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16018000000016

第16章 着名古城遗址揽胜(3)

与锁阳城同样,南岔大坑古城亦位处昌马河(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西部边缘的古绿洲沙漠化地带,城周荒弃的农田阡陌、渠堤历历在目,一望无垠。该城北部数公里处为古冥泽遗迹。冥泽一如着名的古居延海、猪野泽,亦曾是河西走廊的泱泱巨沼。《汉书·地理志》记载,南籍端水(又名冥水,今疏勒河)从冥安县南部的羌人所居之地(指祁连山)流出,灌溉民田,西北流入冥泽。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瓜州晋昌县有冥水,自吐谷浑地界(祁连山)流入冥泽;该泽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30公里,泽中丰水草,宜畜牧。我曾考得,这片浩淼大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它东起于安西县三道沟镇西侧的西湖滩,沿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向西延伸,经今白泥泉、紫泥泉、肖家泉、东大湖、扎花营湖、刺梁槽子、四洞湖、旱湖脑槽子、柳窝湖、三道槽子、王家槽子、大泉等地,又沿截山子南麓泉水汇聚带向西南延伸,复经胡葱泉、蘑菇泉、硬苇子沟、乱泉子、条湖泉、红柳窝泉、大三个泉、牧马泉、东大泉、五泉湖、西大泉、北湖、乱泉湖、银湖、平湖、野糜子湖、二道长沟、泉湖、北泉、杨家湖、坑坑泉、石板泉、营盘泉、三个泉、谢家圈滩、木头泉、盐池槽、平湖坑泉、二层台泉、塔尔泉、小泉等地,而西止于乱石子山东坡和芦草沟口,其东西斜长130公里许,南北宽4公里至30公里,恰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冥泽范围相同。当年泽水荡漾,烟波渺渺的情景可以想见。

这一带昔日为何能发育形成这么一片大泽?查其地质水文环境,这里位处疏勒河洪积冲积扇前缘洼地,来自扇面诸多沟道的地表径流以及扇面潜流至扇缘露头的众多泉水,大量汇聚于此。顺着坡面再向北流,则受到截山子的阻滞,从而在洪积冲积扇前缘至截山子南麓山前这一狭长的地带,形成了宽广的冥泽。该泽虽然甚为阔袤,但泽中“丰水草,宜畜牧”,表明整个大泽并非完全被水体覆盖,它实际上是一大片沼泽性积水草甸,其间散布众多较小的湖泊,羊、马可在其间徜徉穿梭。今天由于流注这里的地表、地下水流被大量用于农田灌溉,因而该泽趋于干涸,但仍有若干泉流,亦见大片残留的干草甸、盐碱滩以及仍然生长较好的红柳丛、芨芨丛和梧桐疏林,其地下水位仍然较高。

南岔大坑古城地处古冥泽之南、古冥水之侧,且城址规模较大,城中又出土大量汉代遗物,我认为它应为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古籍均记载,汉敦煌郡冥安县,即是因该县界内冥水得名。又由城中所存遗物的时代等因素推测,该城当在汉代以后不久就弃置荒废了,冥安县城遂迁往它处,因而城内很少见到汉代以后的东西(除西北隅小城外),并且城址毁坏十分残重,说明其废弃年代已久。我推估因该城地势低洼,易遭水患,且不利防守,大约在西晋元康五年(295年)于敦煌、酒泉两郡之间增设晋昌郡(郡治冥安)时,就把该城废弃了,而将冥安县及其新置的晋昌郡城迁址于其西南约4.5公里的地势较为高爽的锁阳城址。晋昌郡也就是隋唐时期的瓜州,冥安县在唐代初叶改称为晋昌县(瓜州治所)。《晋书·地理志》记,元康五年将敦煌郡冥安、广至等5县和酒泉郡沙头县分出,又新立会稽、新乡两县,共8个县新设晋昌郡。由此冥安县升格为郡治,冥安县城也就升格为晋昌郡城,这就不免对于城址的规模、建筑规格、防御功能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就从原来低洼潮湿、不利防守的南岔大坑故址迁到了锁阳城新址。

