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11

第11章 秦汉的宫殿建筑

尽管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未能传存,但我们可以在一些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中了解到一些建筑的基本形象。

先说秦代的宫殿建筑。秦阿房宫是众所周知的伟大宫殿,在这里先从史料中看一看这座建筑的辉煌形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此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唐代文人杜牧有《阿房宫赋》,更把这座建筑描述得神奇绝伦:“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如此雄伟而奢华的宫殿,可惜好景不长,不数年,就被楚霸王项羽付之一炬。相传当时咸阳城内外,“火三月不灭”,但据考证,阿房宫不在咸阳,而是在秦咸阳城以南,即今西安市西郊三桥镇南,夯土台绵延起伏,其前殿遗址东西可达1300米,南北约500米,至今最高处仍高出地面10余米。

要说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还须了解一些宫廷制度。一般说这种形制均出于周制。《周礼》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

外朝,它的作用是:凡立新帝迁都或遇国家危难,在此与大臣贵族们商议大事,这里还处理狱讼、公布法令、举行大典等。外朝也称“大朝”。一般在宫城外面还有“大廷”,类似广场、大院。

治朝,外朝之北,布置在宫城内,其作用是帝王日常与群臣治事的场所,故称治朝。《礼记·玉藻》有“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之说,意思也表述出治朝与路寝在使用上是互相联系的,故又叫“日朝”、“常朝”。

燕朝,亦为内朝,为路寝之庭,是举行册命,接见群臣及宗族们议事、燕饮,举行喜庆典礼,帝王听政等的场所。

朝之后为“六寝”、“六宫”。“六寝”是“路寝一,燕寝五”。路寝的建筑,一般前为堂,后为室。堂的左右叫“夹”或“厢”,室的左右为“房”。

东汉的郑玄认为“六寝者,路寝一,小寝五”;“六宫,为后也,妇人称寝曰宫,亦正寝一,燕寝五”。可知“六宫”是宫廷中后妃生活居住的地方。到了宋代,聂崇义将这些规范编制成《三礼图》,前朝部分入门,有三殿,代表“三朝”,后寝部分入门,有六殿,代表“六寝”,再后为“六宫”。

在中国古代,往往把天、地、人合为一个系统,皇帝称“天子”,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所以宫殿的处理,就有“象天立宫”之说,就像上面所说的,汉长安城北形如北斗星座,城南形如南斗星座。宫殿形制,也有此说,据《三辅黄图》所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又说,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像帝居。渭水贯都,以像天仪,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二十七年(始皇)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像天极。”

中国古代的宫殿、住宅及其他建筑,一般都是中轴线对称布局,而且追求正南北向,《周礼·夏官·司马》中说,“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向”。所谓“中正无邪”,这是中国的“礼”之表述。“礼,有以多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并且以具体的尺度规定下来,“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士三尺”。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结束,刘邦做了皇帝,建立汉帝国,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他原在陕西临潼的栎阳城,至高祖七年,徙于长安。当时刘邦不愿大规模兴宫造殿,不愿接受那一套套的繁琐的礼制。但汉朝毕竟是一个泱泱大国,不重礼不行,当时丞相萧何便对刘邦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因此修造长安宫。但大规模地建设都城长安,则要到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在长安城内又建造了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后又在城的西郊建造建章宫(苑囿)。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此宫是汉高祖五年(前202)在秦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加修葺而成的,以前殿、宣德殿、临华殿、温室殿等十四座殿宇及鸿台等众多的建筑组成。这里是汉高祖时期朝廷政治中枢所在,汉代最初的朝仪就是在这里制定并实行的。刘邦过世后,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又叫“东宫”。

未央宫位于长乐宫之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初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无禄、麒麟、石梁等阁,以后又有增建。据统计汉代的未央宫内著名的建筑达四十余座。

未央宫主要的宫门有东门与北门,立东阙,北阙,阙内有司马门。未央宫前殿为“大朝”,前面设端门。殿之东有宣明、广明两殿,西有昆德、玉堂两殿,殿西还有白虎殿,汉成帝时曾在这里接见匈奴单于。前殿后有石渠、天禄两阁。内庭有宣室殿,为宫的正寝,另有温室、清凉两殿。椒房殿为皇后所居。昭阳舍、增城舍、椒风舍、掖庭等为嫔妃所居。其他还有柏梁台、武库、苍池等。据《西京杂记》中记载:“宫周二十二里九十五步,台殿四十三,门闼九十有五。”据现代考古工作者的实地(基址)勘察,未央宫近方形,周长8560米,其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

东汉都城洛阳的宫殿。汉光武帝时代(25~57)建造南宫,汉明帝时代(58~75)建造北宫,汉和帝至灵帝时代(89~189),又陆续建造了东宫、西宫等,可见洛阳的宫殿建设时间延续的很长。

东汉洛阳南宫之正门,即京城南面之正门,位于洛阳城偏东处。北宫在洛阳的东北,南北二宫均靠京城之南北城墙,相距七里。这些宫殿要比西汉长安的宫殿小得多,但也很考究。据《三辅黄图》中说,皇宫建筑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王当,雕楹玉碥,重轩镂槛,清琐丹墀,左城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可见东汉皇宫也十分精致、富丽。

洛阳古城,兴衰频繁,东汉末年,此城又随战乱而衰落了。后来到了北魏时期,又建都于此,宫廷城池遂又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