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他带领村民,建成了新兴塬上第一个砖厂。1982年他革新技术设备,使砖厂成为全县塬区唯一拥有轮窑的砖厂。1984年他承包了村砖厂,强化了企业管理,年产量从几十万块增加到500多万块,十几年来每年给村上缴1.5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每年安置农村富余劳力100多人,砖厂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企业。他创造性提出清理砖渣填沟,上铺黄土造田,高处取土制砖,低处平整造田的改良方法,不仅没占国家一分耕地,还平整造田40多亩,栽种绿化经济果木2000株。国家水利部对他的这种环境保护新举措给予肯定和赞扬。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专门报道了他的事迹。
2000年4月17日,他在塬区创建的第一个食用菌培育基地,被县上命名为全县食用菌示范基地。
2000年夏季,他投资16万元,并多方筹措14万元,在新兴塬上打成了第一眼深水井,解决了5000人的饮水问题,使400亩坡地变成水浇田。2001年,他先后建成了肉牛养殖场和苗圃,给新兴村配置了自来水装置。从1990年开始,他连续十几年每年春季组织全村100多名老人出外参观旅游,已走遍了八十多处旅游景点。1998年冬,累计出资10万多元,李保全买回电热毯和保温杯并亲手送到134位老人手中,开三原县集体尊老先河。尤其是他带领新兴村群众,几次前往礼泉县参观学习栽植果树经验,促进了新兴果业的迅猛发展。
1997年,他倡导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老年协会,1999年被省上评为“先进老年协会”,李保全被县上评为“十佳敬老孝星”,市上授予“敬老爱星”。李保全在任成阳市监督员及县政府、县法院、县公安局、水利、土地、电力、地税、交通、卫生、物价等局的监督员时,能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在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委员时,能认真履行职责,尽力为民谋事,他向上级建议实施塬区配套深井工程,解决了塬区千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他积极主动与交通部门联系,解决了三新公路建设工程、洪马路全线贯通、新兴村道路硬化等问题。
李保全这位纯朴、刚强的农民,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谋福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奉献之歌。
5.志存高远的企业家董武成
董武成,1955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高级设计师,咸阳市四届政协委员,成阳市五届人大代表,成阳市劳动模范。现任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陕西省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家居建材商会副会长、陕西三原乡友文化艺术联谊会会长、陕西三原秦桐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搏击商海,历练出企业家的胸怀;文企融合,造就了一代儒商的风采。1983年他成立了三原火车站木器厂,1997年更名为陕西秦桐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商场如战场,优胜劣汰。他在以德服人、厚待职工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大胆改革,坚持走“科技奠基,品牌兴企”之路。率先实现了实木家具板式化、拆装化、标准化,填补了家具行业的空白。1998年,为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国家明文禁伐森林,在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他利用农村房前屋后、村旁池边的速生材、小径材、更新换代的果木材,经过科学处理,制成环保型全原木果木艺术家具,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1999年4月在北京全国第六届家具展览会上获金奖。2010年获中国十省(直辖)市家具行业“环保家具知名品牌”。中国家具制作标准、中国实木家具检验标准现场研讨会都在秦桐公司召开。中国家具协会会长贾清文题词“秦桐家具誉满华夏”“弘扬家具文化,再创秦桐辉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理事会会长吴祖蓉欣然挥笔“发展果木家具大有希望”。
董武成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细心揣摩中国家具文化的精髓,分析中西家具文化的异同,并随时了解不同人群对家具的需求。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思路,人们称赞为“秦桐模式”。1999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五届国际家具博览会上,2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厂家云集于此。董武成设计的一套多功能儿童拆装组合家具,被评为设计铜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设计奖。评审团主席,意大利家具协会主席罗德瑞奇先生予以高度评价:“这套作品设计新颖,构思风格独特,很适合中国人民家具需要。”董武成受轻工部嘉奖。
近年来,董武成为文化人专门设计的核桃木、各种果木环保型书房系列、中堂系列家具,深受各界人士喜爱。他创建的公司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教学基地。
2005年,为弘扬三原文化,搭建文化平台,他组织成立了三原乡友文化艺术联谊会,会员1800多人,遍布全国。
董武成由一个木匠成长为着名家具设计师、优秀的企业家和文化传播人。他常说:“家具不仅仅是一项事业、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他精心打造秦桐家居艺术展馆,主要展示:家居文化、三原古今名人书画、三原饮食文化、家居陈列文化艺术、用具及耀州陶艺等,形成一个高品位的家居体验馆品牌。他让陕西家居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再创辉煌!
