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14

第14章 秦汉陵墓

中国是个崇天崇祖的国度,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人与天地是相合的,称为“三才”;人有来龙去脉,所以对祖先也十分崇敬。老人去世,后辈为他营葬,并纪念他。帝王去世,则臣民们对他更有隆重的祭葬。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不但有很考究的陵墓,而且又有很详细的文献记述。就连当时尚无文字时代的先王,后人也为他们造墓记表。下面的表,就是史前的帝陵之记录:帝号、姓氏在位时期陵名地点盘古氏上古时期盘古陵南海(传说)伏羲氏史前时期太昊陵河南淮阳、湖北襄阳等炎帝(神农氏)同上炎帝陵湖南炎陵县黄帝(轩辕氏)同上黄帝陵陕西黄陵(山东、甘肃、河南等)尧(唐)同上尧陵山西临汾、山东南平等舜(虞)同上舜陵湖南宁远禹(夏)同上禹陵浙江绍兴。

夏禹之后,夏朝历代帝王的陵墓虽有记述,但亦无法查考,大概是在河南一带。商灭夏,商朝历代帝王陵墓也同样如此,大概位于山西一带。到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陵墓在史书上更有详细的记载,每个皇帝的在世在位的年代以及他们的陵墓地点等,都有记述。

先秦的帝王陵墓,在此举两例说明之。

一是黄帝陵。此陵位于陕西黄陵。关于黄帝,相传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叫轩辕氏,姓姬。历史上说他率领诸部落打败了炎帝和蚩尤,于是在中华大地上才有了安定团结。不过这些都是传说,只是后来的一些史书上都有记述,所以黄帝才被公认为我们的祖先,黄帝陵也是后来修造的。黄帝陵在城北桥山上,山上古柏森森,山下有沮水萦绕其间,景观庄严肃穆。这座陵墓仅3.6米高,陵周长约48米。陵口有碑亭,碑上书“黄帝陵”三字。后面还有一座碑亭,碑上刻“桥陵龙驭”四字。后来历代皇帝前来祭祀,多有碑刻,使这里的环境更富有皇家陵墓之气质。

关于黄帝陵和黄帝的死、葬情况,可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其来年冬……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二是大禹陵。此陵位于浙江绍兴。大禹是距今四千余年我国夏朝的创始者,相传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而且他具有极高的品操。相传他“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崇敬。

关于绍兴的大禹陵,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曾写道:“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几千年过去了,虽历经沧桑,但此地之为禹陵则无变。

绍兴大禹陵,由禹陵、禹庙组成。禹陵位于禹庙之东。庙西有河,上为禹贡桥,过桥向东南行,即禹陵,今仅存一座“大禹陵”碑亭。禹庙的布局很有特点,它倚山就势,南北向中轴线布局:过贡桥即为庙之西南角,有西辕门可入,进入庙内须转一个弯才到庙的中轴线上。中轴线自南向北,地势由低而高,南墙一块照壁,壁前一亭,即岣嵝碑亭,向北为午门,门内又一院落,北首数十级台阶,上为祭厅,其北又一院子,正北即禹庙之大殿,高20余米,歇山重檐屋顶,屋脊上书“地平天成”四字,建筑形态巍峨壮观。殿内大禹塑像,后屏绘有九把斧头,意为他治水开通九条河流(九派)。此建筑最早建于梁代,今存之建筑建于近代。院子左右有东西配殿,今为中国古代水利、治水之展览厅。由东配殿旁出,前有一小山,山上有亭,曰“窆石亭”,亭中立石,高2米,周围亦2米许,顶端有小孔,相传此乃是大禹灵柩下葬时用的平衡物。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墓,无论规模、形态、记述,都称得上是最伟大的帝王陵墓,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约十里处,南为骊山,北有渭水,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秦始皇登基即位不久,就开始建造他的陵墓了。但是,直到他五十岁去世(前210),陵墓还未完全造好,可见其工程之浩大。这座陵墓的设计,真可谓用尽心机。“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据记载,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令皇宫内的宫娥殉葬其中,又将修墓的工匠也关闭其中,活埋在墓内。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堆成的山陵,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但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可见当年的雄姿。现存陵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周围有两层墙垣,内垣周长3公里,外垣周长6公里。这座陵墓虽经项羽破坏,但地下之物尚存。近年来,在陵墓的外周已发掘出大量的兵马俑、铜马车等约八千余件,更可见它的举世无双之伟大。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便影响到汉代乃至后来历朝历代。如墓室中布置成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形态,以水银作江河海洋的象征等等。

再说汉代的茂陵。茂陵在陕西兴平东北的窦马。这座帝王陵墓可以说是汉陵中最伟大的,它是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的陵墓。汉武帝是汉代的第五代皇帝,在位达五十余年,很有功绩,开创西汉的鼎盛时期;他的陵墓最伟大,也属理所当然。这座陵墓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进行规划、设计了,一共造了53年才完成。当汉武帝崩后下葬时,陵上之松柏已长成几人合抱了。茂陵规模甚大,周围有夯土方形城垣,每边长达400余米。里面的坟墓呈圆台形,看上去很有庄重感。

然而,地面上的坟的伟大,也许仅是有高大的山的形象和一些碑碣、石像之类;而地底下的墓却更了不起,墓里面放进无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虚地上,实地下”的中国墓葬文化。在茂陵中,据《汉书》记载,墓室里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据说到了汉武帝的灵柩放进去时,里面已没有其他空位了。这许多葬品,可惜到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被盗去不少。

最后说汉昭烈帝刘备惠陵。这座帝王陵很特别,它与武侯诸葛亮祠合一处。这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君臣合庙之千古绝唱。惠陵位于成都武侯祠西侧。人们心目中只知武侯祠而不太了解惠陵。这个祠的平面,中轴线布局,前面两道门,然后是刘备殿,过厅之后为诸葛亮殿。惠陵也有中轴线,是从背后开始的。在诸葛亮殿之西,有一桂荷楼,楼西为琴台(亭子),然后有一小门,上书“中有汉家云”。人内是一条曲线形的夹道,两边红墙,墙内竹林滴翠,十分幽静。其实在路的西侧就是墓了;但人们必须沿此路绕过墓,才到墓前面,这里是刘备陵墓的中轴线起点。这种空间处理是十分巧妙的,它能使两处靠近的空间变得甚“远”。这是一种礼仪上的,但又是感觉上的需要。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一块照壁,然后两个厅,墓在后厅之北。墓呈半球形,高约1.2米,体量虽不大,但亦富有纪念性。

这座帝王陵从历史文化来说是做得比较确切的,它成了汉代历史的一个“句号”。在刘备殿上有一副对联云:

一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这正说明从此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魏晋南北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