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发明解秘(上)
16040200000018

第18章 地洼学说

近百年来,国际地质界的经典理论是美国学者创立的“地槽一地台”学说。这个理论是1859年由赫尔首先提出,1873年丹纳完善“地槽”概念,1885年修斯提出“地台”概念。地槽一地台学说的核心,是认为地壳由活动阶段进入稳定阶段以后就不再发展了。

中国中南矿冶学院陈国达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考察,于1956年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新理论——“地洼学说”,在国际地质学界引起轰动。这一学说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起,同被列入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成为世界自然科学史上的大事。

陈国达在长期的地质考察中,发现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和沉积地层不是逐渐老化,而是周期回春,用“地槽一地台”学说来解释,很难自圆其说。于是,他在多年地质考察的基础上,1956年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引起地质界的极大轰动。1959年陈国达又发表了两篇论“地正”“地洼学说”的论文,正式提出了“地洼”的科学概念,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大地构造演化史的壮丽图景。

“地洼学说”克服了“地槽—地台”学说“静态的缺陷”,否定了地台是地壳发展的最后阶段,把人们对大地基本构造单元的认识由2个发展到3个。

1964年,前苏联学者别洛乌索夫也提出了“地洼”的概念,指出了地洼区的重要性,但比陈国达晚了8年。

现在,“地洼”这个名词已出现在许多种文字版本的地质论著和辞典中,“地洼学说”不仅在中国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研究、找矿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而且还被介绍或应用于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国际地质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