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历代科技概论(上)
16040700000009

第9章 技术革命时代的社会革命

技术革命和农业的进步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而且技术和农业的改革是社会革命的直接杠杆。铁犁和牛耕使天子所属的井田之外大批私田被悄悄开垦出来之后,普天之下不尽是王土了。同时一大批旧贵族的奴隶在周末和春秋初期便开始演变成为户口被隐瞒起来的依附于诸侯王公或贵族的独立经营农业和手工业的农民。进入战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天子、大小诸侯和贵族的井田制已成为铁农具和牛耕的障碍,于是,废除井田制的改革开始了,原来以隐蔽形式存在的封建性农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公开合法。春秋战国时代在诸侯国里自发产生的私田上的隐民,正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产物,也是一场社会革命最底层的引爆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秦国,在修水利方面不遗余力,在废井田和解放隶农方面也最彻底,经历了商鞅(前390~前338)变法,一步一步向东方扩张,成了各国的头号敌人。这场深刻的技术和社会变革通过经济和社会生活过程还引起了大大小小贵族阶层的分化。在诸侯王公和土地贵族对土地、权力和财产的世袭继承过程中,原有的公田、财产和权力要在下一代人中重新分配,这将在下一代贵族中相对地划分出新的等级。而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以及诸侯之间的战争掠夺所创造的新的财富要在贵族、平民和军人中重新分配,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贵族和平民以及立下战功或掌握军权的官员改变自己的地位,成为社会上新的势力。只要技术和生产的进步与对邻国的战争过程不停止,一部分新开土地的所有者、新兴手工业和商业的经营者和大量战利品的获得者就会成为旧政治格局的挑战者。当时这个挑战完全不像秦代以后起义者对皇帝的挑战那样目标集中,这是一个发生于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多层次挑战,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东周天子权威受到羽翼丰满的诸侯王公挑战的同时,各国的诸侯王公也受到了势力强大的新贵族的挑战。春秋时的五霸和战国时的七雄是诸侯国问鼎华夏最高政治决策权的例子,而春秋时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则是新贵族取代诸侯王权的典型。

战争是社会变革的一种催化剂。以周礼为基础的政治怎么能够调整在牛拉铁犁翻开新土后各个社会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急剧变化的利益关系呢?所以,战争登上了历史舞台。自春秋时代始,雄心勃勃的诸侯王公发动了无数次的战争。他们之间大欺小,强凌弱,干戈不息。这种战争的直接目的是并吞和占有别国的土地和人民,因为这意味着财富。战争一般都由土地较广和人口略众的大国首先发动。但得人得运者,小国亦可顺昌;失人背运者,大国之王亦有身死国灭、宗庙为墟的结果。在得胜的王公高奏凯歌之后,作战时幸运地摆脱死神召唤的一批贵族和平民出身的官兵得到了一些新的土地和财产,而一批批被编入军队的作战英勇的奴隶则依靠对方的鲜血解放为自由人。春秋末年(前493)晋国大将赵简子在前线的誓师词是最好的说明:“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哀公二年》)

战争的频繁不但生产出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而且还由于兵器的改进引起了军队编制和作战方法的一次改变。春秋时代,古老的战车和以战车为中心的甲士被灵活的徒兵野战队伍所补充。战国时期,“楚琴氏以弓矢之势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著臂旋机而廓,加之以力”(《事物纪原》),发明了弩(前述后羿发明弩只是一种传说,这里是明确的记载)。还有民间猎户的发明——窝弩,这是预先设置在野兽出没的地方的一种射击机构,当野兽踩上或牵动绳索时,窝弩击发射向目标。在战场上,弩多用于防守。弩虽没有弓轻巧,但比弓强劲,射时水平放置,战国时的弩还装有照门、望山,便于瞄准,大大加强了箭的射程和贯穿力。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赵武灵王在同胡族作战时学习北方匈奴人“变服骑射”,从而出现了挟弓佩刀、机动能力强的骑兵队伍。和骑兵配合作战的步兵持铁质的刀矛剑戟进攻,以皮质或藤质的盾牌防护,将军还披带铜甲铜盔甚至铁甲铁盔,战斗力大大增强了。可见,技术的进步在战争方面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战争规模的扩大和破坏性的增大。

技术、经济关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和战争的进行,引起了战俘和奴隶命运的变化。在战国后期,由于在新的土地上不再采用奴隶劳动,俘虏在战利品中的重要性大大减低了。因为用牛耕的土地上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在通过战争夺得有限的土地的情况下,太多的俘虏反而成了累赘。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接受了赵国40万军队的投降之后,把他们除240个老弱者之外全部坑杀(《史记》),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大的一次屠杀战俘事件。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奴隶劳动的价值在提高。奴隶劳动制趋于废弛的过程中,中国奴隶制度下残酷的人祭人殉习惯已不再成为必须遵循的惯例,这是在人道行为方面的进步。甚至杀牲、尤其是杀牛祭祀的习惯也由于牛在农耕中的作用而有所缓,牛终于从祭礼的屠刀下解放出来。旧的习俗首先遭到部分有新思想的人的反对。当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要杀人祭社时,司马子鱼反对说:“祭祀以民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国陈子车死后,其妻和管家要用人殉,子车的弟子亢反对说,如要人殉,妻和管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在把人作为贵族统治者私有财产的社会里,只要人们还相信死后灵魂的存在,这个习俗绝不会被轻易革除。秦穆公在公元前621年死后仍用了包括国之良人子车氏三兄弟在内的177人殉葬,反对的人只能作《黄鸟》诗悲叹。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革命中觉醒了的尊重人的感情和落后习俗最先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

变革时代频繁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滋长了贵族中的养士之风,在许多谋求进取的贵族门下聚集着几十、几百甚至几千的门客,他们中有文才也有武才,成为知己恩主扩展势力的羽翼。为知己舍身的刺客和击剑比武的游侠剑客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个刺客——荆轲,也因为行刺结束了这个时代的秦始皇,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