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名相智慧今用
16065600000007

第7章 李斯智慧今用(1)

李斯,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对功名利禄孜孜以求的政客。他通晓古今之变,智慧超群,奇谋妙计如泉涌而出,能广揽人才,运筹帷幄。一生惨淡经营。“阴谋”多施,终成中国古代集昭著的功过于一身的、个性鲜明的政治谋略家。

1.择强而仕

“鸟择木而栖。人择主而仕”,选择上级就是选择命运。俗话说:“臣随主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能否选择有权势、有魄力的人依附,将直接关系个人日后的地位和权势。

李斯是一位智慧超群,谋略深远的智者,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择强而仕的思想在他年青时就已经形成了。李斯青年时曾为郡中小吏,主管乡文书事宜。常常在厕所中见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污秽不堪的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狗的惊扰,惶惶不可终日。再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积的粮食,住的是“高楼大厦”,而且没有人、狗的惊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他由此得出结论:人或贤达富贵或贫贱不屑,如同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啊!由此,他产生了择地而处、择主而仕的思想,这对他一生的取向,可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思想指导行动,李斯当即便投到当时大学者苟卿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之为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泰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奠定了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望代替已名存实亡的周室而一统天下。于是,李斯对荀卿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不得怠惰,而应及时把握住。当今各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者参与政事。而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永久地处于卑贱的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愤世嫉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决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将西行人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斯择强而仕的深谋远虑,其智慧明显高于同时代众多的学者智士,特别是与同窗韩非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他不加粉饰、伪装,公开阐明自己奋力进取j追求功利的志向,又是他区别于绝大多数巧于伪饰、以退求进的士人之处。

但李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如何才能踏进自己的事业之门呢?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初创事业,就必须有靠山。投身权贵、搭己之梯,是李斯开创事业的第一步。

公元前247年,李斯满怀壮志,西入咸阻。这年正值秦庄襄王病死,秦王政继位。李斯作为异国平民,想钻进统治阶级的核心中去参与政事,谈何容易。于是他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仅衡利弊,最后选定了以投吕不韦门下为仕途的第一步阶梯。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吕不韦又将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异人。据说,赵姬被送异人前已怀孕,送异人后的次年正月,赵姬生子,取名政。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太子子楚(异人被立为太子时改名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赵姬之子政立为太子。公元前247年,也就是李斯入咸阳那一年,庄襄王病死,吕不韦拥立13岁的太子继位,即秦王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继位时年龄小,大权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手中。吕仗恃自己与太后及秦王政的特殊关系,以秦王的“仲父”自居,横行于朝中、宫中。

吕不韦在当时可谓是一位呼风唤雨、能“指鹿为马”的权贵。投其门下,受其青睐,日后自然会飞黄腾达。

李斯投到吕不韦门下,一门心思讨得吕不韦的赏识和信任。一直勤勉谨慎,惮精竭虑,终于受到吕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涉足于政治核心的大门为他敞开了。

[今用]:类似于李斯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其人。蒋介石就是靠“择强而士”,才开创其枭雄人生的第一步。最初,蒋介石投身于上海“闻人”大享黄金荣门下,拜其为“老头子”,在上海滩上受到黄金荣势力的庇护与资助,最后才得以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到日本后,他又利用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孙中山的赏识与信任,跟随孙中山南征北战,并逐渐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地位。

因此,每个人要想有较大的发展,在谋求职业之时,一定要寻求一个比较好的“舞台”。如进公司,要考虑公司的知名度,影响力及盈利能力。

2.善抓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均具有把握机遇的超人能力。人常讲:人的成功一半靠努力,一半靠机遇。机遇来的时候,须死死抓住,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机遇往往是人生的转折点,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李斯就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并收复了过去失守的河西之地。秦惠王时,用张仪为相、司马错等人为将,向秦地的周围攻取了不少地方。到秦昭王时,任魏冉为相、白起为将,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兼并战争。如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24万;公元前279年鄢之战,白起水淹楚军民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斩赵、魏联军15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45万,等等,严重地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实力。尽管有公元前257年魏楚合兵救赵于邯郸的败秦战役,但并没有挫伤秦国元气,秦国稍事整顿后,又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时值周赧王去世,名义上的周天子不复存在,使秦的统一战争就名正言顺了。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至秦王政,秦完成统一大业已呈水到渠成之势。

