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潜规则
16104600000017

第17章  读项羽

项羽,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悲剧人物,制造悖论的大师。他所制造的悖论,举其荦荦大者可概括为:

项羽残暴,但也仁慈。

项羽残暴是出了名的。仅仅因为听到章邯部下的一些流言蜚语,就坑杀了章邯的20万降卒,难以置信。外黄县守城的将士开始的时候抵抗了项羽,归顺得稍晚些,气得项羽要活埋全城15岁以上的成人,县令门客13岁的儿子当说客说服项羽,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才幸免于难。项羽打到咸阳,离最后成功只差一步之遥,却要折返回老家楚地,一个人带有调侃口吻规劝项羽,都说楚国人像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果然如此。项羽听罢把这个人扔进沸腾的锅里,活煮了。项羽是够残暴的,然而他的仁慈比其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鸿门宴理应果断地杀死刘邦,他却眼睁睁地让刘邦逃掉了。他多次有过杀死政敌的机会,却一次也没有把握住,他遵循的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而且一条道走到黑。

项羽用三年时间消灭了秦,用五年时间毁灭了自己。

项羽虽为名将后裔,但他家族的风光已经是明日黄花。作为败落家族成员的他,社会地位并不显赫,然而他仅用三年时间就建立了霸业,自称西楚霸王,顺昌逆亡,不可一世。然而他灭亡得也快,死到临头他也没琢磨过味来。他被困垓下:

(以下变字体)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者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变字体完了)

临死前还要极力证明亡他者天也,并非人。项羽的辉煌胜利与惨痛失败,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项羽骁勇善战,然而又优柔寡断。

“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恰如其分的评价。项羽之骁勇善战,后来无出其右者。然而中国的战神是关羽,而不是项羽,意味深长。项羽只会在战场上厮杀,战场外的功夫实在是太差了。鸿门宴之后,项羽仍有机会,但他还是一次次坐失良机,授柄于人。

项羽小小年龄就自信地说,我将取代秦始皇:

(以下变字体)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变字体完了)

但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却以“衣锦还乡”这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放弃了取代秦始皇的机会。

项羽占领秦都城咸阳,“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王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把乡情看作比最高权力还重,这正是项羽最可爱之处。他放着炙手可热的权力于不顾,浩浩荡荡向东“衣锦还乡”去了,让刘邦等小人迅速填充他走后所形成的巨大政治真空。他没有实现年轻时候对叔叔项梁发出的我将取代他(秦始皇)的诺言。仁慈与残暴,集项羽之一身。

项羽是分封制度的卫道士,同时也是这一制度的瓦解者。

项羽的政治理念是维护分封制。秦朝灭亡之后,他分封诸侯,满足于自己做诸侯王。野心勃勃的刘邦没有让他如愿。项羽忘了,分封制并不等于简单的封侯,他没有把作为分封制基础的礼仪、制度、文化一起继承下来,使分封制失去了强大的支撑,悬浮在空中。他的文化底蕴不足,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清,这一切阻碍了他看问题的视线。在许多方面,项羽的所作所为是与其分封制政治理念背道而驰的。

项羽是个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却笼络不住人才。

项羽不是两面派,按说,这样的主公最容易服侍,然而他的部下总是叛他而他投。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韩信都在他帐下供过职,因为不合而离去。项羽始终无法抵御强大的离心力。谋士或战将背叛他,是以他背叛分封制时期养士传统为前提的。“礼贤下士”乃“分封制”的一个凸征。然而对于项羽来说,根本没有礼贤下士的意识。贤士范增对于他来说几乎等同摆设。只要他有孟尝君、信陵君礼贤下士涵养的一半,也就不至于功败垂成了。最没有阴谋诡计的人,却最不得人心,怪也不怪?

项羽被击败,并不是没有逃生机会。就算船夫欲渡他到江东是司马迁的假托之笔,在那之前,项羽也有逃跑的机会。但是项羽坚决不逃跑。他说他愧对江东父老的话语是言真意切的。如果说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话,自刎乌江却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