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便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冬节,冬节俗称“冬至”。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周代时,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劳动人民喜爱抚育万物的煦煦阳光,所以特别重视冬节,都认为“冬节大过年”。从古至今,每逢冬节之日,都要全家欢聚,以示庆贺。唐、宋时期,人们在冬节都要吃各式各样的馄饨,称为“百味馄饨”。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冬至早吃团子——象征着合家团圆。
冬至夜全家吃团聚晚饭。民间流传谚语:“有吃冬至夜,没吃冻一夜”,则道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冬节合家团圆之夜也牵动着台湾人民的心。目前,在台湾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谚语:“冬节唔返有祖宗”,意思是说外出的人,到冬节定要回家来拜祖先,否则就是不孝之子孙。每逢冬节,台湾的民俗是蒸九层糕拜祖先。九层糕包括甜糕、咸糕、萝卜糕、芋头糕、松糕等,加上龟背形上砌成的寿字和用糯米粉捏成的鸡鸭鹅、猪牛羊,用蒸笼分层蒸煮。其用意是子孙们将劳动创造的果实,纪念自己的祖宗。冬节那天还一定要吃汤圆。在拜祖先时,全家跪在祖先的神主木牌前,由家长述说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冬节拜祖先,在台湾各地代代相传,每一代都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