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龙图公案》是产生于明代的记述包公审案断狱的短篇小说集。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包拯曾经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包龙图。《龙图公案》的“龙图”二字就来源于此。
(一)编者与版本
在《龙图公案》的一些版本中,有听五斋的评语。《龙图公案》的编者可能就是这位评点者听五斋先生。“听五”斋名,来自《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五听,就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全是动词和宾语倒置,就是说对罪犯要察言观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见,听五斋的法律意味是极浓的。
我们认为听五斋很可能是《龙图公案》的编者,主要依据他在《金鲤鱼》《玉面猫》后的评语:“此两宗公案,可谓幻绝。特摘而入之,志幻也。”他能够“摘而入之”这两篇,也就能选择其他篇目。一个“特”字强调了两则故事的与众不同:它们因其“志幻”而可以聊备一体,其他没有特别之处的故事,则不必一一指明是自己摘录的了。
有两处评语透露了编选的指导思想。一处是针对第二则《观音菩萨托梦》的评语:“著述此事,大有深意。初视皮毛,若止为刑名家作津梁,而叩其精微,实念念慈悲,言言道德。治世可,度世可,超世亦可。盖儒而参元以禅玄者也。首叙弥陀观音感应,而结以玉枢三官经之效验。且特附孝烈贞节于后,以补其所未尽。此可见种种劝善苦思矣。”另一处是第一百则《三官经》后的评语:“男子妇人,白叟黄童,止信得佛道两门,说了念佛看经,无不洗心易虑。然则兹编,用佛菩萨开场,而以玉枢三官经结束,意在斯乎?”这两处评语是互相呼应的,说明选编此书的原则和意图,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个断案故事,更在于劝人行善,洗涤心中的杂念,遵守道德准则。显然,编者十分强调小说的惩恶扬善、劝诫教化作用。
从评语中可知听五斋是一介穷书生。他说:“余少时读书家祠中,有族叔将佣值三钱,助余油薪。余年二旬奇矣。头颅如故,补报何时?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情不报,愿随逝者!”作者是个好读书的人,但家贫,油薪尚需族叔来接济。从一些评语中的牢骚话,也可见他的“穷”。文中说他只有二十几岁,恐怕不确。他写在书中的五十余条评语,说明他是有一定阅历和识见的,不像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年轻人。
听五斋的政治态度很激进,对当时的政府颇有批判意见。如在《三娘子》《贼总甲》后评曰:“剪络贼最难捉。如孝肃公,是能捉剪络者。虽然,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日剪络者,岂独街头光棍哉!”豺狼当道,即指政府中的胡作非为的败类。他借题发挥,把矛头指向当时的官府大员。
《龙图公案》中有三十多则故事是涉及鬼神的。一种情况,是那些在不公正的社会中受到冤屈的人,作者不敢让他们在现实环境中诉说,于是虚构了一个阴曹地府,让他们发牢骚,泄冤屈。怪诞的艺术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无法调节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不是靠人智破案,而是以鬼神迷信的方式解决问题,诸如神仙鬼魂托梦显灵、谶语、字谜等揭示破案门径。编者不是在宣扬迷信,而是另有隐衷。在《善恶罔报》《寿夭不均》后,听五斋评曰:“这等糊涂世界,没个出头日子。往往求报于冥间,原是无聊之计耳。况冥间又不可测如此!虽然,正以其不测也,犹能使人惧耳。不则惫赖子弟,不怕阳世尊官,说了地下阎罗便怕,此何以故?”一语道破书中鬼神故事的秘密,原来是为了规劝恶人;在现实的力量无法制止丑恶的时候,利用阴森恐怖的阴曹地府来使人害怕,不敢作恶。编者的心中十分清楚,这些神鬼显灵、冤魂报应都是凭空虚构的假话,是不得已才这样写的。
听五斋还很可能是书中十三则地府故事的作者。这些故事未见有任何来源,纯系独立创作。它们虽然有案情,有判案,但缺乏故事而富于思想。作者不过是借公案小说之名,抨击杀边民冒功、科场弊病、受贿徇情等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文笔泼辣,见解深刻,思想、风格与书中评语酷似。
《龙图公案》有繁本和简本两种版本。《龙图公案》分卷不分回,所以每一个故事,我们称为一则。繁本与简本的区别是指书中则数的多寡,而不是每则故事文字的繁简。繁本系统分五卷本、六卷本、八卷本、十卷本,均为一百则;繁本又可根据有无听五斋评语分为两种,有评语的本子比没有评语的本子早出,后者可能是根据前者改编的。简本系统有六十二则本、六十四则本、六十六则本。较常见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宝文堂书店1985年出版的《龙图公案》校点本(该书出版时,按民间口头通称,书名改为《包公案》),一个是群众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龙图公案》校点本,两个版本均为一百则。
(二)故事来源
《龙图公案》一百则皆叙包公故事,除《割牛舌》一则有史实根据外,其余均为子虚乌有的虚构故事。
关于《龙图公案》的来源,有学者指出,百则故事的绝大部分都是书商请人用“剪刀加浆糊”的办法,从诸多公案小说中移植过来的;尚不够数,又请编者补写了若干则,凑成百则。《龙图公案》的故事大多不属于作者自创,而是抄袭它书而成。抄袭的对象为明代的几部公案小说集,对原书的内容改动很小。具体为:有四十八则故事来自《百家公案》。其中三则故事在《百家公案》中是相连的两回,即第十八则《白塔巷》来自《百家公案》第七十六回《阿吴夫死不分明》和七十七回《断阿杨谋杀前夫》,第五十七则《红牙球》来自《百家公案》第九十三回《潘秀误了花羞女》和九十四回《花羞还魂累李辛》,第六十二则《桑林镇》来自《百家公案》第七十四回《断斩王御史之赃》和第七十五回《仁宗皇帝认亲母》。
有二十一则故事来自《廉明公案》。将《廉明公案》中的各色判官一律改为包公,其他方面也做了一些改动。
有十二则故事取自《详刑公案》。两书中的同题材故事,均有着基本相同的人物形象和大体一致的故事情节,甚至连文字也大致相同,可见两书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三则故事取自《律条公案》。编者对《律条公案》的故事改动很小。不仅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相同,文字上的差异也不大。
《龙图公案》第三则《嚼舌吐血》出自《新民公案》卷四的《和尚术奸烈妇》。
根据以上分析,《龙图公案》与明代的其他公案小说集有直接渊源的故事一共是八十五个。所以它的大部分故事,是抄撮、改编他书而成,这在版权意识淡薄的古代,属于正常情况。对其他小说集中的故事,往往仅仅是改换一些人名(包括主审官的名字)、地名。抄袭的小说集主要是《百家公案》《廉明公案》《详刑公案》《律条公案》《新民公案》。
另外,有十三则阴司断案故事可能出自作者的自创,即第二十四则《忠节隐匿》、第二十五则《巧拙颠倒》、第三十七则《久鳏》、第三十八则《绝嗣》、第五十九则《恶师误徒》、第六十则《兽公私媳》、第六十七则《善恶罔报》、第六十八则《寿夭不均》、第七十五则《屈杀英才》、第七十六则《侵冒大功》、第九十三则《尸数椽》、第九十四则《鬼推磨》、第一百则《三官经》。此即上文所说的十三则地府故事。
《龙图公案》尚有三个故事来历不明,即第十则《接济渡》、第九十五则《栽赃》和第九十七则《瓦器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