民主义”,留日学生争相传学,一时革命实力大增。清廷与日本文部省勾结,公布实施《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激起中国留学生反对。留学生纷纷以罢课、退学等形式进行抵制,继而相继回国,其中回到上海的最多。这些热血青年在异邦受到歧视,回到祖国,又被清廷视为“洪水猛兽”、“异端分子”,经常受到跟踪监视。他们无依无靠,无家可归,许多人踯躅(zhizhu)于黄浦滩上,忍饥受寒苦苦支撑。为了安置这些留学生,于右任与王敬方、张邦杰一起,发起创办中国公学,收留这些学生。
中国公学培养了许多献身我国民主革命的志士,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饶辅庭、饶国栋等五人,参加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的马宗汉都出于中国公学。此外,文人学者如胡适等人,也曾就学于中国公学。
苦经营,兴办“民治学校”1918年,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受陕西民主人士力邀,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驻节三原。工作之余,他常去西关小学询问教学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学校经费拮据(jieju,缺少钱,境况窘迫),他便解囊相助。1919年他捐资修建了一座教室,并接收了“西关小学”,改制为“民治小学校”,并亲书校牌。从此,学校经费全由他筹措。他说“就是穷得卖字,也要支持这所学校”。
靖国军解散后,于右任返沪,民治学校校长由张文生接任。其时经费拮据,张持于右任介绍信到处奔走募(mu)捐,方使学校勉强维持。在于右任关怀支持下,到1922年前后,学校已扩建教室10余座,房舍30余间。学校提议扩建初级中学,于欣然接受,遂筹资购买土地并请上海建业公司在学校建起了三原第一座两层教学大楼,上下共16个教室,扩建校园1万平方米,使该校成为南北两院,下设中学、小学二部,在校学生1000余名,成为当时渭北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好的学校。
为了筹措学校经费,1936年,他把多年历尽心血购藏的稀世珍宝鸳鸯七斋志石二百多方捐赠陕西省政府,建设西安碑林,无任何个人要求,只叮嘱:“希望碑林门票和拓(ta)片收入,资助三原民治学校”。直到晚年在台,对学校仍惦念不已,民治校园常常在梦中萦绕。
维本根,开办“渭北中学”于右任在主靖国军时,为了给民族和革命培养更多更高人才,决计再办中等学校。1919年9月到1920年时,陕西大旱,五谷无收。在靖国军战事紧急,经费拮据的形势下,撙(zun,节省。)节军费,紧缩开支,多方筹资,在学古书院旧址创办了渭北中学,在清朝驿(yi)站旧址(现县幼儿园)创办了渭北师范,并给学校大力添置教学设备。
渭北中学1918年冬开始筹建,1919年春施工。校董多由靖国军主要将领和着名党人担任。于右任曾多次到校演讲,向师生宣讲十月革命情况。同时勉励学生“不要读死书,应该担当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重责大任”。渭北中学创建初期,在于右任关怀倡导下,来校任教者多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界名流,也有早期共产党人。大革命时期,学校又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在三原地区活动的重要阵地,党团组织在学校开展学生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造就了一大批先进分子和革命骨干。
1928年1月渭北中学改称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34年10月改称陕西省立三原初级中学,1940年1月改称陕西省立三原中学。1949年6月,称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建国后称陕西省三原中学。1958年7月改称三原县第一中学。1959年2月,改为三原县南郊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市、县三级重点中学。
联中共,创办“上海大学”1922年,陕西靖国军解散后,于右任返上海,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改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与邵力子、叶楚伦等共同创办上海大学,于右任任校长。他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得悉李大钊来上海,立即邀李大钊来自己寓所“好好晤谈”,就上海大学的课程设置、人事安排交换意见。根据李大钊的意见,先后聘请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沈雁冰、肖楚女、张太雷等到校任职任教。还邀请李大钊到校演讲,宣传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上海大学由开办到国共分裂后解散,先后培养本科生近2000人,附中生200人,为黄埔军校输送了一大批学员。
开先河,创立“三原女中”1931年,于右任归故里住在民治学校。这时该校有十几个女生将毕业,到西安上女中有困难,就请于右任帮助解决。恰逢省教育厅厅长李范一(三原县北城人)来看望于右任,于遂与李商议在省立三中先设一个女子初中班,此后一年增一班,三年后即可成立一所女子中学。设想如期实现,三年后在三原城隍庙街前清招待过路官员的公馆挂上了“陕西省立女子中学”的牌子,后来改为三原女子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空袭,学校迁至北城前街,直到1962年撤并。
力倡导,建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今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建,于右任是首倡者。为了发展农业,于右任等提出“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议案”。1932年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并决定成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邵力子、杨虎城等为筹备委员。同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还议决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拨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3年元月,于右任率领建校筹备人员,顶风冒雪踏勘(kan,实地查看。)校址。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于以事实关系,虽未到校就职,但一应工作计划,仍以常务委员名义指挥进行”。同年4月20日,在张家岗校址举行了大楼奠基典礼,宣布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1939年,经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取名“国立西北农学院”。现发展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全国重点院校。
设基金,鼓励好学之风为了鼓励好学之风,1936年于右任在三原倡导奖学金,并捐资设立“右任奖学金”,由教育局约聘(pin)地方名流组成“于右任先生补助国内各大学三原学生学费经理委员会”,对本县在国内各大学学习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1936年全县在国内各大学的8名学生,就有5人得到奖励。
于右任先生在国难当头,战火连绵的旧中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决心,从爱国、救国、兴国出发,为我国教育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孙中山先生赞扬于右任“放眼远大,深维本根”。
(2)兴农创办试验场,教子自力铭石碑
于右任投身革命活动,涉足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远及日本、苏联,深刻体察到家乡农业落后,民众受苦。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又遭大旱,先生专门回归故里,举办赈灾事宜。目睹家乡田园荒芜,人们纷纷卖地外逃,斗口村一带土地,多为豫、鄂等外省客户购买。
年馑的惨状激发他毅然办农场的决心,便以自己祖遗和本户族的土地约三百亩为基础,以公平价钱收买外省客户转售的土地千余亩,于1931年筹办起“斗口农事试验场”。设立农作、园艺、副养等部,推广农业新技术,繁殖新品种,举办“农技训练班”,免费向农民传授技术,低价供应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