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潜规则
16104600000082

第82章  以扁鹊隐喻政治

司马迁不愧是隐喻大师,行文大胆吊诡,用典趋异厌常,常出惊人之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就是一篇杰出的隐喻之作。写扁鹊的部分,隐喻之意尤显。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杰出医学家。“扁鹊”为前世名医,轩辕时已有此号,因秦越人医术独冠当代,故以此号相称。扁鹊与桓侯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直钩空钓,岂在鲂鲤?显然,这个故事暗喻人君不听忠言,病入骨髓而死,对帝王是个严厉警示。为了表明本意,司马迁在“桓侯遂死”之后紧跟着写了略显突兀的“六不治”,其中一不治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再明显不过地提示病积至深,神医亦不治。

为了让读者入彀,司马迁特意在本篇的开首赋予扁鹊“特异功能”,将其神化。这一段描写的是,扁鹊结识一位异人叫长桑君,相处十多年,甚笃。长桑君赠给扁鹊祖传秘药之后旋即消失。而扁鹊吃了长桑君的药,本领倍增,可以穿墙看物,可以洞察病人五脏六腑,突然生出郎中的本事,手到病除。为了不引起怀疑,扁鹊看病照例给患者号脉。非常明显,这段故事是司马迁有意安插的,为的是提示读者,自己所写绝非一般郎中。

司马迁自身就是因为汉武帝不纳臣言而遭受宫刑的。对此怎能不刻骨铭心?直接发泄的文字不一定能见天日。

可见,司马迁借郎中之口,吐心中郁闷。后世许多作家都效仿这种方法。文贵曲而忌直,隐喻恰恰成就了佳章美文。

隐喻最适合于文学创作,所以中国的文学极其发达。汉字较之西方字母,也更适合隐喻的表达手法。中国的文章天下第一,“隐”居功至伟。这不单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一种耻辱。中国人是因为没有取得名正言顺的话语权,不得已才绕着弯子讲话。这种绕弯子绕出来的文学成就,当然要喜忧参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