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志舟担任渭北革命委员会土地部长,他带领群众首先在南原开展分地斗争。中共渭北特委和渭北革委会在武字区召开三十八村(堡)代表会议,总结了南原分地工作的经验。
1933年1月,志舟任中共武字区委书记兼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队长,对恢复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33年7月30日,红二十六军第四团在富平三原交界老户沟围歼富平淡村张德润民团,战斗中,时任红四团连长的马志舟不幸阵亡,年仅26岁。
三、改革先锋建设精英
1.永擎红旗的实干家李天成
秦原公司经理李天成,1942年生,经济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乡镇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省乡镇企业家标兵,省劳动模范。1961年,李天成从省仪祉农校毕业后,回乡务农,立志改变南关村的贫困境况。1962年,他被选为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便抓土地治本工作:水利建设、粪肥搜集、科学种田,粮食亩年产长期稳定在千斤左右;棉花亩产过百斤,最高达186斤。
1979年,李天成和党支部一班人结合南关地处县城、人多地少的现实,做出了“以县城为依托,搞农工商并举,促经济发展”的决策。1981年,总收入125万元,一举跨入全省十个“百万富翁”大队行列,名震三秦大地。1982年,他又率先在全县成立了“三原县南关农工商公司”,开拓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模式。1984年,他顶住社会上将集体财产分光挖净的风潮,于12月中旬创建了全省第一个村级股份合作经济实体——陕西省三原县秦原股份有限总公司。当时,《陕西日报》评论员撰文称赞他的这一改革为“一条社会主义新路”。到1992年底,公司总收入1848.76万元,创利税114.25万元,人均收入1283元,固定资产1996.49万元,四项指标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5.1倍、10.7倍、3倍和7.6倍。股民以228万元的股金,8年分得红利120万元,股值增长5倍。
南关村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省、市、县的一个民主、团结、稳定的先进党组织。南关村成为省级“精神文明村”“村民自治模范村”和“奔小康示范村”。南关的村民,为了表达对李天成的崇敬,送去了“为人民掌权廉洁奉公,替群众办事忠心耿耿”的大红对联。《陕西日报》《文学青年》等报刊,在华夏与三秦大地传扬他“集体百万富翁,支书两袖清风”的品德和“农民企业家的胸怀”。称赞他为“秦原精神的楷模”。
2.刻意创新的智多星谢成杰
全国食品工业企业优秀企业家和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谢成杰,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智多星。他敢于干别人不敢干的事。1987年,他出任肉食公司领导的第一天,接待了来自青海、黑龙江的两位采购员。两宗生意共需800吨大肉。这时食品公司连一根猪毛都没有,但他立刻答应:“行,3个月内按时供货!”周围的人一看瞪圆了眼,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谢成杰不慌不忙,从兄弟公司租了冷库,解决了储存保管问题,然后带领员工们苦干了90天,圆满履行了合同,给公司挣得7万多元。
谢成杰心胸博大,目光长远。1991年1月,黑龙江省鸡西市急需5万公斤鸡蛋以保春节供应。谢成杰算着要赔2.6万元,可还是决定干。鸡西市党政领导听说他赔着钱保证他们的市场供应后很感动,派市食品公司经理专程致谢。从此两家公司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该市食品公司在春节后补充库存,专要三原食品公司的猪肉,使三原食品公司产品销售通畅,第一季度就挣了12万元。
谢成杰凭着这种气度,和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县建立了十分可靠的伙伴关系。
“做生意不算账,就和傻瓜一样”,这是谢成杰的治企格言。公司经营猪、牛、羊、驴肉生意,他把收购、屠宰、调运、销售详细核算,采取最佳方案;每头猪的血、肠、毛、鬃、蹄、筋、尿泡等逐一分解加工,变废为宝。仅这些“下水”,每年增加收入近20万元。
