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探·中外节日
16089000000026

第26章 侗族的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花炮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广西三江县的富禄已是一个木材集散地,该地商人为招徕顾客,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燃放花炮来吸引四邻群众。按规定,夺得花炮者,除了获得荣誉外,还有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相沿成习,便成了传统的花炮节。

节日清晨,人人穿上新装艳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汇集到山坡下,江岸边。随着乐队的唢呐声,侗族人民开始放花炮了。花炮一般放三次,分为头、二、三炮。旧社会统治阶级给抢花炮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说什么抢得头炮是财源昌盛,二炮是高官厚禄,三炮是人丁兴旺;如今人们说:抢得头炮是胜利,二炮是团结,三炮是幸福!在每炮都系上一只象征吉祥的铁圈,外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包扎好。主持者一声令下,便点燃火炮,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把铁圈冲入空中,然后徐徐下落。

早已等候的三十多位壮汉,以小组为单位奋起争夺。他们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从岸上抢到水里,又从水里夺到岸上;这组抢夺来了,那组又夺了过去。要把这个小小的铁圈送到二十米远的“主席台”,足足争夺一个小时。观看的成千上万的人群向铁圈夺得者欢呼,表示热烈祝贺。“抢花炮”的活动,不仅是比力气,而且是赛智慧,往往要智勇双全的小组才能夺魁。夺得花炮的选手,分别捧着镜屏及红蛋、甜酒、粽糕等奖品回家去,乐队和群众拥簇着他们,像欢送得胜回朝的将军。

放过花炮后,便开始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比赛芦笙;青年男女有的比赛射击,有的唱歌跳舞,有的互寻对象倾诉爱情;老人则在树下“斗鸟”或谈家常,此外还有热闹的物资交流活动。入夜,人们兴高采烈地看侗戏、彩调和电影;座座木楼传来动听的“多耶”(侗族的一种民歌)声、琵琶声和直笛声。色彩斑驳的侗家花炮节,白天有白天风韵:热热烈烈,欢欣鼓舞;晚上有晚上的情调:委委婉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