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知识文库)中华五千
16051600000016

第16章 介子推葬身何处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属臣。他跟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历尽艰辛,忠心耿耿。当重耳返回晋国掌握政权后,他却隐居深山拒受封赏,被活活烧死。介子推因何被烧死,他到底隐居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看重耳因何逃亡?然而,介子推到底在何地被烧死,一直备受争议。

晋献公共有五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他的爱妾骊姬设计害死太子申生,把自己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重耳、夷吾亦遭陷害,逃往外国。晋国正直大臣狐偃、赵衰、介子推等随重耳出逃翟国。重耳一行颠沛流离,辗转苟安各国之间。有一次,重耳在逃亡途中断绝粮食奄奄待毙。忠心报主的介子推竞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一块,供重耳充饥活命。重耳得知后心痛不已。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返回晋国夺得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大封有功之臣,重赏随他患难与共的忠耿臣仆,却独独忘掉了舍身救主的介子推。介子推看透了人情的冷暖,名利的恶俗,他只愿与重耳同苦,拒绝与之共甘,毅然携母隐居深山。功得志满的重耳对此毫无察觉,直至看到这样一段话才醒悟过来:“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野。”重耳十分惭愧,亲自去深山寻找介子推,请他共享荣华富贵。心志高洁的介子推却避而不见。

晋文公重耳几次派人搜山都找不到介子推,竞听信臣属之意,放火烧山逼其相见。

谁知介子推矢志不移,宁死也不出山,竟与母亲紧紧相抱烧死在一棵枯柳下。重耳十分难过,明白介子推誓死不见自己,是对自己的忘恩负义极其失望。他命人把枯柳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日望屐长叹:“悲呼足下。”传说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重耳就把绵山改为:“介山”,把介子推的故乡定阳县改称“介休”。重耳还规定把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准动火,以纪念介子推,介子推被烧的日子是清明时节,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节。那么,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在哪里呢?

介子推庙一说在西林河界休南,即今山西介休县。据《史记·晋世家》记述:“闻其人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西晋学者杜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乐史、颀祖禹都认为“绵上之山”在西河界休南(山西介休县)。然而,介休当时在霍山以北被狄人占据,并非晋国土地。介子推会到异邦土地隐居吗?重耳有权把狄人之地封给介子推吗?这样看来,“绵上之山”并不在介休境内。那它在哪里呢?

一说在山西省翼城县南。明末顾炎武据《左传》所述“晋侯于绵上以治军”和“赵简子迎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两则史料推断,乐祁自宋而来,不会绕远走河西介休一线,赵简子迎侯他所经之绵山绝不会在介休。而晋之都城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处)附近倒有一座绵山,俗称小绵山。靠近曲沃,更合乎乐祁的行进路线。此处小绵山似乎应是介子推隐身之所,然而,后人认为“小绵山”既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命名的,就不可能是史书所指的古地名;再有,此山狭小无法屯兵驻卒,不像是晋文公治兵之所;况且,小绵山距晋城仅几十里,晋文公将环山百里封田给介子推的话,岂不是将国都一并封给他了?晋文公怎么会如此行事呢?综上所述,翼城的绵山亦非介子推藏身之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介子推藏在山西万荣县西南的绵山。据史学界人士分析,乐祁从宋至晋很可能穿越太行山南端,选择近路而行。赵简子迎候宋国宾客也不会距晋都城很远。“晋侯系于绵上以治兵”,说明这个绵山附近应开阔平坦,才便于训练车马配合作战。晋国当时只有浍河以南一马平川,即今天的山西稷山、万荣、闻喜一带。而乾隆年间的《万泉县志》记载,万泉西南确有一座绵上山,又称绵山。据此推断,此处绵山似乎是介子推隐居之山。

还有人说山西省平定县东也有一座绵山,山上有介子推庙。如果介子推不烧死在此山中,怎会立庙相祭?

介子推宁死不出绵山,让后人敬仰赞叹。可是,介子推的隐身之地,竟也像这位高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