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16049300000003

第3章 八佾第三

共二十六章

“原文”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忍心去做呢?”

“原文”二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他们祖先的祭礼完毕时,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四方的诸侯,主祭的是庄严肃穆的天子。’这诗句怎么能在三家祭祖的庙堂上唱呢?”

“原文”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原文”四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很大呵!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原文”五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地处偏远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原文”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回答说:“不能阻止这件事。”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原文”七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原文”八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曰:“‘漂亮的脸笑得美啊,明亮的眸子真妩媚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妆扮得楚楚动人啊。’这三句诗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你看绘画,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花。”

子夏说:“那么,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吧?”孔子说:“能对我有所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九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的典籍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因。如果他们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原文”十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酒初献之后,我就不想往下看了。”

“原文”十一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整个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原文”十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孔子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让人代祭,那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原文”十三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祈祷的地方了。”

“原文”十四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借鉴夏朝、商朝而增减制定的,是多么地丰富繁盛啊!我赞同周朝的礼乐制度。”

“原文”十五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到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人因此而说:“哪一个人说叔梁纥的那个儿子识礼呢?他进到大庙,件件事情都要问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样就是礼。”

“原文”十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射艺,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这是从古以来的规矩。”

“原文”十七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头羊省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爱惜那种礼。”

“原文”十八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能一切按照礼节服侍君主,别人却认为是在向君主谄媚、讨好。”

“原文”十九

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定公问孔子说:“国君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么去做呢?”孔子回答道:“国君应该按照礼节对待臣子,臣子应该尽心竭力侍奉国君。”

“原文”二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显示出欢乐但不至于放荡,出现了哀思但没有悲伤。”

“原文”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问制作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哪一种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的人用松树制作神主,殷朝的人用柏树制作神主,周朝的人用栗树制作神主。用意是,让老百姓害怕得发抖。”孔子听了这些话后,对宰我说:“事情已经做了,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用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责备了。”

“原文”二十二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札,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极小啊!”

有人便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

“原文”二十三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对鲁国的太师谈到关于音乐演奏的一般过程,说道:“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一开始,乐音合奏,继而音调和谐悦耳,洪亮清晰,乐声阵阵,经久不息,音乐便这样完成了。”

“原文”二十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边防长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只要是到这个地方的贤人君子,我是没有不要求会见的。”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孔子。出来后,他对那些学生说:“诸位,不必替你们老师失去官职而忧虑,天下无道而黑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传播正道的圣人。”

“原文”二十五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韶》乐优美极了,内容也好得很。”谈到《武》乐时,说:“《武》乐优美极了,不过内容还不十分完好。”

“原文”二十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哀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