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文韬武略;明吏部尚书王恕,一代廉吏;明三原关学创始人、理学家马理,名播海外;明工部尚书温纯,泽荫桑梓;清教育家贺瑞麟,桃李芬芳。
三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于右任早年即奔走革命,晚年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张义安三原首义,揭开了陕西靖国军的灿烂历史;黄铭为民主革命长期战斗,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张仲超父子三人为国捐躯,大义令人可敬;三原学子习仲勋成才报国,万民敬仰;甘涝池村“黄门五杰”前赴后继,满门忠烈。
三原人思想开放,多锐意进取之士,经济建设精英,群星闪烁。
一、群星灿烂光炳史册
1.【唐】卫国公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人,是隋末唐初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实战经验的名将,为唐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少年李靖,勤奋好学,喜读兵书。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被李渊俘获。李渊要杀掉他,李靖大呼:“您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成就大事,却要因私怨而斩杀壮士吗?”李世民也为他说情,他才幸免一死。于是,他跟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随赵郡王李孝恭征讨盘据长江中下游的萧铣(xian)。李靖率军从夔(kui)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出三峡,顺江东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至江陵城下,迫使萧铣投降。李靖率军进入江陵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江南各州郡闻风归附。李靖因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任检校荆州刺史。随后率军南下广西,招抚岭南96州,60多万户归顺,被任命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先后任命李靖为刑郜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贞观三年(629),李靖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jie)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进封代国公。二月,李靖又率一万精骑突袭阴山,俘虏突厥兵一千余帐,生擒颉利可汉,灭亡东突厥。李靖因灭东突厥之功,加封光禄大夫,授尚书右仆射。
贞观八年(634),西北土谷(yu)浑进犯边境,李靖主动请缨。李靖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杀死土谷浑伏允可汗,将土谷浑国土收归唐朝。贞观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降诏,令画师画李靖等二十四人的图像悬挂于凌烟阁。贞观十八年,李靖病重,李世民亲自到李靖的府邸(di,高级官员的住所)探望。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危,李世民再次探望。同年四月,李靖病逝,将星陨(yun)落,享年七十九岁。病榻前,李世民赐予李靖最后一次荣耀:赠司徒、并州都督,恩赐陪葬昭陵。
李靖为大唐盛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兵书《李卫公问对》是他戎马一生的光辉总结。
【先贤遗风】
万世英名誉神州卫公兵法千古传
李靖一生,戎马倥偬(kongzong急迫,勿忙),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他征战的足迹,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不朽的华章。
李靖的事迹,唐及唐以后历代所修国史、地方志均以浓墨重彩书之。至野史演义更是书不胜述。典型者,以他为原型,演化为无往不胜的天神——托塔天王李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有专文介绍李靖率师出塞。《中国通史》(22卷本,1997年12月出皈)第六卷有巨篇传记。千百年来,李靖的丰功伟绩,深得人民缅怀,李靖的高尚情操,深得后人敬仰。李靖的遗迹、庙、碑遍布大江南北。三原城隍庙庙神就是李靖原型雕塑。
李靖戎马一生,指挥了无数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多次决定性胜利,这不仅因为他英勇善战,更因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他写出了优秀的军事着作《李卫公问对》。宋神宗时,将此书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隆重颁行为全国武学经典。
李靖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以及治军作战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明】父子天官
王恕、王承裕父子是明代的廉吏,他们都曾官至尚书,民间称其“父子天官”,既是王氏家门的荣耀,更是人们对他们为官清正廉洁的尊敬。
