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6124600000012

第12章 南宋后期军事训练

南宋后期军训情况开展受到当时种种因素制约,相比宋孝宗时期已经有一定差距,当时军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也并不像《宋史》所说“训练之制大坏矣”。还是有积极的一面。

一、水军训练的兴盛

南宋对水军训练一直比较重视,至南宋后期,由于陆战不利,再加上江南地区适于水战,“东南沮洳,非用武之地,故多以舟师胜。”水军训练广受重视“今沿江诸军咸有棹船士,每按试中流,上下如飞,北人骇愕。”

嘉定年间程卓在福建,为了剿灭海盗,加强当地水军训练,“及论三山海寇所以难制者,以兵将皆不习海道之险。欲择选统领及所用廵兵,使之朝夕阅习,长于水战,则盗之长技无所施矣。”

宋元战事开启后,南宋地理形势适合水战,并且南宋军陆战能力与元军相差甚远,所以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水军建设与训练。淳祐年间,王埜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兵船,“巡江,引水军大阅,舳舻相衔几三十里。”宝祐六年(1258),检阅沿海水军,“舟船上下,旗帜精明,砲击樯冲,观者如堵,以为自有沿海制司所未见也。”

正是缘于南宋水军训练精良,实力强大,相反元(蒙古)军队则缺乏足够水军,导致其始终无法突破南宋江淮防线。嘉熙二年(1238)九月,元军围庐州,杜杲在击破围城部队后,“又练舟师扼淮河”,水陆并重,加强防守力量。

绍定年间李全阴谋攻宋,知道宋水军实力,所以首先训练自己的水军。“全知东南利舟师,谋习水战,米商至,悉并舟籴之,留其柁工,一以教十。”并且多次检阅水军战术演习。

元方依靠南宋降将刘整训练水军之后,这才能与南宋水上力量相抗衡,襄樊之战中元军就是凭借水军封锁两城对外联系,并最终取胜。随后进行的阳逻堡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都是宋元双方水上决战,元军击溃了宋军水师主力,直逼临安。此后张世杰水军仍然支撑南宋残局达三年之久,不能否认南宋水军之强大,而这样的强大正是建立在良好训练的基础之上。

二、军训的正常发展

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都曾经效仿宋前代君主,举行讲武活动,检阅军队训练,这是其重视军事训练的直观体现。《淳祐临安志》记载临安城内有“教场”:“在府治之西,阅府隅将兵,旬射于此。”

《庆元条法事类》中规定州县长官要经常检阅军队训练情况,并要向枢密院上报具体情形:

诸军教阅,差将校逐日分番部押,其早教仍轮兵官一员巡按,每营置印历,录巡教官姓名,五日一赴州县,张吏书押。州长吏时往提按点名,分队教射。阙兵器者,于甲仗库借支。每军指占出战或封椿者,亦听权借,当日内却还。拍试者准此。三路总管司,余帅司躬亲按视。非逐司所在,即转运、提点刑狱司各据逐年应分巡州准此,遇按,仍取印历检察。每季举行讫申枢密院。

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赏赐,“诸监司按阅弓手,其武艺优异者,以银楪子赏之。”所以开禧二年(1206),赵万年守襄阳,“四围钲鼓震天鸣,虏骑平明尽逼城。万弩应弦因退走,却疑城上有神兵。”时任考工郎的李孟传又建议改革训练考核体制:“武举及军士比试,专取其力,临敌难以必胜。唐世取人由步射、弓弩以至马射,各以其中之多寡为等级,宜采取行之。”

各地驻军依旧定时进行军训检阅,刘过描写了明州大阅情景:

书生灯窗困毛锥,说着刀剑何时持。忽闻殷殷金鼓震,惊起块坐筋骸衰。国朝训武重秋狝,列都敢不张其威。万家軿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后随。武夫櫜鞬阵整整,虎豹拏攫旌旗麾。人言吴儿尽脆弱,身发文断勇未知。不见拔山昔项羽,何必燕赵士始奇。军容灿灿生光辉,悲风惨淡杀气怒。对此忽作边头思,熊罴不哗晓争出。万骑驰突寒打围,纷纷血毛腥原野。箭竹正堕惊鸿飞,将军仰笑兵军贺。金帛填委深沟池,十年文穷坐百拙。感慨一赋从军诗。

绍熙年间,王阮知濠州,“请复曹玮方田,修种世衡射法,日讲守备,与边民亲访北境事宜。终阮在濠,金不敢南侵。”

嘉定十一年(1218),宋宁宗命令江淮沿线正规军及民兵严格训练,“三衙江上诸军并两淮忠义、义勇、民兵,令主帅、制置司、郡守各严阅习。”显示了弓弩训练的良好效果。

宋宁宗本人亲自“御射殿阅军头司武伎。”嘉泰三年(1203)“命阅民兵。命两淮诸州以仲冬教阅民兵万弩手。”此外当时各州府每年都有“春秋二教”,“以备防秋”。

只是进入宋理宗后期与宋度宗时期,由于君主因素,中央政府对军训的关注有所降低,法令也不如之前严密。不过南宋后期长时间的战争对军事训练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特别在边境地区,大批经过战火锤炼成长起来的武将对军训非常重视,淳祐十二年(1252)余玠帅蜀,视察夔部队,“班声如雷,江水如沸,声止,圆阵即合,旗帜精明,器械森然,沙上之人弥望若林立,无一人敢乱行者。”贾涉守淮,其部将张惠,“金骁将,所谓‘赛张飞’者,既归宋,金人杀其妻,所部花帽军,有纪律,它军不及也。”纪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军纪较好,再就是训练精良。