6.攀登高峰的创业者常万全
2008年9月10日,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白鹿公司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公司继续努力,做大做强。是谁在这贫瘠落后的旱塬创造了梦幻般的奇迹?人们异口同声称赞她的创业人,公司董事长常万全。
常万全,1943年2月出生于三原县陵前镇,高级工程师,成阳市二、三、四届人大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创业之星,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董事长,第五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1959年,年仅18岁的常万全从陕西电影学校毕业,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炽热情怀,毅然回到家乡创业,担任陵前公社电影放映队队长并积极筹办新华书店、广播站等宣传教育机构。1962年,他当了白鹿塬上第一代电工,着手为家乡办电。他迎酷暑,战严寒,穿梭河道,下沟上梁,勘测设计,布设电网,一干就是18年。他不懈奋斗,全公社115个生产队都通了电。有了电便可打井抽水,解决了白鹿塬千百年来无电缺水的问题。父老乡亲们竞相传颂“吃水用电,别忘万全”。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鼓起了常万全心中的风帆,产生了兴办企业、勤劳致富的想法。他苫心策划,带领几名伙伴,几经打拼,成立了“陵前电器修配组”。1982年与“陵前公社农业机械厂”合并成“陵前机电厂”并接收陵前拖拉机站,创办了白鹿塬上第一家社办企业,常万全任厂长,他兴办企业为家乡服务的梦想得以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业务的扩充,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合作创造了生产科研联合体。农械厂变身为“白鹿机电公司”。1982年,公司与西安电力学校联合,研制出圆桶型直线电机,提高了企业效益。1984年元月,挂牌成立了“三原白鹿总公司”,下设五个企业,其中奶牛胚胎移植站和花粉公司属于高科技企业。1985年,白鹿公司花10万元购买了上海一家蜂花粉实验技术,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从事蜂花粉研究应用的白鹿总公司花粉公司,开发出了20多种花粉系列保健品、护肤品。被农牧渔业部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成功地实现了奶牛胚胎切割移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高科技成果,称赞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家畜繁殖研究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世界胚胎移植工程上的“里程碑”。
1986年8月常万全出席陕西省首届科技进步大会,获得个人二等奖。他创造了国内两个第一,填补了我国两项空白。高科技成果令人瞩目,轰动海内外,花粉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风靡全国。原陕西省省长李庆伟,省委副书记牟玲生莅临公司考察,对公司的发展业绩给予充分肯定。1989年营养学家,中国食品协会顾问于若木(原中顾委副主任陈云夫人)到公司考察,欣然题词“科技领先,重视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前程远大”以资鼓励。
1993年底,总公司下辖有陕西白鹿制药厂、三原白鹿机电厂、三原农药厂、三原白鹿空心砖厂、白鹿综合商店、白鹿车队等6个独立核算企业,公司拥有资产32075‘元,年产值1500万元,利税150万元,安置就业281人。
1992年8月26日《陕西日报》第三版《开拓奋进中的陕西省白鹿制药厂》专题报道公司的发展宏略,受到鼓舞的常万全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于1996年3月动工扩建,总投资5000万元,历时3年,一座现代化制药企业在陵前镇白鹿工业园拔地而起,1999年正式投产,一个个新产品相继问世,一箱箱药品发往全国各地。
2001年6月16日,隆重举行了陕西省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暨通过CMP认证庆典仪式。2003年2月投资15075元在西安设立了“陕西白鹿医药经销有限公司”,2004年投资2207Y元,在西安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市场营销部,于2005年6月迁址办公。2008年投资725万元,建立了“陵前镇白鹿综合市场”。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常万全又建成建筑面积4335平方米,年提取800吨中药材的生产线,为公司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追溯企业变迁的足迹,每一步都印记着常万全同志的酸辣苦辛。
他创办企业几十年来坚持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为支援灾区建设捐资数百万元。常万全这个老区人民的好儿子,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奏出了一曲曲创业奋进之歌;他,做出了一件件感人心灵的事迹,给人们留下了广为传颂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