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名相智慧今用
16065600000006

第6章 吕不韦智慧今用(6)

“大王说群臣都万事如意,我看不合适。群臣中有贤的。有不贤的,贤臣万事如意当然可以,如果坏蛋大臣也如意了,朝廷岂不遭殃?”这么一说,反倒把襄王弄得无话可答,只好自己打圆场:“那么大家就都和西门豹一样当个好官吧!”

西门豹就是曾经在邺治过巫师的那个不信“河伯娶妇”的县令,应当说是个好官。可是,魏襄王的这句话也遭到史起的反对:

“西门豹治邺时,漳水明明在境内通过,他还不知利用,这算什么好官!”

魏襄王被堵得说不出一句话。宴会不欢而散。

次日,襄王召见史起问道:

“你昨天说的漳水可以灌邺田,现在还可以灌吗?”

“现在也能灌!”

“那你为什么不替我操办这件事呢?”

“我恐怕大王不让我干!”

“我让你干!”

史起得到襄王支持,决定领命去邺。临行前向襄王报告说:

“我去邺治漳水,当地百姓必定反对,说不定我会被人杀死。若我被人杀死,愿大王不要顾及众人反对,继续派人坚持治漳。”

“好,你放心去吧!”

史起辞别襄王,就任邺令。因为治漳水要动员大量劳力去干活,引起百姓对史起的不满,不少人恨不得杀死他。

吓得他不敢出门。襄王得知消息,遵从史起的嘱咐,不顾民众反对,派人继续治河,不久,漳水治好,使邺的土地得到灌溉,百姓大得其利。只有这时,百姓才说史起的好话。他们歌颂史起说:

“邺有一个多好的官,

他的名字叫忠公,

率领百姓治漳水。

水渠布满邺。

稻粱遍地生。

咸卤不再长,

笙歌庆太平。”

《吕氏春秋·乐成》引这段故事,最终目的是要说明:“民不可与虑化肇始,而可以乐成功。”即人主不能和老百姓商量创办什么,百姓只能接受创办成功后的好处。所以“圣主”、“圣人”应当不为民众舆论所左右,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正是法家的基本观点。

法家提倡求实,“法后王”即注重当前现实,反对空谈“法先王”。在《吕氏春秋》中《离谓》、《当务》、《察今》、《不二》等篇皆阐发了这些观点。法家主张法令划一,君主必须控制权柄和谙熟权术。《吕氏春秋》中《有度》、《慎势》、《具备》、《任数》、《勿躬》、《知度》等篇即专谈以法治国及人君面南之术等等。

法家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也相当充分。

除儒、道、墨、法四大家以外,在《吕氏春秋》中还可以见到以下各家和各派的观点:

名家。这一派主张名实之辨,对先秦逻辑学有突出贡献,代表人物是惠施(前334年一前314年)和公孙龙(前284一前257),代表著作有《公孙龙子》。《吕氏春秋》中有《正名》、《审分》、《审应》、《不屈》、《应言》等篇,内容或提倡正名,因名责实,或引名家言论,或记载名家事迹。在《正名》中记载名家学者尹文见齐宣王的事,很能代表名家的学风。

兵家。研究军事理论,总结战争指导或战略战术的著作谓之兵家。战国时代的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尉缭等,其代表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等。秦国乃尚武之国,吕不韦门下谈兵之士不在少数,故《吕氏春秋》中兵家内容甚多。其中集中论兵的有《荡兵》、《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爱士》、《决胜》、《顺民》、《长攻》、《贵卒》、《行论》、《贵因》、《不广》、《悔过》、《原乱》等篇。

纵横家,即战国时代游说之士。这些游士以取富贵为目的,奔走于各国,或鼓吹合纵,或倡导连横,其特点是善于辞令,口若悬河。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代表著作有后来编辑成书的《战国策》。

《吕氏春秋》中有《知士》、《审己》、《至忠》、《忠廉》、《士节》、《介立》、《不侵》、《下贤》、《更报》、《顺说》等篇,其内容有的与《战国策》相近,有的与纵横家的口吻相同,有的则记叙纵横之事。证明其为纵横家之作品。

