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渠清澈要有源头,那么作文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文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生活经验,得到了切身感受,才可能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创作出文学作品。即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样,写出好的作文也要以生活为基础,同学们写生活中的亲历、亲见、亲身的感受、感悟,作文就有了坚实的成功根基。
我们可以从名著中得到一些启发。
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在读巴金的小说《家》时(现在中学课本中选入了其中的一段《鸣凤之死》,建议同学们读读全本),常常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激动得不能自已,和里面的主人公一同去经历爱情和仇恨、喜悦和悲伤、幸福和痛苦、迷惘和抗争。他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地激动人心呢?他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一文中说得非常明白: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做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他的这段话很有力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的道理。面对黑暗的社会、专制的家庭,他痛苦,他迷惘,他思考,他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他要宣泄,否则就无法忍受。于是他拿起了笔,让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在笔端流淌,汇成了激动人心的篇章。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都会切身地感受到他那汹涌澎湃的激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法遏抑的力量。而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这样的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感觉吗?你会说“没有”,这正是你写不出好作文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对自己写作情景的描写:
“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有生活,才能有感受,有感受也才能有话说,说出来的话当然也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是好文章。也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作者先为所写的对象所感动,然后写出来的诗才能动人。”而且,作者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的内容,有了需要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写起来也才会思路敏捷,文如泉涌(作者也承认“写得快”)。而我们在作文时,如果和作家有同样的丰富的感受,也就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不会写,写不好”了。
而在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命题作文面前,往往搜索不到生活的体验,也很少有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什么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了,所以只好煞费苦心地胡编乱造,生拼硬凑,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缺少生活气息,没有真情实感,干瘪无味,也就不能称为好文章了。不会写作文也就越惧怕写作文了,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一提作文就眉头紧锁,叫苦连天。我们的作文训练就步入了这样一种误区,不仅使学生写不出什么作文,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摧残。
也许有同学会说,这些道理我明白了,可是一提笔,还是感觉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说,社会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不等于说有了生活就会写作了,生活和文学毕竟是两回事,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地观察生活、悉心地体验生活、深刻地思考生活,才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主题,从而写出有价值的文字。也就是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对一切事情也只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麻木不仁。
首先,随时随地细致地观察生活,广泛地认识生活。
我们必须要养成这种习惯,随时随地地观察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大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是我们观察和认识的对象。父母兄弟、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等等,都是我们观察和认识的内容。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多谈,记录他们的谈话,记下你随地对他们观察的所得。”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就能储备丰富的材料,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甚至会感到有说不完的话,正如当代作家王蒙在《当你拿起笔……》中写的那样:“当你拿起笔,在这个不平凡的时刻,高山巨川、苍茫大地、城市乡村、风霜雨露、花鸟虫鱼、朝霞落日、英雄豪杰、凡夫俗子、少男少女、老父老母、悲欢离合、古今中外、酸甜苦辣……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向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进行写作时,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莫泊桑很为难。福楼拜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说得多有道理啊,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观察事物的习惯。
请看下面的一篇学生的观察日记。
睡神的眼睛
王春妍
听说睡神有一双透彻的眼睛,到夜晚时,他就用那双大大的眼睛俯视万物,万物皆眠。可是大白天的,调皮的睡神似乎按捺不住寂寞,跑出来偷偷地窥视人类了。
