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历代科技概论(上)
16040700000008

第8章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命

春秋时代,铁作为一种革命的角色进入了社会生活。从技术上讲,铜冶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需把炉温提高一些就可以炼造出铁,而这只要把木柴换成木炭就可以了。在矿藏方面,铁的分布比铜更为广泛和丰富。用铁器可提高手工业制作和农耕的效率,可用更坚硬锋利的武器更新军队的装备,器利则兵强将勇。

春秋时代(前770~前475)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有了小中型的冶铁工场,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和中山国、中原的郑国等略为走在前面。楚国可能也不落后。到了战国(前475—前221)中期,冶铁业已在广大地区普遍建立,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齐国临淄的冶铁遗址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三晋之一的赵国一个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偏远的东北方的燕国一个遗址出土的铁农具甚至占全部农具的85%。战国时石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齐国的程郑、魏国的孔、赵国的卓等几个姓氏都是当时冶铁致富的大铁商。《管子》中有所谓“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的说法。可见铁器时代到来之后财富已不完全积于天子王侯之家了。当然,王侯仍然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受益者,春秋时代最早开始大规模炼铁的齐国最先得到了霸主的地位,继之而起的是在公元前513年最先铸造过铁质刑鼎的晋国,当了第二位霸主。

铁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全面繁荣发展。铜铁的冶炼、铸造、锻打的工艺得到了改进。春秋时的铸剑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越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把宝剑,又受风胡子之请和吴国的剑匠干将为楚昭王铸了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另外,干将还为吴王铸了名叫干将、莫邪的二把宝剑。中国后世一直把泰阿和干将作为宝剑的代称。春秋以前的铸造工艺都用泥范(模),战国时已有了用白口铁做成的铁范。新的铁工具锯、凿、斧和犁锄等农具制造出来了,车辆和其他木加工及戈矛刀戟剑和弓箭等兵器的工艺更为精良。铜的生产和加工在春秋战国时依然很重要,它除了铸造传统的工具、器皿和武器外,还被用来铸钱币。这是商业繁荣的结果。玉的开采加工也有了发展,春秋时楚人卞和所得的和氏璧便是一块传世的宝玉。到战国末时,中国古代的手工织具已发展成为手工织机,麻布和丝绸的织作效率一直在提高。布的染色、皮毛加工、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艺都有了重大的改进。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不但相当专业化,而且一国内的技术工艺基本上已趋向规范化,并引入了新的科学原理。《考工记》在叙述以上各类技术的设计制作工艺的同时运用了大量初等数学和力学知识,对马车前进时马停下之后车的惯性前行都有记述。其中《考工记·弓人》中关于弹性弓弦“量其力,有三均”的分析,可能是指加物一石张一尺,二石张二尺,三石张三尺,这实际上是发现了弹性定律。另外,在《考工记》所述的鼓、锣、钟的制作方面,还有许多声学方面的知识。由于西周初期就形成了对十二律的认识,春秋时的乐律学家们已经开始用“三分损益法”来确定律管的长度和音律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管子》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述了这个方法。1978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一个完整的铜铸编钟群构成了一个十二个半音组成的敲击乐系统。这是当时人们音律知识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一个直接物证。在同一个墓中出土的盛酒器皿——盘尊,可能是世界上最华美的铜铸件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手工业技术传统的基础,成为后来一系列伟大发明的源头。中国古代各行的手工工匠一直把春秋战国之际鲁国的名匠公输般(鲁般或鲁班)奉为祖师。史载鲁班曾造过木人和能飞升的木鸢,改进了锯的齿形,创造了刨和钻,他南行时为楚惠王造了攻城的云梯和舟战用的钩拒。当时鲁国的大科学家墨翟(墨子)也到楚国去,造了防守用的战具,劝阻楚王和鲁班放弃对宋国的进攻。和鲁班一样,墨翟也造过一个能飞的木鸢,但他却竭力反对把技术应用到战争方面。这个时代的各种名匠可以车载斗量,鲁班和墨翟都是其中技艺超群的大师。

铜斧、木犁、石刀已趋于过时,奴隶的双手和旧的耕作方法已不能满足天子管不到的诸侯王公们尽快富强起来的需要。铁犁被铸造出来充当大量新垦荒地野田的开拓者。这时,过去主要用于食肉、祭祀或拉车之用的牛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商周时代已有人用牛耕地了,但大量奴隶的存在使贵族有比牛更容易驾驭的劳动力。春秋战国时贵族们让牛来拉犁,让奴隶们来扶犁,这样就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了。所以,牛开始成为奴隶的替身和农人的大伙计——农业中最繁重的劳动的承担者。牛从肉食品和牺牲品变成了吃大苦的生产伙伴,并且由于它拖动了铁犁而促进了农业奴隶的解放,从此牛在中国农民心中开始获得崇高的地位。从技术史的角度看,耕牛取代农业奴隶是一次农耕技术革命(下一次农耕技术革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生,这就是中国农村开始用拖拉机来代替牛耕地了)。

铁犁和牛不但扩大了耕作面积,还将耕地的深度加深。精细的整地,复种轮作,锄草施肥,合理密植,在不同的土质上种不同的作物,掌握气候和把握灌溉时机——这一切从春秋战国时便成为中国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以农业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的门客们编写的百科全书《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这一传统,它是以后农书的参照本。战国时发达的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农书,其中有后来散缺不全的《神农》20篇、《野老》17篇。

要发展农业,把大片蛮荒的原野变成旱涝保收的沃田,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春秋时楚的令尹孙叔敖(前596年为官)负责在安徽寿县修了芍陂工程,至今犹存。战国初期,魏国邺县令西门豹在任时修的漳水十二渠也是十分有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秦国人李冰(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负责在四川灌县修了最有名的都江堰,今天依然在起作用。战国末年处于强秦压境形势下的韩国派水工郑国于公元前237年做间谍赴秦,说秦王动用秦国民力兴修水利工程,以消耗秦的国力,牵制秦国发兵攻韩。郑国到秦后负责在关中修了300余里的郑国渠,沟通了泾洛二河,使关中成为沃野,秦的国力反而更为强大了,并且在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加筑堤防是对大禹王事业的补充,主要是由黄河下游各诸侯国从事的。随着堤防的增高,黄河下游的河床也在步步升高。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运河是东南方吴国修的邗沟,它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后来隋朝在修凿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时,部分地利用了吴国修的邗沟)。魏国修的鸿沟则沟通了淮河和黄河。吴魏两国当初是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称霸的目的才修凿运河的,因为运兵、运粮和交通对于一个扩张中的强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