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16049300000013

第13章 子路第十三

共三十章

“原文”一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身体力行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辛勤地劳动。”子路请求孔子多讲解一些,孔子说:“按上面说的做,不要懈怠就行。”

“原文”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季氏的家臣。他向孔子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教导手下办事的人,宽容人家的小过错,提拔优秀人才。”

仲弓说:“怎么才能知道哪些是优秀人才,从而提拔任用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任用你自己所了解的,那些你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把他们埋没了吗?”

“原文”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主持政事,您打算从什么做起?”

孔子说:“首先要正名呀!”

子路说:“您真的迂腐到这个地步啊!为什么要去正这个名?”

孔子说:“由呀,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大概都应采取存疑态度。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办不成事,那么礼乐制度就不能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兴起,那么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分,一定要能说得清楚,说出来了必定要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过是不能有一点马虎、随便罢了。”

“原文”四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这,我比不上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这,我又比不上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当权者要是讲求礼仪,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当权者要是讲求道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驯服;当权者要是讲求信用,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讲真话。如果这样做的话,天下的百姓都会背着他们的小儿女来投奔。这怎么用得着自己学种庄稼呢?”

“原文”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却又不能独立地应对;书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原文”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当权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执行;当权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事,像兄弟一样啊!”

“原文”八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家政,会过日子。当他的财物刚开始有时,就说:‘将就凑合着足够了。’当财物稍微多一些时,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当财物多起来时,就说:‘差不多是完美了。’”

“原文”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真多呵!”

冉有说:“人已经多起来了之后,又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

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后,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育。”

“原文”十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假使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会有起色了,经过三年便会很有成效了。”

“原文”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免除杀戮了。’这句话说得的确正确呵!”

“原文”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即使有一位圣明王者兴起,也必须经过三十年时间才能实现仁政。”

“原文”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假使让自己的品行端正了,那么处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假如不能使自己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别人品行端正呢?”

“原文”十四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有从季氏府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有回答说:“有政事要商讨。”孔子说:“可能是季氏的私事吧?如果有国家政事,虽然现在我没被任用,但也会听说的。”

“原文”十五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话可不能这么说,但与这差不多的话是有的。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难,就会认真谨慎地去做,那不就差不多是一句话使国家兴盛了吗?”

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么说呀,但与这差不多的话是有的。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感受到什么快乐,只有一点,就是我说什么都没有人敢违背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话不对却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差不多是一句话使国家灭亡吗?”

“原文”十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么治理政事。孔子说:“使您近处的人感到高兴愉快,使离您远的人都来投靠您。”

“原文”十七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他向孔子询问有关管理政事的方法。孔子说:“不要只求快,不要只贪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就成不了大事。”

“原文”十八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坦白直爽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了。”孔子说:“我们那个地方坦白直爽的人与你们那儿的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我们那里的直爽就表现在这里了。”

“原文”十九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时庄重严肃,办理事情时严肃认真,对待别人忠诚恳切,即使到少数民族国家,也是不能背弃这些的。”

“原文”二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怎么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是什么呢?”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说:“敢问再次一等的是什么呢?”孔子说:“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必须果断,这本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呵!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值得一提啊!”

“原文”二十一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与他们交往,那必定会结交激进的人和耿直的人!激进的人一心向前,耿直的人不做坏事。”

“原文”二十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做人如果没有恒心,是不可以做巫医的’!这句话说得好啊!”

《易经》上说:“三心二意,不坚守自己的德操,就会承受羞辱。”孔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无恒心的人不要去占卦罢了。”

“原文”二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相互和谐共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却不能和谐相处。”

“原文”二十四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道:“整个乡村的人都喜欢的人,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还不行。”

子贡又问道:“整个乡村的人都讨厌的,您觉得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还不行。最好的人是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的人,全乡村的坏人都憎恨的人。”

“原文”二十五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要讨他的喜欢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会不高兴的;等到他要使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使用手下的人。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然而讨他的喜欢却很容易。即使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喜欢,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要使用人的时候,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原文”二十六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情安宁,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心情不安宁。”

“原文”二十七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谨慎,这些品德是接近仁的。”

“原文”二十八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愢愢,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愢愢,兄弟怡怡。”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说:“互相批评又能和睦相处,就可以称作士了。朋友之间是互相批评,兄弟之间是亲切和气。”

“原文”二十九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拿七年时间教导民众,也可以让他们当兵打仗了。”

“原文”三十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用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民众去打战,这可以说是让他们去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