这不,我左后方的那位自上课开始,就用手支撑着他那要命的大脑袋,头部微微扬起,坚持只那么两三秒,就重重地沉了下去,迅速而猛烈,眼睛也跟着闭上了。大概怕与睡神对视,又不想在课堂上睡觉吧,便用模糊的仅存的一点意识和力量,又把他那堆骨头挺了起来,可是费了好大的气力。“呼!”他深深地吸上了一口气,是让头脑的供氧充足些吧。果然奏效,眼睛开始半张半闭,只是目光有些迷离,有点呆滞。要挺不住了!他的身子的姿势开始慢慢僵硬,好久也没有变化。又过了片刻,上半部分开始下沉,头压得越来越低,后腰慢慢地向后挺起,逐渐变成弓形,只有忽扇忽扇不时眨动的眼睛让人知道他还在做最后时刻的挣扎!活脱脱一个大虾米的雕像。
睡神看到这一情景,终于被他感动了,只把眼神向他身上一投。他终于合上了双眼,然后再也没有张开。
有同学说,学校生活三点一线,十分单调乏味,没有那么多好写的内容,读了这篇日记,会得到一些启示吧。这是一篇典型的观察日记,作者对课堂上一位同学打瞌睡直至入睡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得生动细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就会有好多类似的生活场景,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当做练笔的材料。
其次,深入地思考生活,认识事物的本质。
《红楼梦》里有言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世事”“人情”要“洞明”“练达”才能成为学问和文章。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人物或事物往往需要反复、连续地观察、比较、分析,才能掌握真实的情况。比如我们要深刻地了解一个同学,仅仅观察他的长相、身材、衣着打扮是不够的,还必须长时间地观察,“听其言,观其行”,甚至对他的个性特长、内心活动等等,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认识其性格特点、本质特征。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要这要深入地分析,才能提炼出生活的本质,成为写作的素材。下面举我日记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不该笑的事
“笃笃笃”,敲门声。
地理老师说道:“请进。”于是进来了那位刚来不几天的新同学(我至今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呢),他进来后,在门口惊慌地环视一下班级,又说了声“走错了门”,扭头便跑了出去。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出去把他叫了回来。同学们又大笑一番,他红着脸逃回了自己的座位,仍有笑声不绝于耳。
可我一点儿也没有笑,反倒觉得有些难受――替那位新同学。同学们为什么要笑呢?新来的同学对一切感到陌生,难免出些差错,有什么值得一笑的呢?笑得越厉害,他就越觉得尴尬,心里会多难受啊!这种快乐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很是无聊。
其次,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些同学本不想笑,见别人笑时,也跟着笑,造成了哄堂大笑,长此以往就易形成不好的风气,不良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社会上的好多歪风邪气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第三,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谁敢肯定类似的尴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很多人已经有过了,那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说不准还会骂那些笑话你的人吧?那此时为何还要笑话别人呢?互相笑下去,岂非造成恶性循环?
这真是不该笑的事。
应该说,这件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小不过的事了,我把它捕捉到了,写成了一篇日记。此文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同学们的笑进行重点描写,很显然是有用意的,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而下面的议论又分三个层次,可以说是逐层深入,层层递进,使它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逻辑力量,这样练下去,何愁不会写议论文呢?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同学,可以好好地阅读这篇短文,进行反思,你有这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吗?想一想,你的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你注意了没有?是不是对它们视而不见呢?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洞明”了吗?是不是对它们麻木不仁呢?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正揭示了同学们不善于观察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的现状。再如下面的一篇。
照相
临近高考,需要相片,于是大家都去照相。取回来之后,很多人面对自己的肖像频频摇头,于是再去照,仍不满意,再照,依旧,方罢休,无可奈何。这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我本来就这副模样!
是的,本来就是这副模样,为何要重复几次才认识自己呢?这是不时时检查自己、反省自己造成的。一个没有耳朵的人照了张相,显然会因少了个耳朵而不满意,但只能从心里说,他总不能大喊一声:“我咋没有耳朵呢!重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情况,即使再照一百次也不会有的――他本来就这模样。
很多同学,面对自己的照片挑出许多毛病:眼睛大了或小了,嘴唇厚了或薄了,脸肥了或瘦了,表情麻木冷漠或是凶恶可怖……不一而足。于是再照,仿佛一下子就能变成帅哥靓妹,可能吗?连对自己的面目都缺乏足够的认识,那对自己抽象的心灵呢?因此,我们应时时了解自己,每天都照照镜子反省自己,以防到时候连自己都吃惊。
这可以算是一篇小杂文吧。当时有些同学因对自己的相片很不满意,照了好多次,我于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番思考,写了这篇日记。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章的全部价值也在于思想。法国《世界报》创始人伯夫?梅里先生来我国访问,有位记者提问:“你写了多少文章?”他回答得非常巧妙:“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可见思考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思考,也只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文章。所以要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世界,思考社会人生,见常人之所不见,思常人之所不思,才能发常人之所不发之声,使自己的文章闪耀着思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