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22

第22章 魏晋—隋唐道教建筑

中国最早的时候几乎没有完整的宗教系统。只是崇祖、崇天,是一种观念加文化行为的结构形态。儒教如果是一种宗教,它在早期则只是一种观念,甚至不相信鬼神。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于佛教,则完全是外来的,到了东汉以后才在中国“安家落户”。因此要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也许还得推道教为本土的特产。不过,道教在最早的时候也还是一种观念,来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后来在秦汉时期与巫术、神仙方术等结合起来,形成所谓“黄老”之道。汉初皇家也提倡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代,才被儒学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现,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才正式开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一词最早始见于《老子想尔注》。另外,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别,他们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当时影响也很大。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笃信道术,著有《抱朴子》。还有孙恩、卢循、寇谦之等。总之,道教作为中国流传的宗教,它的主要思想应当说是“人本”的,即研究人如何在世界上存在,如何与自然、社会建立关系,以及人怎样才能健康地活着,甚至长生不老等等。

道教的建筑称宫、观、洞、庙等。唐以前的道教建筑几乎无存,但早期的道教建筑,基本格局还可以在文献资料上得到,我们可以看看《要修科仪戒律钞》:“太真科曰: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中央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焚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天师子孙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济世道士可登台朝礼,其余职大小中外祭酒,并在大堂下遥朝礼。崇虚台北五丈起崇仙台,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室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据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认为,从建筑布局上看,其主要建筑是摆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为马道,崇玄台与崇虚堂是整个治的中心与“朝礼”中心。至南北朝,随着道教宫、观的兴建,由民间向官修转化,宫观规模逐步扩大,殿堂楼阁显著增多,其平面布局也向更繁杂的方向发展。

宫观是道教修道、祀神、举行斋醮祈祷等宗教仪式及贮藏道教经典的地方。道教最初的修道场所叫“靖室”,亦叫“静室”。靖室内陈设简单,仅有香炉、香灯等,供修道者静思、斋戒、修行。随后一些靖室逐渐成为地区性的活动中心,便改称“治”、“馆”。东汉至魏晋时,出现了“民家为靖,师家为治”的情形。南北朝时道教进一步发展,法事增多,渐渐由民办变为官办。唐代时提倡道教,故大规模建造宫殿式建筑,塑神像。从此宫观成为道教建筑的正式名字。除殿宇外,宫观中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园林之类,合乎道教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