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20

第20章 魏晋—隋唐佛寺

前面已说到,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轻物质重精神,所谓“四大皆空”,因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佛教寺院的形式立即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结合起来,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从早期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以后的中国佛教寺院就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魏晋时代,无论南朝北朝,佛教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仅建康一地,寺院之数就有五百余座。其实北朝寺院更多,据统计,北魏洛阳及其附近一带,寺院总数达一千三百余座。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发展,而且确立了中国化的系统。好些佛学理论家开始对佛经做诠释、注疏,从而中国佛教也就开始出现学派、宗派。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也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历史上留下来的很古的建筑原物较少。现存我国最古的木构建筑却是寺院,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西南李家庄西北的土岗上,这里离五台县城约22公里。此寺坐北朝南,规模不大,主要的建筑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围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东旁院落是僧房。南禅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据正殿大佛殿梁下所存的影记证实,此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因南禅寺地处偏僻,所以唐武宗(841~846)“会昌法难”时才免遭破坏,幸存到今天。成了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建筑,也是研究唐代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史的最可贵的实物资料。此建筑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内文物有角石上雕卧狮三尊,小石塔一座,殿内存石狮三尊,这些都是唐代的遗物。

大佛殿于1974年至1975年按唐代所建原型作了一次大修。龙王殿为明代隆庆三年(1569)所建,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清代所建,近年来均作了大修。

南禅寺大佛殿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但宽度略大于进深,故平面略成长方形。大佛殿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比例匀称,气宇轩昂。殿内无柱,以四根通长的椽袱直架于前后檐柱之上,并外伸。斗只有柱头与角科,而无平身科,梁架结构简单,屋面举折平缓(宽高之比约四比一),但出檐甚大,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前还设有宽敞的月台。

大佛殿内有佛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正中供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手作禅宗拈花印。两侧莲座上共供有十八尊唐代塑像,体态丰满,神情自若,服饰简洁,衣褶流畅,塑造手法与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十分一致,为我国唐代雕塑之上品。

佛光寺

佛光寺也在五台山,坐落在五台山东北约25公里的佛光村。此寺规模要比南禅寺大些,全寺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佛光寺最早创建于魏孝文帝时期(5世纪末),唐会昌年间灭法,此寺也被毁。现存的大殿则是唐大中十一年(857)所建之原物。

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屋顶。殿内斗硕大,出檐甚深,装饰简洁,比例协调,表现出典型的大唐建筑的风格。寺内还有一座文殊殿也很有价值,此建筑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在木构建筑技术上有独到之处,即用“减柱法”。既节约了材料,又使殿内空间宽敞,是金元时期的一种构架手法。

五台山佛光寺不但国内有名,而且还影响到国外。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内的金堂(相当于大雄宝殿),就是根据佛光寺大殿的形式建造的。相传当时高僧鉴真和尚带领中国建筑匠人东渡日本,帮助他们建造,所以其形式十分相近。这也说明中日两国文化关系源远流长。

如上所说,我国木构建筑保存不多,所以好多寺院建筑已不是唐以前的原物,而是后来所改建的了。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本为隋代所建,但今之建筑已为宋代及宋以后所建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