至于南岔大坑古城内西北隅的小隔城,墙垣保存较大城完整,且有后代遗物,应是在大城废弃后,元、明时期利用废城西、北二垣部分墙段修葺而成。其规模很小,恐是当时的一处乡城,或是一处较固定的放牧点,或为一座等第较低的军事驻所。

4.南湖破城

南湖破城位于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一社北部,西距古阳关遗址约3公里,南距汉渥洼池(唐寿昌海、今黄水坝水库)5公里。

城址已很残破,大半被流沙埋没。平面呈矩形,东、西、北三面仅存断续墙垣,每垣各筑突出墙体的马面2个;南垣仅见墙基,其西段被现代水渠用作渠堤。墙垣皆取河湖中的红色胶泥夯筑而成,墙基宽7米,残高最高5米许,顶宽约2米。北墙长300米许,东西二垣各长270米,总面积83500平方米。东墙似有瓮城残迹。

该城有多次重修的痕迹,夯土中夹杂不少汉代灰、红陶片。城内城周亦散落大量陶片、砖块、断珠、箭头、铜饰残件、石磨残片、白瓷片、开元通宝钱币等汉唐时期的遗物,并多见黑、白两色纽扣般大小的扁圆石子,即围棋子,其两面中凸,四周较薄,有光滑细腻的成品,也有半成品,还有黑色、白色的碎石堆,夹杂许多刚打制的粗样。

南湖破城内沙丘起伏,沙浪滚滚,当年的通衢街道、繁华闹市早已无影无踪,给人一种十分荒凉的感觉。城外北、东两面数公里范围内亦全为新月形沙丘占据,沙丘高5米至10米。丘问地上暴露成片的风蚀古耕地、渠道以及房舍的遗迹,亦见陶片、砖块等汉唐遗物。与阳关遗址一带类似,这里又是一处“古董滩”。我曾量得,这处古绿洲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外东南70米处存古陶窑遗址一处,地面散落已烧成的、半成品的陶器碎片甚多。城西北、西南数公里外的戈壁滩上存两处汉唐墓葬群,分别名为山水沟墓群和西头沟墓群。城东5公里的双墩子一带亦有古墓群。南湖绿洲西部还发现属于青铜时代火烧沟文化的夹砂红陶片、陶杯、石刀、石斧、石镰、石球残片等。

学者们公认,南湖破城就是汉代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龙勒县的县城,唐代为沙州所属的寿昌县城。南湖乡文物专干吴国义同志曾告诉我,早年城内出土石碑一块,上书“寿昌城”三字,并有碑文,后被打碎,碎块被人拿去做了磨刀石。由《新唐书·地理志》和敦煌市博物馆藏《唐代地志残卷》等史料知,唐时沙州要向朝廷进贡棋子,即围棋子,这正与南湖破城发现的遗物完全吻合。

据敦煌遗书《唐沙州地志残卷》记载,当时寿昌城中建有学校、寺庙、社稷坛等,县境内开挖有长达7.5公里的大渠、长支渠两条主干渠道和令狐渠等多条子渠引水溉田,该县还管辖播仙镇(今新疆且末县)、石城镇(今新疆若羌县)以及在这一带的新城、屯城、蒲桃城、萨毗城等城堡和蒲昌海(今罗布泊),并有6条道路通往各地。又据莫高窟藏经洞所出五代后晋天福十年(945年)写本《寿昌县地境》记载,当时该县有359户,1个乡,1所寺(永安寺),两所镇(龙勒镇、西关镇),3所戍(大水戍、紫金戍、西子亭戍),还有5座堡、34座烽燧和西寿昌城;仍然开有大渠等灌溉渠道,仍管辖播仙镇、石城镇、新城、葡萄城(即蒲桃城)、萨毗城、蒲昌海等。此外我还研究得出,唐宋时期的南湖绿洲的灌溉范围以寿昌城为中心,向南5公里,东2.5公里,北5公里,西15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可见当时这一带是颇为繁华的。

寿昌城是何时因何故废弃的?史书上找不到明确记载。由城中暴露的遗物来看,均为宋代或宋代以前之物,那么它应废弃于宋代,也就是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覆亡以后。城北、城东的大片古绿洲也应是在这一时期发生沙漠化的。除肆虐的新月形沙丘而外,遗址地面还可见到遭受洪水冲刷的痕迹和洪水过后沉积的红色胶泥块,说明这里除流沙的侵袭外,还发生过较大的洪水。据此判断,寿昌城及其古绿洲沙化废弃的原因应与阳关绿洲沙漠化的原因类似,归义军政权灭亡后,这里废不为县,水毁沙埋,而终于演变成了流沙的处所。

