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科学栽培白灵菇
16078500000036

第36章 白灵菇发菌菌丝体酶解期如何管理?

白灵菇菌丝体酶解期即接种后的第31~90天。白灵菇菌丝体不同于其他菇类,虽然菌丝已长满菌袋,但菌丝体代谢过程,降解过程的生化反应均受到温度和时间的制约,因为菌丝体对培养料的降解过程需要降解酶、激化酶、蛋白酶等十几种酶的参与,各种酶对培养料的营养降解需要最适的温度20℃~30℃。温度适宜时,各种酶的反应速度加快,超出极限温度后,酶蛋白分子逐渐失去了活性,降解速度下降。

低温情况下(15℃以下)营养物质不易渗入细胞,酶的活性降低,内源呼吸缓慢,出菇时间将推迟数日。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很关键,菌丝长满菌袋10天后,才是胞内酶的合成峰值,只有酶的峰值达到,才能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

有的菌袋在酶解期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各种刺激方法促使菌袋出菇,但长出的白灵菇子实体很不理想,个体小,菌盖薄,小老菇过多。加之菌丝体对培养料酶解时间短,营养补充不及时,会造成白灵菇的软腐病比例增大。

在菌丝体酶解期,首先要将菌袋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其次是控制菌袋内排出的游离水,发现袋内有大量的积水,要及时排出,以免沤袋,造成局部腐烂;第三是每隔7天都要采取错位的方法翻袋,防止菌袋内积水。除特殊情况外(大风、大雨天气)要昼夜通风。

菌袋达到酶解期的标准是,袋内菌块基质较硬,富有弹性,用手掰开菌块后,剖析面菌丝断裂整齐,散发出浓浓的菇香味,菌袋比原袋重减轻20%。菌袋是否生理成熟,菌龄只是参考指数,更重要的是菌袋的有效积温是否达到。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种植期,能否正常出菇,积温起着决定性因素。

总结以上白灵菇菌丝发育生长期主要阶段的管理要点,目的是使栽培者从中得到启发,养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管理措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

值得提醒的是,白灵菇接种时间过迟,菌丝成熟晚,出菇期温度超过18℃,常常会导致不出菇的后果;接种时间过早,温度高,杂菌多,污染率高,易烧菌,菌袋成品率低。适宜的接种时间既要考虑发菌(包括后熟培养)时发菌室的温度保持在24℃~26℃ ,最高温度不超过26℃,且要保持80天左右,又要考虑出菇时的温度,菇棚温度应保持在8℃~18℃,最高温度不超过18℃,最低温度不低于0℃,此温度要保持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