1993年春,一家外省客户来三原采购白条鸡,一张口就是100吨。谢成杰很纳闷,这家客户地处小城镇,要这么多鸡干啥。交谈之后方知是加工熏鸡,其产品是部优产品,效益可观。客户二次来时,应他的要求,给带了样品,他一看,熏鸡颜色鲜艳透亮,一尝,味美不可言。谢成杰大喜,立即决定上这个产品。他来到这个边远小镇,拜师求艺:拿出4万元,请来一个退职的技术权成。先后仅用90多天,建成一个现代化熏鸡生产线。产品一上市便供不应求。谢成杰不满足现状,根据三原养猪基地的优势,另辟蹊径,上了三条优质生产线,研制开发了“宴友思”牌“相思尾”“五香熏蹄”“五香驴肉”“琥珀猪肘”“五香四宝”等8个熏制系列产品。尤其是熏鸡、熏蹄,连续两个春节成为西安、成阳、铜川等大中城市居民的宴席佳品,一时竟“物以稀为贵”,长期处于脱销状态。真正是“尝遍南北千般味,味美当属‘宴友思’”。
3.身残志坚的女强人肖玉芳
三原县徐木乡林家沟村,有一位“四肢三残”的妇女,她的自强自立,惠及乡里的人格力量与奉献精神,让须眉瞠目、使巾帼振奋。
8岁那年,她因患脊髓灰质炎而致残。她只能靠爬行生活,美好希冀的镜子被打得粉碎。她没有上学的起码条件,哥哥在家温课时,顺便讲给她听。她留神听,用心记。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她居然能读书算数了。
一天,她从哥哥书包里发现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一口气读起来。保尔·柯察金和病魔作斗争的精神,使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她开始向命运挑战!下田拾麦捡豆子,到邻村看电影,她都是一寸寸爬去爬回,常常把两个膝盖磨得流血溃烂。
18岁时,肖玉芳嫁给了一个比她更穷的人家。她早起晚睡,给人纺线织毛衣,纳鞋底做点心,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一天,她在姐家做袜垫,觉得手缝太慢,便尝试用缝纫机。她将两脚分别放在踏板上,用残疾的右手搬动机头转轮,机子转动了,一双鞋垫轧好了。她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心中升腾起新的希望。
回到家里,她凑钱买了台旧缝纫机;向缝纫师求教,还买回裁剪书,潜心钻研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她学会了缝纫裁剪技术,以后又到西安观摩时装、留心勾画时兴的衣服样式。做件衣服,她要比健全人多付出百倍的心血,但收费仅是一般裁缝的1/3。给村民改、补、裁衣服,为五保户做衣服,她一律免费。1989年教师节,她给本乡教师做全衬西服17套,每件只收费一元五角。校长感动地说:“你收费太少了,连工本钱都不够,怎么能行?”肖玉芳说:“少收点钱,就算我对教师节表示点心意吧!”
为让大家共同致富,她决定推广缝纫技术,先后举办缝纫班30期,使县内外700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陕北富县直罗镇女青年蒋晓菊,来学习缝纫,交了仅有的7元钱。肖玉芳安排她在自己家里住了3个月;走时天冷,肖玉芳给她做棉衣、买围巾、打干馍、煮鸡蛋,还给晓菊8元钱做路费。蒋晓菊感动不已地说:“我遇上天底下最好的人了!”十多年来,肖玉芳为乡亲做衣服3万多件,免费和少收手工费2万余元。即使如此,她的纯收入仍然达到2万余元。
1993年,加拿大友人和市、县领导资助肖玉芳购置桌凳30套,床10套,缝纫机10台,锁边机1台,还帮她建造了一幢教学楼;省残联还专门给她配发了一辆轻型三轮车。
肖玉芳自强自立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敬佩。她先后被县、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陕西省授予她“学技术创新业先进女能手”和“勤劳致富女能手”“巾帼楷模”及市劳模等光荣称号。她还被选为省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第二届评议委员会委员;1992年“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残疾人“十强”之一,精神文明“十佳”之一。她的事迹还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播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4.情系乡亲的拓荒者李保全
在三原县新兴塬上,传颂着一个拓荒者的感人故事。那就是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县人大常委、新兴村建材厂厂长、新兴村老年协会会长李保全艰苦创业,情系乡亲的模范事迹。
李保全,1939年8月出生于三原县新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苦难的童年和艰苦的生活,历练了他坚强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也激发了他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
1969年,他苦心钻研,亲自设计,经过三个多月一百余次的拆装,率先在塬区土法上马,将老式磨面机改造成塬区第一个升降式磨面机,提高了村上磨坊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