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19

第19章 魏晋—隋唐佛塔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三种新的建筑形式,一是寺院,二是石窟,第三种就是佛塔了。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在这三种佛教建筑形式中,数佛塔最为特殊,影响也最大。

塔,印度佛教中叫窣堵坡,它本来是埋藏佛教僧人的佛骨舍利子的。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逝世)后,他的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体火化,在骨灰里找到好多光彩晶莹、佛塔坚固非凡的东西,即舍利子。人们甚奇之,于是便为他修造考究的坟墓,将这些宝贝埋藏起来。这种坟墓就是窣堵坡。古印度的这种搴堵坡形式,如同一个实心的半球体,顶上做塔刹,地面上沿塔的周围做一圈回廊,外用石栏杆圈起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门如牌坊形状,人们就围着这一圈回廊进行佛事活动。上图是印度最典型的一座佛塔:桑奇一号大塔。

佛塔传入我国后,建造起许多类似于古印度的佛塔(窣堵坡)。但后来觉得这种外来形式应当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结合起来。而且“佛法无边”,所以须将塔造得比附近所有的建筑都高,才体现出这种尊贵性,因此联想到更早时候我国的一种建筑形式,即望楼。这样,所以中国的佛塔后来就越造越高了。古代的中国人聪明,他们把表述佛教的塔刹做在塔的最高处,表示无上至尊;把宝贝舍利子放在塔下的地宫处埋藏起来,表示无比珍贵;而中间的塔身部分仍起到古代的望楼之作用,人们可以上楼,登高极目,欣赏大好河山。

“塔”这个字,本来在汉字中没有这个字,一直要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原来印度佛塔译作“窣堵坡”是音译,后来也叫“圆冢”、“浮屠”、“浮图”、“灵庙”等等,据说多达二十余种,后来为了统一和方便,就造出这个字。“塔”是“塔婆”即stupa的省音字。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塔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建造起来了。据统计在中国保留下来的古塔达一万余座。中国境内的佛塔种类繁多,大体说有单层塔、多层楼阁式塔、密檐塔、瓶式塔、金刚宝座塔等等,还有好多塔合建在一起的塔林(如河南少林塔院,塔多达250多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塔,我们在此择几处作介绍。

一是洛阳的永宁寺塔。此塔虽已无存,但在史书上有记载,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座巨型佛塔。据《洛阳伽蓝记》卷一所记,永宁寺塔有九层,木构,“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此塔建成后二十年,被大火所毁。当时百姓眼巴巴看着这座高大的宝塔被烧毁,无不为之悲恸。后来传说失火那天在东海上看见木塔正随着一股烟云升上天去。这也许是一种寄托之情了。

二是齐云塔(又叫金方塔),位于洛阳白马寺东南不远处。为密檐式方形砖塔,底部每边长约7.8米,塔总高约为35米,共13层,每层砌砖出檐,由下向上,略向内收,故外形呈抛物线状,线条柔和,造型优美。这座佛塔,据《三宝记》上说:在白马寺东南,旧即有土阜隆起,夜放光芒,民间呼为圣冢。汉明帝刘庄诏问摄摩腾,答道:天竺国有阿育王,藏如来舍利(释迦佛骨)于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中国境内有十九处,此其一也。汉明帝刘庄令建塔于土阜之上,塔九层,二百余尺。现齐云塔旁有金代石碑一座,按它的记载,五代之后,有庄武李王曾造九级木塔一座,高五百余尺,名叫齐云塔。北宋末年,木塔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175)改建砖塔,即今之齐云塔,算起来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了。

三是嵩岳寺塔。此塔坐落在河南登封县,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平面十二边形,外径10.6米,内径5米,高39.5米,塔的壁上有许多砖雕,外形也呈抛物线状,向上内收,曲线优美,增加了塔身的秀丽感。塔顶部的塔刹,在壮硕的覆莲上以仰莲托相轮,做得很精致。