繁华千年的龙勒(寿昌)县城,今日只有段段颓垣和散落的砖瓦陶片等遗物可供人们凭吊。对于这些遗物,当地乡间还流传着一则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沙州城里有一个十分贪心的开杂货铺的宋掌柜,他手下雇了一位伙计,名叫石老三。石老三老实巴交,为人善良,从不坑蒙拐骗,还处处乐于帮助别人。宋掌柜见他老实好欺,专门派他到四乡八里推销货物,并且定下很高的销售数额,如果不能按时销完工钱分文不给。石老三一年到头顶风冒雨,赶着驴驮,走村串户,辛勤推销,虽然劳苦备至,但工钱还是常常被掌柜克扣。

这一年年关快到了,宋掌柜又派石老三到远在百余里外的寿昌城去卖货。石老三马不停蹄,披星戴月,走了差不多一天一夜,终于来到寿昌城中。常言道,有钱汉过年,没钱汉作难。石老三给有钱人卖货,分毫不短;遇见穷人则总想帮一把,有时干脆就白送。结果四驮子货物卖光了,别说赚钱,连本也亏了。这下可怎么办?宋掌柜是个心毒手辣的人,不好交差啊!石老三越想越犯难,赶着毛驴在寿昌城里边转悠边想主意。

不知不觉天色晚了,石老三忽然发现迷路了,平日熟悉的街巷怎么一下子变得陌生了,不管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于是石老三找了一处较僻静的地方,卸下驮架,拴好牲口,捡了一堆红柳,烤起火来,准备歇息,等天亮了再说吧。恰在此时,突然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声,奇怪,三更半夜哪来的什么鸡叫?但是叫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石老三就着火光一看,不远处果然有一群雄鸡在那里嬉戏。只见雄鸡个头硕大,毛羽鲜亮,通体金光闪耀。从未见过这样的神鸡,石老三想看个究竟,禁不住朝雄鸡走去。

刚走到雄鸡近前,忽然发现他进入了一家货物琳琅满目的大商店。商店货架上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各色珍品,要有尽有。店内却空无一人,只见雄鸡站在柜台上,齐声叫道:“石老三,石老三,拿块金砖过大年!”这哪成呢,别人的东西怎么能白拿!石老三想退出商店,但走了半天也没能走出去。雄鸡又叫了:“石老三,石老三,不拿金砖出不了店。”那就只好拿一块吧。石老三拿了一块最小的金砖,果然走出了商店。这时天也亮了,道路也清楚了起来,于是他收拾好驴驮,回到了沙州城中。

宋掌柜见石老三带回了金砖,喜得眉开眼笑,特意炒了几个好菜,把石老三款待了一番。他问石老三,那四驮货物不值这块金砖的零头,金砖是怎么赚来的?石老三本来就是个老实墩子,就一五一十地把寿昌城里巧遇雄鸡的事说了出来。宋掌柜听罢,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吩咐道:“这是神鸡显灵,可千万不能往外说呀,否则要遭报应。”

日日想、天天盼,好不容易盼到了第二年的年关,宋掌柜带着几个儿子,赶了十几个驴驮,来到寿昌城里。等到半夜,果然听到了鸡叫声,见到了那群雄鸡,来到了那家大商店,这情景与石老三说的分毫不差。宋掌柜高兴极了,和几个儿子一起赶紧往驮筐里装金银财宝,直到把带来的所有驮筐都垒得尖尖的,实在投法再装了才住手。

他们赶着驴驮上了路,牲口被压得喘着粗气,吭哧吭哧走不动。宋掌柜父子挥舞着鞭子拼命驱赶着,一边走一边做着美梦。宋掌柜想,这么多财宝八辈子也吃不完,先买个州官做做,过过官瘾。儿子们想,先娶上几房小老婆,好好享受享受再说。约摸走了三四十里地,宋掌柜忍不住揭开一个驮筐的盖布想再看看财宝,突然间一下子傻了眼,他连忙喝住牲口,让儿子们把所有的盖布都揭开,他们一看全都愣呆了。驮筐里哪有什么金银财宝,装的全是寿昌城里的砖头、瓦块、陶片。

