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探·中外节日
16089000000004

第4章 沐浴节

我国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沐浴”二字。据说当时“沐”指洗脸,“浴”乃洗澡。现在珍藏的文物约2600多年前的“虢季子白盘”,据考证即是古代之浴器。以后,孔子在《论语》中还写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描绘的是一群青少年,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大河里沐浴的欢乐情景。

而到距今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将沐浴作为一种礼仪活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三月上已,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痩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可见,那时人们已认识沐浴能去垢洁身、除病健身。后来,宫廷皇室也沐浴趣乐,并确定每年三月上已为“沐浴节”。传至唐代,上及亲王显贵,下延黎民百姓,洗澡之风更盛。

古代为什么定三月上已为“沐浴节”呢?因为那时,春暖花开,气候转暖,适于沐浴。每年阳春三月,桃花含苞、柳枝放绿的时候,清澈的河边,官民成群,下轿离鞍,解衣除冠,在流水潺潺清水中沐浴洗身,或静卧沙滩,以阳光沐身。

在江南农村民间还有“六月六,猫洗浴”的习俗,即把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定为“沐浴节”。每逢这一天不论是河里或池塘里,总是人头济济。六月六大约还是个试水和水上表演的日子。男女孩子都往水里钻;大姑娘新媳妇也可以找到洗浴的地方;婆婆不能下水,还是以洗头代浴;游泳健儿们在水中更是大显身手,在水中追逐戏闹,水面上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