在这种关健时刻,只有把握住机遇,勇敢行动,才能使大好形势不致逆转。是人创造了机遇,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它。

李斯敏锐地看到天下形势的变化,及时把握住时代的主流,明确认识到这对秦一统天下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大胆进谏秦王政说:“庸人常常失去时机,而成大业者在于当诸侯有了可攻击的瑕隙之时,当机立断去攻取他。过去为什么以秦穆公之霸业,却始终不能兼并六国呢?因为那时诸侯尚众,周室未衰,因此能五霸迭兴,更尊周室。自从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互兼并,关东成为六国,秦以自己的胜利役使诸侯已历六世了。现在,诸侯好像郡县那样臣服于秦。以秦国之强大,秦王之贤达,翦灭诸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犹如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这是万载逢一的好时机啊!现在若有怠慢而不急速果断行动,待到诸侯重新复强、相互联合约纵之时,纵然有黄帝之贤能,也无法吞并他们了。”秦王政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国君,李斯之言正中其下怀,不禁大喜过望,当即擢升李斯为长史,并对他的计谋一一采纳。如:暗中派遣谋士去游说诸侯,离间各国关系;派人携珠宝金帛对各国权臣、名士重贿,以使其充当秦的内奸;对那些不受贿赂、对本国忠心不贰、因而成为秦国吞并六国障碍的人,就派刺客去杀他们。与此同时,又派名将劲旅追随其后,相加以武力。战争中,遇强敌难以制胜时,又暗施阴谋,以假他人之手除之。

李斯善抓机遇,又善施计谋。机遇加上策略,才能走向成功。例如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受到赵将李牧、司马尚的顽强抵御,秦军久战不能取胜。秦派使臣潜入赵国,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等人,造谣说李牧、司马尚意欲谋反。赵王听信了郭开等人的谗言,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罢司马尚。派赵葱、颜聚接替李、司马之职,二人武功与智谋均远不及前者。次年,王翦即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吞并了赵国,将赵都邯郸一带划入秦版图,改称邯郸郡。又如,七国之中,仅次于秦的强国是齐,秦为破坏六国联合、特别是阻止齐国支援别的国家,就用重金买通手握重权的齐国相国后胜,使其不仅在秦攻韩、魏、楚、燕、赵五国时坐视不援,而且自己也不做任何防秦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刚灭了燕国,就直接南下攻齐,一路没遇到任何抵抗,势如破竹,直取齐都,生擒齐王建。至此,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李斯辅佐秦王政终于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今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次变化都可能是一种机遇。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来明显的优势转眼间也许就会化为泡影。所以,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扩大视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争取在人生的战场上,一显身手。

信息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只有从细微的信息中,读懂机遇、并紧紧抓住,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网罗贤能

自古明君重视贤能。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房玄龄、杜如晦,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美好局面。又如刘邦与萧何,也是极好的明证。贤能能给你的事业助一臂之力;庸人与小人只会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网罗贤能,广揽人才,此乃真英雄所为。

