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历代科技概论(下)
16040800000007

第7章 国家学校中的科学

唐帝国建立起来之后,科学的处境可以由学校的门类看出。根据《唐六典》,唐的国子监管理的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律学等六类学校。其中算学学校有两位博士任教,学生30人,学习10部算经,书学学生30人,律学50人,国子学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1300人。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间习时务策,不习算学,而算学学校也不设经学课。除此之外,在尚书省还设了一个崇玄学,收学生200人,习《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等经典,这是唐代尊崇道教政策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在科举考试中,有时候道家的东西也被搬上来,但总的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和经义仍然是攀老子李耳为祖的李唐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唐没有佛学学校,佛学是由那些寺院中的高僧们来讲解的,高僧们在这方面的热情并不比博士们逊色。

除算学学校之外,中央还设立了其他一些专门的科学学校,如太医署管理下的医学校,其中博士4人任教,医科学生40人,针科20人,再加上药、按摩、咒禁等科,学生共100人左右。教材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明堂脉诀》、《神针》等。太卜署管理的天文学校收学生45名,学习卜筮——这是天文学的社会应用部分。司天台收学生95人,学习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招收学生100多名,学习兽医。

唐代的州(相当于省)设立经学和医学学校,经学和医学学生的比例约为4:1,其规模小于中央学校,但总人数却大大超过了中央。县一级学校全部是经学的预备班,没有天算医类,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学还不属于下层社会,而国家也不在社会下层施行这方面的教育。

从以上学校和学生的比例来看,唐朝虽然仍把儒学经典当作教育的中心内容,但在隋朝学校门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规模相当大的算学、天文、医学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专门学校。在古代社会的技术、经济、文化基础上,这算得上相当重视了。需要说明的还有两点:一是各个科学性质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通过选试所授的官职品位很低,这意味着俸不多,除非他们显露出特殊的才华,才有继续升迁的希望;二是在国家变乱时期,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研究就自然被打断了。在这方面,经学学校的学习进程、甚至科举选仕活动也有被暂时取消的时候。因为在皇帝眼里,国之大事,戎马为先,巩固政权比什么事都重要。

到了唐的中晚期,社会危机日益增多,国家学校的规模日缩,呈现门庭冷落之象,算学,天文学、医学学校受到的冲击更大。这时候,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仍然存在,有些生活条件充裕的书生开始私人授学,作为学校中衰的补充。唐后,经过五代十国到宋代,私人办的书院便产生了。与此同时,算学、天文、医学的研究也较多地散落到朝廷机关外围和上中层官员及社会上知识分子的私人活动那里去了。

从整体上看,唐代的科举制把大批知识分子吸引到攻经求仕方面,整个社会文化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社会上潜心于自然知识的人不多,科学和技术一样,都没有什么突破。但是,唐朝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开设了规模相当大的中央和州一级与科学有关的专门学校,通过学校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普及了数学、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对五代至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另外,唐朝廷集中了一大批科学方面的学者,再加上少数民间人士,留下了这一时代的主要科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