隋唐时期著名的佛塔有下列几座。

一是唐长安的大雁塔。此塔也许是当时最负有盛名的了。大雁塔正式名称叫慈恩寺塔,位于今西安市雁塔路,塔的平面正方形,底层每边24米,共七层,高64米。此塔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当时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慈恩寺内建造此塔。初建时砖身土心,平面方形,五层。公元八世纪初用青砖改建成七层楼阁式塔。大历年间又改建为十层,但因战乱只留下七层。明代时此塔又遭破坏,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今之塔。

嵩岳寺塔

关于这座塔,有两件事值得一说:一是此塔取名“大雁”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古印度释窟东峰有座小乘寺院,不禁食“三净肉”,但寺僧经常得不到肉食。一日,有一群大雁飞过,领头的雁突然坠落地上,寺内和尚大惊,以为是菩萨显灵,所以决定在这里建一座高塔,把坠落的死雁埋在塔下。这就是“大雁塔”的出典。至于此塔名为“慈恩”,则是唐王李治为其母亲追荐冥福而取名的;二是此塔在唐代不仅是个佛塔建筑,同时也与艺术文化有关。唐代许多诗人登塔赋诗,如高适、杜甫、岑参、储光羲、白居易等等,其中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塔》云: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后来凡进士及第的人都要到大雁塔上来游赏、题诗,成了风气。白居易年少,19岁中进士,他登上此塔也题咏,其中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句。

塔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塔底正面两龛内有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四门楣有唐刻佛像和天王像等,特别是西面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二是唐长安的小雁塔,即荐福寺塔,位于今西安市南郊。此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是为藏经而建。平面亦为正方形,建塔时为十五层,明代大地震时倒掉上面二层,现为十三层。塔高43米(残高),砖砌密檐式塔,中空,有木构楼层。此塔外形呈抛物线状,故体形优美动人。

中国原有的文化观念,也在建筑上表现出来,那就是形象完整,指代明确。也就是说,建筑物要么新建,要么拆掉重建,破破烂烂的建筑总是不美的。不同于西方的建筑观念,古就是古,残破也无妨,所谓“残缺美”。罗马科洛西姆斗兽场残破了也是美的,维纳斯掉了胳膊反而更好看。然而塔是外来的(印度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甚大),所以小雁塔的顶上掉了二层也不难看。苏州虎丘塔不但破损,而且倾斜,也还是美的。建筑不但是一个应用对象,而且还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形态,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注意到。

三是神通寺四门塔,位于山东济南附近的历城。由于它是一座单层的方形塔,塔顶用大量的叠涩,较似印度佛教建筑风格,而且内有东魏武定二年,(554)造像题记,因此以前一直认为是东魏之物;后来在塔内发现建塔之记,才认定为隋大业七年(611)建造。此塔平面方形,四面设圆拱门,故称四门塔。这座佛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建筑风格雄浑。四门塔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四是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崇圣寺。塔共三座,一主二副,主塔名千寻塔,副塔名南塔和北塔,合称崇圣寺三塔,又叫“大理三塔”。这组塔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这里风光奇秀,塔与环境互生光辉。

千寻塔的建造年代为南诏保和年间(824~839),相当于中唐时期。塔为方形,密檐式,高69米,十六层,层数为双数的塔在我国是很少的(南塔和北塔也是双数,均为十层)。此塔属南诏国,但塔内发现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达六百余件,其中手抄经文最可贵。这说明当时文化和宗教上的交往甚密。

五是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位于南京西南的栖霞山麓,创建于隋代仁寿二年(602)。现存的石塔为南唐(937~975)时重建。塔八角,五层,高15米,是我国古代楼阁式密檐石塔中造得较好的一座。塔身上下密布着各种题材的浮雕。其中有海浪、鱼、蟹、龙、凤和石榴,还有“释迦八相”及四大天王、文殊、普贤菩萨和飞天供养人等。此塔对于认识我国佛塔形式及演变具有价值,而且对研究唐、五代的建筑装饰艺术和雕刻艺术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