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朝政腐败,遭到儒家士大夫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太学师生自然附和朝中的士大夫集团。在尖锐的斗争中,宦官集团为了维护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企图培养依附于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来与士大夫集团相抗衡。他们利用汉灵帝刘宏对文学艺术的嗜好,于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外建起学校,学生达千人之多。鸿都门学以尺牍(即书信)、小说、辞赋和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并从事各种创作活动,这些项目本是儒家士大夫所瞧不起的“雕虫小技”,然而鸿都门学的学生却因其创作受到皇帝赏识而多被破格提拔录用:“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与当时太学生出路困难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鸿都门学从酝酿成立之始就遭到朝中士大夫的群起反对,认为这是“斗筲小人”以微才末技时托权贵,而位至高官,士大夫耻于与其司列于朝,要求废除鸿都门学。鸿都门学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其存在时间也很短,仅十余年,但它是中国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冲破了儒家经学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也为后世各类专门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