农家。以记述、研究农业生产为目的的称为农家。秦国一向重视农耕,关中之地农业发达,故吕不韦门下当有一批农家。《吕氏春秋》中最后四篇《上农》、《任地》、《辩士》、《审时》专门记叙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利用天时、土壤以及重视农耕的重要性等等。是先秦农家的宝贵资料。

《吕氏春秋》中不少哲理或政论性的言论都通过一些富有文彩、生动曲折的小故事来说明,既可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亦可视为小说家之先河、滥觞。

如果将《吕氏春秋》看过一遍的话,就会发现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杂”,即内容观点方面与同时代的著作《论语》、《孟子》、《道德经》等不同,非一家一派之言,而是“兼儒墨、合名法”。凡当时出现的学派: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等等理论、学说,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真像一个杂货铺。正因其“杂”,后人就将此书列为“杂家”类,并因此开创了学术史上“杂家”一派。

然而,若仔细研究,《吕氏春秋》中杂的并非没有重点,各派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杂而有序,收罗百家而有其中心。其重点或中心并不是道家,更不是儒、法、墨,而是上面没有提到过的阴阳家的学说。《吕氏春秋》中,专门发挥阴阳家学说的只有《有始》、《应同》两篇。但阴阳家的思想确是贯串于全书之中,什么是阴阳家呢?用《汉书·艺文志》的话说就是:

“阴阳家者流,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及拘者为之,则囿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阴阳家是观星辰天象以确定季节、时辰的人,其中有些人则专门注意禁忌,相信鬼神,成为算命的先生。用这个标准衡理《吕氏春秋》,其中“十二纪”的每次纪首篇,“八览”的各览首篇,“六论”的各论首篇以及《明理》、《精通》、《至忠》、《长见》、《应同》、《首时》、《如类》等篇都应属于阴阳家的学说,此外,还有许多篇文章都是说明“春令生”、“夏令长”、“秋令杀”、“冬令死”的,将四时、四季与人事相配合,阐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也都属于阴阳家的观点,在作为序言的《序意》中,还明确标明本书主旨:“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也透露出本书主旨是崇尚阴阳家的思想。

以阴阳家学说为中心,《吕氏春秋》中的哲学观点十分明确。在回答困扰着古今中外一切哲人、思想家都为之苦苦地思索的“什么是世界本源?”这一问题时,《吕氏春秋》提出了“太一”、“道”或者叫“精气”,在《仲夏纪·大乐》篇中有:

“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也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这些排比整齐,读起来像诗一样的文句在书中俯拾皆是: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将宇宙本源归结为实实在在的“太一”、“道”等的朴素哲理。由这哲理引伸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以“五行”配合春、夏、秋、冬四时的学说,《吕氏春秋》中上阴阳五行统驭的历史观,其中有承认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看法,社会不断进步的观点。在《恃君览·恃君》中有:“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外,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这里描写了文明社会以前的图景,肯定了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书中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的政治理想。在《审分览·不二》篇中有:“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种鼓吹一统天下的言论,与周室衰亡后消除诸侯割据局面,建立统一王国的历史趋势是相符合的,在《有始览·谨听》中有:“今周室既灭而天子绝,乱菲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主持写书的吕不韦力主“天子”当政,而他想像的“天子”当然就是自己。围绕着阴阳五行的观点,《吕氏春秋》中将儒家、法家等有关理论都和谐地熔于一炉,如《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吕氏春秋》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在《季秋纪·须民》中说:“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意思是说:君主办事必须顺乎民心。在《有始览·务本》中也有类似的话:“宗高之本在于民”。在《季秋纪·精通》中也有“圣人南面而立,以受利民为心。”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吕不韦通过《吕氏春秋》隐然以“圣人”自居,把“民”抬得高高的。故此,《吕氏春秋》中鼓吹“德攻”与吕不韦在实际上奉行“兴灭,继绝”的“德政”则是十分吻合的了。