王恕(1416—1508),字宗贯,三原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他从政四十余年,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王恕政绩卓着,德泽乡里,是明代朝廷重臣和陕西着名乡贤。
王恕为官刚正清严,对宫廷宦官的争斗,皇帝的错误裁断,敢于仗义执言。当时有“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的赞誉。
王恕多次奏请皇帝体恤民情,重视地方。成化十八年。南方饥荒严重,王恕奏请皇帝裁减费用,禁止奢侈;减轻赋税,保护民力。王恕巡查云南,查知镇守太监钱能属下郭景等人,依仗权势,勒索民财,强占妇女的罪行,就予以收监问罪;同时弹劾(he)钱能。
弘治六年(1493),由于建议未被采纳,王恕毅然辞官返回三原故里。他和儿子王承裕创办弘道书院,成为三原学派的鼻祖。
王承裕(1465—1538)字天字,号平川。历任南京太常卿、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
王承裕七岁能诗,二十岁时着《太极动静图说》。弘治时举进士,伴其父王恕回三原。当时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他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弘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与众人商议募捐,在城北普照寺旧址建起弘道书院。
嘉靖年间,王承裕任南京户部尚书。他为官公正廉明,任人唯贤;不畏权贵,秉公直言。他多次向皇帝上疏,劝皇帝“进君子,退小人”。学术上,王承裕注重实践。王承裕极为重视教育,认为“人犹木也,养之则成栋梁,失养则为薪蒸”。
王承裕学识渊博,着作甚丰,主要有:《论语蒙读》《论语近说》等十多种,然而存世极少,现存《李卫公通纂》四卷。门人主要有马理、秦伟,雒昂,郝世家等,其中以马理最为着名。
【先贤节操】
为教子指窖止贪树家风拒腐倡廉
伊索寓言《农夫与他的儿子们》,由于其寓意颇耐人寻味,故流传甚广。那则寓言的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想把稼穑(se)的成功之道传授给几个儿子,便在弥留之际将他们叫到跟前说:“孩子们,我留给你们的一切,全在咱家的葡萄园里。”几个儿子满以为父亲所说的是有关财宝的遗嘱,老人一去世,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把园里的泥土翻了个底朝天。很遗憾,一件宝物也未找到。但是由于泥土翻得格外深透,葡萄却获得了破天荒的大丰收,令几个年轻的庄稼人大喜过望。寓言的最后,只画龙点睛式地轻轻点了一笔:勤劳本身就是财宝。
无独有偶,在明代李中馥所着《原李耳载》中有一段与上述寓言思路意蕴几乎相同,在寓教的含金量上也足以与其相颉颃(xiehang指不相上下,相抗衡)的文字,简直可以说是一则中国版的伊索寓言。其文大意:三原人王恕,官至太子太保,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看见儿子面有难色,王公就说:“你担心贫困吗?咱家一向有积蓄,不必做官仓鼠。”引他到宅院后面,指着一处说:“这是藏金子的地方,有一窖金子。”指着另一处说:“这是藏银子的地方,有一窖银子。”王公死后,儿子在父亲指引的地方挖掘,地窖全是空的。
一个借葡萄园和儿子打哑谜,一个指地窖和儿子玩猫腻;一个是古希腊老农运用狡黠(xia)的智慧治懒,一个是东方智者采取“空城计”的策略防贪。为人之父的良苦用心浑然一致,所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真可谓“此处无宝胜有宝”。
农夫别具一格的教诲使儿子们获得了葡萄丰收的喜悦,领悟到勤劳本身就是财宝的人生真谛。那么王恕空窖警示的效果又如何呢?虽《原李耳载》一书的着者惜墨如金,未将这一点点明,好在有关的明史资料却为我们提供了“追踪报道”式的回答:“恕有五子十三孙,多贤显,而少子承裕遂为南京户部尚书,有学行,不隳其声”(见明焦竑着《献征录》)。在贿风如刀、无官不贪的封建官场,王恕的后代能出污泥而不染,未出一个纨绔子弟,免去了“刘玄德生儿不像贤”的物议。这足以说明他们在面对空窖时豁然猛醒并自惭形秽,从而在品操和道德上获得了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遗产。
①本文作者毛锜,编用时略有删减,题目属编者所加。
3.【明】三原关学创始人马理
马理(1479—1556),字伯循。曾任吏部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
弘治六年(1493),马理就学于三原弘道书院,受教于同里王恕和王承裕先生。后以进士身份回到家乡,在嵯峨精舍讲学,又授徒于高山书院。他在讲学中注重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时时处处仿效古代圣贤,很有关学宗师张载的风范。他与王恕、王承裕等形成关学的三原学派。
督学唐渔石专门为他建造了十分精美的嵯峨园林,并亲自题记。马理的名声远播京师,朝鲜使者拜访马理并称赞说:“伯循属中国第一人才。”所着《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被朝鲜国作范文传诵。
马理学行笃纯、秉性刚直、爱国爱民、仗义执言。正德十三年(1518)他极力谏止武宗皇帝南巡而被廷杖,嘉靖三年任稽勋员外郎时,他率百官跪伏干皇宫门前谏诤(zhengjian,直言相劝,使改正错误,多用于对上级。),皇帝大怒,所谏134人被杖,后诏京入狱。时人称赞马理为“爱道甚于爱官”。
七十岁时,马理归隐商山书院。他常穿山民服装,鹤发童颜,酷似神仙。1556年,马理在关中大地震中逝世,享年82岁。
理学大家马理着述丰富,传世佳作《陕西通志》,2005年由三秦出版社再版。
【先贤节操】
主正义坚贞不悔举贤能高风亮节