李斯一代智相,当然明白网罗贤能的重要性。他所写的《谏逐客书》就颇能说明这一点。《谏逐客书》是一篇引古喻今,高瞻远瞩,翔实雄辩的文章。李斯写此篇的时代背景是秦王政驱逐贤能,疏远人才之时。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按秦国规定到雍城举行加冕礼。与吕不韦狼狈为奸的掌权宦官长信侯缪毒乘机反叛。秦王政果断处决了。次年,又查明吕不韦与缪毒叛乱有牵连,秦王政早已对吕的专权深感不满,乘此机会罢了吕的丞相官职,遣送其回封地。吕回封地后,又暗中与其他国家相勾结,图谋不轨。秦王政削去吕的封地,把他发配到蜀郡。吕知大势已去,遂饮鸩自杀。秦王政一亲政就除掉了觊觎王位、时时掣肘的两大心腹之患,政治上得到空前巩固,这使秦王政更加踌躇满志,决心大力发展生产,以图霸业。首先要发展水利,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二人设计、并领导建设的当时第一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韩国为减轻秦国的军事压力,派遣著名水工郑国充当奸细,人秦建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国力。秦王政听说郑国来帮助兴修水利,十分高兴,派人随郑国到全国考察。在此基础上,郑国设计了一条引水渠,自仲山(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即焦泽)作为渠口,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经今三原、富平等县,在今大荔县东南注入洛水。渠长300多里,渠成后,400万亩土地可得到灌溉。但此项工程极为浩大,耗时长,费财物人力多。工程进行到一半时,秦王查明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一时舆论哗然。秦王非常生气。秦国那些一向守旧、排他的宗室大臣乘机向秦王进言说:“所有外国客卿大抵是为其主充当说客、奸细的,应一律逐出!”秦王想到吕不韦和郑国的教训,对此也有同感,一怒之下颁发了“逐客令”,规定凡在秦国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国无良才则亡,房无良柱则倾。人才,是国家强盛、事业做大的根本。要成就大事,管理好一个集体,最关健的因素是人。一个企业如此,对于国家也同样。李斯本欲在秦大展宏图,未料遇此变故,决心求见秦王,希望能留住人才,阐明利害。但秦王却不肯接见。李斯步行离开咸阳,但仍不死心,苦思冥想,终于在途中写就一篇《谏逐客书》,转呈秦王。书中说:“我听说众臣动议逐客,我感到这种做法过分了。昔日秦穆公渴求天下贤士,从不问国籍。从西方犬戎之地得到由余,从东方楚国买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公孙之。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人,而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20国,从此称霸于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移风易俗,人民得到殷实富足,国家得以繁荣昌盛。老百姓愿为国家效力,诸侯甘心对秦亲善服从,战胜楚、魏之军,扩地千里,致使秦国日益强大。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拢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破坏了六国合纵,使他们都西向事秦,功劳阴泽至今。昭王得到范雎,对内实行了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等一系列整肃政务的措施,对外蚕食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这四代君王都是任用客卿使国家得到很大的功益。由此观之,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之处呢!假使四君王都将客卿拒之门外,疏远了贤士而不用,就不能使秦国有今天这样的强大和富足啊!”

“如今陛下您得到昆山之玉,据有隋珠与卞和璧,装饰着明月之珠,佩戴着太阿之剑,乘坐纤离名马,建翠凤之旗,树灵色之鼓,凡此种种宝物,无一是秦国自产的,而陛下您十分喜爱它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假如必须是秦国的物产才能用。那么夜光璧之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王之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对物如此,那么对人则不是这样,不问可否,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作为客卿一律驱逐,这就是重色乐珠玉、而轻视人才啊!这决不是谋取天下诸侯的好办法。”

“我听说地广者粮多,国强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所以泰山不让土壤,因此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而就其深。所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缘故。如今逐客这种作法乃是抛弃面姓以资助敌国,驱逐宾客以振兴诸侯,使天下之士都不再西向秦国而来,这正是充实敌寇之兵,资助盗贼以粮’啊!”

“物品不产于秦,可珍贵的却很多;贤士不生于秦,而愿意尽忠者却大有人在。现在逐客以资敌,损民以益仇,致使国内空虚,国外树仇怨于诸侯,这样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这篇字句铿锵的《谏逐客令》,一方面表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难得。还所谓用人不易,得人更难。李斯有理有据的言辞使秦王政翻然大悟,马上撤销了逐客令。派人迫至骊山,召回李斯,恢复其官职。对郑国也继续重用,让他接着领导修渠,终于修成了历史上仅次于都江堰的第二大水利工程——郑国渠。虽耗费了秦国十年功力,却使秦关中四万亩土地成沃野,秦国更加殷实富足。所以,李斯的谏逐客令,及时地纠正了秦王政一次重大的失误,不仅使韩国耗秦国力的计谋如以肉投虎,愚蠢至极,得到了“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的结果;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为秦国保留和继续罗致天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用]:如今社会,各大企业的人才战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大企业挖小企业人才,有实力的拉拢没实力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人才战的具体体现。所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拥贤能者拥市场。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状态,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剪除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