此外,在《吕氏春秋》中鼓吹的道家思想,也有所指,《似顺论,分职》中说:“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要君主什么事也不干一般地说这确是道家的主张,但针对吕不韦当政的那个时代,他是不是有意地教训坐在国王位置上的秦王政“无智、无能、无为”呢?看来有点嫌疑。否则不会引起秦王政后来那么深的积怨。

在《吕氏春秋》中,还可以见到吕不韦为政的一些主张。例如善于用人。

同先秦时代的许多著作一样,《吕氏春秋》在宣扬这些观点的时候,不仅仅是空洞的说教,常常是用一些历史故事来加以论证。这就使全书显得内容丰富、生动,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例如《季冬纪·士节》篇中,用极大篇幅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齐国有个名叫北郭骚的人,以结网、打柴、织履为生,但仍无法养活自己的母亲。一天,北郭骚求见齐相晏婴。

“我整天干活连老母亲都养不活,请大人给我想个办法吧。”北郭骚对晏婴说。

晏婴不认识北郭骚,但他的下属却知道此人,对晏婴说:

“此人是齐国的贤者,一贯行为正直,对天子不义、对诸侯不友善的事,对他有利也不做。现在,他能主动请相爷帮忙,是崇拜您的为人,一定得答应他的要求!”

晏婴听左右这么一说,立即下令赐给北郭骚粮食和钱财。而北郭骚仅接纳粮食却拒绝钱财的赠予,就回家侍奉老母去了。

几年后,晏婴失宠,被齐国国王猜忌而出逃,路过北郭骚家时入门辞行。北郭骚正在洗澡,听说晏婴来访,立即出来欢迎:

“先生准备到何处去?”

“国王对我有怀疑,不相信我!只有逃走啦!”

“那您就好自为之吧!”

晏婴原想北郭骚会有更热情的话安慰他,没想到得到的只是这么一句冷淡得近乎无情的话,只好悻悻而去。

“唉!我晏婴有今天的下场,活该!谁让我不识好坏人呢!”晏婴遭到北郭骚冷遇,寒心到了极点。

“我曾经因仰慕晏子的为人,向他请求过帮助以养活老母,俗话说受人之恩,必当以身报答,今天晏子遭到猜疑,背黑锅,受冤,我要用死来替他洗清。”

接着,北郭骚就穿戴整齐,请朋友替他捧着剑和竹箱,一同前往国君门下求见。国君的大门怎能随便进入?北郭骚对门人说:“晏子是齐国的贤人,听说他离开了齐,他这一走齐国必定遭到外敌入侵。与其见到外敌侵入,当亡国奴,不如先死。请将我的头献给大王,以替晏子洗刷冤案。”又对随同来的友人说:“请将我的头装在竹箱里,送上去!”

说完,就自刎而死。

北郭骚死后,他的朋友果真遵照遗嘱把北郭骚的头割下来送给齐王。

“北郭先生为国而死,我也要为北郭先生死了!”献过北郭的头后,那位朋友也刎颈自杀。

齐国国君听到这一连串为晏婴出走而自杀的壮烈之举,吓得立即派人去追晏婴。这时晏婴已走出城外,尚未到国境,使者追至,晏婴不得以而返回。

当晏婴回到城里,方知北郭骚自刎的壮举,也才了解不吭不哈的北郭骚为自己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痛恨自己曾错怪了这位大勇大智的义士,懊悔地骂了自己一句:

“像我这样有眼不识泰山的人,家破人亡,真是活该啊!”

这个曲折、生动、颇为激动人心的故事,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吕氏春秋》的作者只总结了十一个字:

“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吕氏春秋》的这种文章风格,使书中的内容看起来不枯燥,甚至十分有趣。更重要的则是因其兼容并蓄,思想极为丰富,它不仅有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逻辑学的、法学的、自然科学的、农学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的、史学的价值。它不仅是秦国历史上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的“杂家”开山之作,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今用]: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博采众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量吸收外界的有用信息,为己所用。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世界,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必须学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