正德九年(1514),马理以第二甲第二名中进士。当时,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很器重马理,任命其为吏部稽勋司主事。不久调任文选司主事,时万镗(tang)为本部尚书,与马理意见不合,马说:“居官不能尽道,不如回家!”万镗反唇相讥:“相逢不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马理第二天就上本辞官回家。万镗深感愧疚,因而对马十分敬佩。
正德十三年(1518),马理被荐起用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第二年,武宗决定南下巡游,大臣们都认为不可。马理与吏部郎中张衍瑞等人一再上疏切谏,且伏阙力争,被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杖击于廷,削夺了俸禄。
嘉靖三年(1524),马理又被荐起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适值朝中议大礼,起因是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无子,世宗朱厚熄(嘉靖皇帝)系由藩王入继大位,即位后,让礼臣议生父兴献王朱佑杬的尊号。进士张璁(cong)等迎合帝意,议尊号为皇考;大学士杨廷和认为称皇考不合礼法,主张称孝宗朱佑樘(武宗父、弘治皇帝)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此事自世宗即位不久就开始争论,争论了三年。在议大礼一案中已有七八人被杖死。这年七月,世宗终于决定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群臣伏阙痛哭力争,世宗大怒,下令拘员外郎马理等134人,责之夺俸、廷杖,又诏系狱。
马理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对受屈蒙罪的贤臣,敢于上本竭力为其申辩,对专门逢迎皇帝阿谀取宠奸佞(ning)之臣亦敢于上本弹劾(he)。他曾上疏嘉靖皇帝,辞正意切:“近日以来,若汪俊、若朱涮、若吕楠者,臣闻之朝野,皆以为忠于陛下者也,然皆以佛旨或黜(chu)之、或降之、或囚之,而得罪各异。若桂萼、若张骢、若席书诸臣者,臣闻之朝野,皆以为不忠于陛下者也,然皆以顺旨或升之、或起之、或内之,而承宠略同。”“今臣承乏前职,坐视萼等一言之人,使宗庙几乎变迁,内阁元老,宗伯大臣皆相罢,言官相继贬窜,侍臣又相继下狱,在内在外,百司主事,人人自危而成怀去志,而彼三人者方且扬眉攘臂将入朝就列。”“所谓邪说横流,坏人心术充塞仁义,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乱臣贼子之祸。”嘉靖五年(1526)大计外吏(考察地方官),大学士贾泳、吏部廖纪以私人恩怨欲免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风鸣和陕西副使唐龙的职务,马理极力反对说:“三人督学名着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使两人公报私怨的意图未能得逞。
马理晚年愈加谦虚谨慎,且有自知之明,极力举贤荐能。嘉靖二十三年(1544)奏皇帝《谢恩疏》中写道:“臣自揣:臣应事周详廉正公平,不如浙江周文兴;明敏有为文武俱优,不如韩邑韩邦奇;静正无私屹然若砥柱,不如怀庆何塘;遇事安和中行无咎(jiu,罪责,过失),不如榆次周铁。此济时之才。尚济济在野未易悉数。伏望皇上察臣衰老,放归田野。取臣所言及未言之才,令该部斟酌任用之。”其光明磊落、忠诚恳切之情昭然纸上。
4.【明】工部尚书温纯
温纯(1539—1607)字景文,三原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为创建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虽三朝为官而家无积蓄,是三原古龙桥的倡建者。
万历年间,温纯出任两浙巡抚。当时浙省兵灾之后加之官贪吏污,人民十室九空,他从自身做起,一切从俭,尽力减轻人民负担。
明神宗时,温纯担任左都御史。他目睹催收矿税的宦官越权欺压县官和盘剥百姓的种种罪行,奏疏达40余次,要求停收矿税、惩治宦官。他倡导各位大臣向皇帝跪求哭告,神宗皇帝最终被迫下令罢矿税,撤回宦官。
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对南北二京的官员进行考察、甄(zhen)别、拣选,十分公允,百官整肃,风纪大振,时称名臣。
温纯工于诗文,时人称其“文步趋马迁(司马迁),诗模仿少陵(杜甫),各得其精义”。
温回三原故里,与三原县令高进孝共同商议修建龙桥,并捐银千两作为倡导。
为振兴故里文化事业,温纯出资修葺(qi)三原县学宫,并修建尊经阁。不仅把家中收藏的书籍尽置阁中,而且嘱托陕西巡抚,各级官吏捐献所藏典籍。尊经阁成为当时藏书较多、典籍丰富的图书馆。
温纯力主节俭,克己奉公,家无余积。百姓拥戴他的恩德,为他设立生祠。
【先贤节操】
爱故乡筑桥建阁为社稷伏阙泣请
万历十五年(1587),温纯入朝为户部右侍郎,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看见分隔南北两城的清峪河木桥被水冲毁,行人涉水艰难。时值县令高进孝谋建龙桥,温将家中仅积蓄银一千多两作为倡导,又动员城中各富户及各级官吏捐助。温复回朝任职后又陆续出银数千两。
万历十九年(1591)破土动工,历经12年,建造成雄伟壮观的三原石龙桥。会籍诗人章世法咏龙桥诗称:“温公昔植千春基,万两虽尽一桥立。长虹远接长天涯,不畏桃花春水急”。
温又为振兴故里文化事业尽心尽力。他看到原有学馆坍塌(tanta,倒塌。)不堪,遂即出资修葺,并建成尊经阁一座,把家中收藏的书籍尽置阁中,又嘱托陕西巡抚、各级官吏、邑中贤达,捐献所藏典籍。尊经阁成为当时藏书较多、典籍丰富的图书阁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