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知识文库)野人未解
16051800000045

第45章 西藏没有“雪人”

自20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热心“野人”科考的记者为此采访过在西藏进行了二十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刘务林先生说,根据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人”的体型接近的棕熊。

据报道,时任中国濒危物种出口管理办公室驻拉萨办事处主任、西藏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的刘务林先生,曾参加过多次西藏野生动物普查和专项调查,主持建立了西藏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目前他正致力于组织新的一轮西藏野生动物普查。

据刘务林先生介绍,十几年来先后在西藏的墨脱、吉隆、朗县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定结、亚东等地十多次发现所谓的“野人”,但最后实地考察发现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毛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

刘务林先生曾亲眼看到被认为属于“野人”的脚印,长二三十厘米,与小孩的脚印很相似。但经过分析,他认为这些脚印都缺乏足弓,实际上是棕熊留下的脚印,棕熊后足仅具趾垫和掌垫,酷似人的脚掌。

棕熊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由于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

现在藏北高原仍流传着棕熊与牧女的传说,确实,在现实生活中,藏北被棕熊伤害的大部分是妇女,后来被猎人射死的棕熊又大半是雌熊。

在安多县,有一个被人称为“折蒙拉康”(意为“棕熊的经堂”)的天然岩洞,藏北草原上的棕熊每年夏天都要在洞中聚会一次,大小几十只棕熊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排成单行长队,顺序进洞,几天后又排队出洞,分散开去,其中原因迄今仍是个谜。

在藏东一带,左贡、芒康、贡觉县的牧民把棕熊称为“人熊”,因为他们发现棕熊和人一样能“骑”马,会直立追人,学人戴帽等等。刘务林先生曾亲眼观察到棕熊捕获家马的经过,他认为棕熊骑在马背上是为给猎物增加负重,而后制服猎物。

在墨脱,“野人”传说较多。一般棕熊很少从高山草甸下到海拔低的人类居住区活动,只是偶然前去觅物。一旦遇到人,它们就站起来与人对视。而人们通常很少见到棕熊,同时受传说影响,不敢仔细观察,事后只能依据印象记得所看到的是“红嘴巴、红鼻子、红头发”误传其为“野人”。

刘务林先生在墨脱考察野生动物时,有一天晚上,有奇怪的野兽在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吼叫,当地老百姓都说是“野人”,但他第二天观察的结果,发现了棕熊遗留下来的毛发,地上的脚印也是棕熊的。

喜马拉雅山区是传说雪人最多的地方。的确有人在雪线一带甚至雪山上多次见到这种传说中的“雪人”:能直立行走,身体毛色多为灰白色,脚印留在雪地里似人的且较长,个头比一般人高,有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有两次当地牧人和猎人很准确地描绘“雪人”的形象和地点后,刘务林特意去蹲点调查,结果发现是体毛较浅的棕熊在这一带活动。

刘务林先生说,棕熊冬天处于半睡眠状态,极易被惊醒,有的甚至不冬眠。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可能出来到处游荡,甚至下到雪线以下觅食。喜玛拉雅棕熊毛色变异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见到这种颜色的棕熊就误认为是“雪人”或“野人”。还有的棕熊毛色甚至灰白与棕黑相间,因此还被误认为是大熊猫,《辞海》中记载西藏有大熊猫,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存在一种“西藏大熊猫”,就是这个原因。

刘务林先生认为,从动物学、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个以下个体,又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几乎可以肯定要绝种。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任何规模过小的动物都难以抵御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不像大熊猫一样的抢救繁殖,必然会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为大型哺乳动物,有一个种群的最低数量极限,目前各地发现的所谓“野人”总体不超过200个,而且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其近亲繁殖也不可能使它们生存到现在。

“野人”之谜被人们列为世界四大奇谜(另外三大奇谜为天外来客、水怪、百慕大三角)之一。几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无数次考察队对“野人”进行了跟踪考察,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迄今为止没有得到一张有关“野人”的照片,除当地百姓外也没有一个人说他亲眼看到过“雪人”或“野人”,而只是得到过一些所谓“野人”的足迹。

指出究竟有没有喜玛拉雅“野人”、“雪人”,目前仍然是个谜,刘务林先生的观点,现在自然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世界奇谜,还将吸引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