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23

第23章 魏晋—隋唐住宅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国的住宅建筑大体有这么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继承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院落式木构建筑),仍然没有留存下来的建筑,建筑史学上多求助于留下来的绘画、墓葬明器以及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内容将在下面分析。

二是由于社会由稳定的两汉转变为动荡的魏晋,把原来的规范(包括观念上的)解体了,人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因此在居住形态上就反映出不愿更多地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且走向大自然,与山水“对话”。从魏晋开始,人们多崇尚山水,愿到山林去居住,过那种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名胜”一词,也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据《北史·韩晋明传》说:“朝廷欲处之贵要地,必以疾辞,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对名胜,安能作刀笔吏,披反故纸乎?’”

从文字资料中可知,当时的住宅不但仍为院落形式,而且庭院形态开始考究起来,主要的是布置绿化,享受大自然的情趣(这也许是私家园林的萌芽)。

鲍照(414~466)《梅花落》,描述中庭院子的景观:“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到了隋唐五代,文献资料及文学作品中描述当时的住宅就更多了。只说一例:李商隐的《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气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虽是一首悼亡诗,但诗中描述建筑幽曲华美,却似园林建筑一般的美。

在绘画上,如晋代画家展子虔画的《游春图》,画中把住宅设在风景秀美的山水环境之中;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有《雪溪图》,描述的也是这种居住环境的思想境界。后来中国山水画,大多数的题材和主题都是这种思想的居住环境。

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还可以说一说最典型的东晋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已众所周知,读这种作品,眼前仿佛出现理想的“可观、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这种境界,至今仍为人歆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看破红尘,愿构筑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居住环境。到了唐代,如王维、孟浩然诸人,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居住建筑形式,我们只能在一些画中见到了。但如果要证实当时住宅形态的比较可靠的形象,还须寻找当时所画的画。

隋唐、五代时期的住宅也还是不见实物,据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地的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室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

无论是城市住宅、乡村住宅,还是官僚宅第、民间房屋,其建筑结构形式统一,空间的内庭式布局形式也统一,直到近代民居形式仍然如此,可以说三千余年不变。这就是中国文化内向性的特征的建筑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