为啥石老三带回去了金砖,而宋掌柜驮回的却全是烂砖碎瓦呢?寿昌城里的金鸡最清楚。

5.六工破城

六工破城位于安西县南岔乡六工村西南3公里处,东北距安西县城19公里,东略偏南穿越截山子至山南踏实破城子(详后)约32公里,西略偏南至敦煌市城约100公里。如果驱车行驶在敦煌至安西的公路上,到了瓜州口抬眼北望,便可隐隐约约看到这座古城的轮廓。

六工破城墙体犹存,较为连续完整,保存程度好于南湖破城。就地夯土筑墙,夯层厚12厘米至13厘米。全城可分作大城和大城东北角套筑的小城两部分。大城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10.08万平方米。墙体厚实,基宽5米至7米,顶宽2.8米,残高7.5米,显得挺拔高峻。城东南角向内三次折角弯曲,使该段墙体呈折曲形。北垣东段、东垣北段部分倒坍,其余墙段大体完整。墙面上存留6排椽眼,整齐排列,系筑墙时分层搭设脚手架时所留。设角墩7个,其中东南角设4个(因有三次内折),角墩长宽各约8.5米,西南角墩大半塌陷。北、西、南垣中部各开一门,皆筑有护卫城门的瓮城,瓮城约27米见方。北垣、南垣各置马面2座,西垣置马面4座,马面突出墙体之外长、宽各约5米。东垣无马面。

为何古城东南部要三次折角弯曲?是因为筑城时地形所限,还是出于军事防守上的考虑,亦或是后代多次修葺或扩建时所为?一时还难以判定。折角上4座挺立的角墩,呈折线排开,于整个城垣上的角墩、马面、瓮城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呼应互动的效果,显示出古城难以征服的威严与肃杀。

大城东北隅的小城,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90米。墙体较为完好,顶宽3米许,顶部两侧筑有女墙,女墙残宽1米许,残高1.7米,无垛口,两侧女墙间通道亦宽约1米,整个墙体含女墙在内通高约9.5米。小城四角亦置角墩,南垣正中开一门,门外筑夹道双墙向南延伸22.4米,又折向西延伸28.3米,与大城相通,类似于瓮城。夹道墙体十分厚实,向南延伸的东垣顶部宽达8米许,有如平台。

大、小城内荒草丛生,多见甘草、白刺等。散落灰陶片(有绳纹、垂幛纹、附加堆纹、水波纹等纹饰,亦有素面陶片)、红陶片和清代瓷片等物。安西县博物馆李春元、李宏炜等同志在清理中还捡到少量五铢、唐开元通宝等钱币,并于小城西南角掘出一处灰层剖面。灰层厚1.6米,可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夹杂魏晋北朝陶片,中层夹有唐宋时期陶片,上层则多见清代瓷片。由此表明该城当始建于魏晋,延及唐宋,宋代以后废弃(缺失宋代后期以至元代、明代的遗物)。另在当地访问知,清代和民国时废城中尚有牧羊人和种撞田者居住,故而城中还遗有一些清代物品。此外,该城墙垣夯土中也发现一些不同纹饰的灰陶片、残砖块等,墙基夯层结构与墙身夯层结构亦不尽一致,表明该城曾经过不同时代的修葺。

六工破城位处疏勒河中游南分支(今改建为南干渠)尾闾、截山子北麓,由该城向东北经南岔乡、瓜州乡、四工农场直到安西县城周围,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10公里至17公里范围内,为疏勒河中游地区最大的一块绿洲,其地平荡开阔,水流萦绕,田连阡陌,土层肥厚,今为安西县的主要粮棉产区之一。六工破城地处该绿洲西南边缘,今日所见城周数公里范围内为一片荒草滩,其间分布有风蚀弃耕地遗迹。由该城再向西则与芦草沟下游大片古绿洲(约200平方公里,宋元以后废弃)相接。昔日该城周围当为一派绿洲田园景观,农垦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