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
16102700000003

第3章 古代蹴鞠的发展(1)

汉魏以来的蹴鞠具有对抗性、竞技性并兼有军事训练及娱乐功能。蹴鞠是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蹴鞠到了汉代,开展很普遍,成为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两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奖励农耕。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民间蹴鞠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可以从《盐铁论》中找到线索。《盐铁论》是汉宣帝时的桓宽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长安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的。在“盐铁会议”上,“贤良”们说,在汉武帝时,都城长安常见“穷巷蹋鞠”。“穷巷”即陋巷,指平民居住的地方。“穷巷蹋鞠”反映了汉代民间蹴鞠运动就很普遍,一般小巷都有踢球的。刘向的《别录》也说每年寒食节的时候,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这是汉代民间蹴鞠开展普遍的一个最好说明。汉代才叫蹴鞠,所踢之球又叫“毛丸”。《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应劭《风俗通》说:“毛丸谓之蹴鞠。”又引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汉书·艺文志》载有《蹵鞠》二十五篇,师古曰:“蹵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蹵蹋之以为戏也。蹵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今军无事,得使蹴鞠,有书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本身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汉代时步兵兴起,为锻炼兵士的体魄,蹴鞠就受到青睐。汉代用于训练的科目很多,“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楼船“亦习战射行船”,外加“五兵”(弓、弩、戟、刀、剑)及体能训练,如“蹴鞠、角抵、投石、超距”,手搏等,即踢球、角力、摔跤、投掷、跳跃、拳击等。由于蹴鞠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所以不仅平时举行,甚至作战间隙也举行。《汉书·霍去病传》记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个鞠,内填丝绵,外用细麻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成球形,而发掘报告却认为这是随军子女的玩具,未免失之不当。这个鞠当是边郡军士举行蹴鞠训练的例证。到三国时,蹴鞠仍然是军队中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会稽曲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蹴鞠还是一项娱乐竞技项目。如《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但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习惯了沛县丰邑的市井生活,喜斗鸡、蹴鞠。于是,刘邦颁布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沛县丰邑规模造起新城一座,将丰邑百姓全部迁至新城,刘太公和刘媪也迁往此处,开始“斗鸡、蹴鞠为欢”,刘太公这才心满意足。《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走马、蹴鞠、剑客辐辏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盐铁论》中也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普通人家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当时一些权贵收养了一批包括擅长蹴鞠者在内的人,专门供自己娱乐。《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而且还出现一些狂热分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狂热“球员”。汉末魏初,蹴鞠仍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三国志·魏明帝纪》引《魏略》曰:“(孔)桂子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桂性便辟,晓博弈、蹋鞠,故太祖(指曹操)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这反映出,蹴鞠与博弈都是当时常见的娱乐活动,而统治者对善此技艺的人更是喜爱有加。

魏代以来,蹴鞠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鞠城”或“鞠域”中进行。从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概貌:“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意思是说,蹴鞠的场地为长方形,四周有墙,两只半月形球门遥遥相对,鞠域一半各有六个球员,全场共有十二个球员,裁判公正严明,比赛规则固定不变;队员态度要端正、心平气和,服从裁判。以踢进球门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此外在宫苑内还有“鞠室”一类的室内球场。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室”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载:“洛阳宫鞠室灾。”胡三省注:“鞠室者,画地为域以蹴鞠,因以名室。”这种鞠室是宫殿一类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平时举行蹴鞠竞赛,专供帝王欣赏,故以其“灾”而载入史书。此种“鞠室”,晋时仍修建过。《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记载:“晋武太康十年(289年)十月庚辰,含章鞠室修成。”陆机在《鞠歌行序》中也说:“汉宫阁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这表明汉代足球已经将竞技和娱乐融为一体,体现了体育比赛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制鞠、踢球技术进步,蹴鞠普及,其健身性能突出。

到了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这时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实心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载:“捖革为鞠,即后世皮球之斜作片瓣而缝合之,故唐人借皮为喻,而为诗以诮,皮日休曰:‘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其谓‘砌皮’、‘皮气’,即今之气球也矣。古今物制,固多不同……师古曰:‘鞠,以皮为之,实之以毛,蹋蹙而戏也。’今世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所谓‘火中燖了水中揉’者,欲其皮宽而能受气也。详此意制,当是古时实之以毛,后加巧而实之以气也。”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云:“雨丝柳烟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然后,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脬并充足气成为气球。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11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制鞠技术的改进,使得唐代蹴鞠运动的形式比较丰富,有比赛颠球次数的“打鞠”,还有“白打”,即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还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球门”代替了原来的“鞠室”。《文献通考》卷一四七《散乐百戏》记载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已经非常近似于现代足球比赛的球门样式。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