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16090000000003

第3章 《清明上河图》概述(2)

由于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外,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南宋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再者,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是: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了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还有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对书画古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对宋代以后绘画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例如:在与宋王朝先后并存的辽、金、西夏的统治区域内,汉族画师和其他各族的画师共同创作,在吸收和保存汉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两宋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宫廷绘画的富丽堂皇,士大夫绘画的高逸典雅,市民绘画的活泼、通俗,它们各自展示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并且互有促进和影响,绘画十分突出地呈现出繁荣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和文人画同步,并得到很大发展,技巧上也相当成熟。雕塑与其他工艺美术和社会紧密联系,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绘画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题材和风格更为多样,使得两宋时期的绘画在现实当中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同时,两宋继承了南唐和西蜀的做法,在宫廷中设置了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他在绘画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促成了宫廷绘画的兴盛。《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被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的生活积累非常丰厚,创作技巧非常娴熟。

此外,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一百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艺术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都城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瑰丽的艺术巨作。其以传统长卷绘画形式,细腻描绘北宋时期清明时节首都汴京城和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构图采全景鸟瞰法,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将繁杂的人物景色,妥贴而富变化地安排在长十一尺的画轴中。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六十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三十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一百七十多棵。人物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有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的。粗略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仔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宏大的规模,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有各色人物,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多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纤毫毕现,极富情趣。

(四)《清明上河图》仿本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了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出现。其中“明四家”之一的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最有影响。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的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湾,被称为乾隆年间仿本。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所谓散点透视法,即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如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货摊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多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唯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以及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通过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个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精细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为“全卷所绘人物八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