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1月1日,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
“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曰:“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新年。”此后,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恢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阳历(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阳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元旦”是个合成词。古时候“元”的本义是“人头”。在国外,人们称一个国家的“头头”为“元首”。后来人们把“元”引申为“第一”或“开始”。至于“旦”字的含意就更明确了。
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个美好节日。每当这个节日到来之时,每个人都怀着雄心壮志,展望新的一年的美景;每个人都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为四个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亲朋欢聚,同贺新年,人们还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有益的游乐活动。许多人还购买历书、贺年片、年历画片互相赠送,互祝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