嘉熙末年,李庭芝在四川,“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

蒲寿宬描述姑苏进行军队大阅:“晨起扪层巅,苍茫见尘市。鼙皷生远陴,壶蠭在幽耳。遥知细柳屯,于时阅军士。俯彼万铠群,微哉一窖蚁。初集如慕膻,俄拥如聚米。或圆如旋磨,或方如缘几。”游清夫就写道:“阅武堂前宿雨晴,柳营刁斗五更鸣。风生貔虎夸身健,日射旌旗照眼明。管领春光三月暮,雕镌诗句十分清。折冲樽俎今余事,自有胸中百万兵。”

杨霆通判江陵府,“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宝祐三年(1255)宋廷又下令:“诸州禁兵不得差借,教阅精加选择。”

而孟珙、赵范、赵葵等当时名将虽不见关于其开展军事训练直接资料,嘉定十四年(1221)蕲州之战中赵范“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若彼未至五十步内而辄动者斩。”最后大败金兵。显示出军队的训练素质相当不错。投降蒙古并为其训练强大水军的刘整本是孟珙部下。这些材料间接反映出南宋后期在一批良将的率领下,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远不是想象中孱弱。

三、军训中弊病

南宋后期制约军训开展的情况有很多,首先,数位权臣对军训的态度,就是军训开展的障碍。宋宁宗时期史弥远一心求和,很少对武备留心。崔与之为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鉴于“扬州兵久不练”,制定训练措施,并且希望推广至民兵训练中,即被其阻挠,未能实现。贾似道虽然对国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其对军事一窍不通,注重训练当然无从谈起。

(一)武将素质低下

武将素质一直是宋代军事训练的主要负面影响,至南宋末年虽有部分优秀将帅支撑国家的军备建设,不过大多数将领的表现不够称职,严重制约了军事训练发展。“剑花弓月几秋寒,宿将凋零更不坛。”

绍熙四年(1193)淮东副总管、主管扬州驻扎大军的马定远被贬官,就是因为马氏没有参加例行大阅,被守臣弹劾。扬州是南宋重要边防重镇,当地军队训练总管尚且借故推脱,假如没有被上奏,岂非无人问津?这样低素质的武将对南宋军事训练负面影响实在难以估量,“实为军政之害。”

嘉定年间,葛洪为守尚书工部员外郎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认为主帅无能,法令不明,赏罚不严,就不能使士兵安心训练,“今顾有教阅视为具文,坐作仅同儿戏,技勇者不与旌赏,拙懦者未尝劝惩,士日横骄,类难役使,于训齐何有哉”袁燮也说:“有兵而不教,与无兵同;教之而不精,与不教同。”建议国家仿照古代训练士卒的方法,能够对训练精湛者给予奖励:

虽然,教之而无以激厉之,则如勿教而已矣。今国家所恃者,大军也。虽曰教之,而激厉之术阙焉不讲。州郡亦然,禁旅厢卒,名之曰教,而无所激厉,犹不教也。凡人之情,孰不趋利。大军财用固自有余,为主帅者,视其技艺之精,月以一二千缗钱赉之,岁不过一二万计;州郡财用亦非甚乏,为郡将者,视其技艺之精,月以数百缗予之,岁不过数千缗计。厥费未为广也,而能使所在卒伍皆为精兵,岂非国家之大利耶?

沿江淮军队中,士兵被将领私役导致耽误训练的现象比比皆是:

(嘉定五年九月)二十九日臣僚言:沿江〇诸屯州郡有禁旅,盖欲专备缓急,岂容辄充私役?今不惟私役,至于寄居,皆得借事教阅披带,一切蠲免,平时不习纪律,不识行阵,方时闲辍恬,不为忄庄脱,有缓急何所倚?伏起严戒江上诸屯,依时教阅,并不许差借,私役诸路州军禁军,自监司守倅而下,不许占破役使,非法差出。须令逐日尽赴教阅,诸屯责总饷之官,诸路责帅臣,严行觉察,不测委官点检,如或违例,从实具申朝廷,将主帅守臣重赐惩戒,庶几武备修明。兼诸县土军、弓手近日专充州县役使、及下乡追呼教阅一事,尤不之问,乞并下诸路提刑同严切约束,违者提刑司从公奏劾,例行降黜,亦可为缓急之备。

淳祐十一年(1251),台臣条陈士卒被主帅私役:

按旧制,禁兵毋私役。比岁凡州军屯营驻扎之处,多循旧习,每一州军匠无虑数百,官无小大各占破,而雕镂、组绣、攻金、设色之事靡所不有。工艺虽精,击刺不习,设有小警,何能授甲?乞申严帅守及统兵官,应军匠听归营伍闲习训练,勿竞作无益,虚糜廪稍,以妨军实。

这样的状况直至咸淳九年(1273)依旧是“比者招募军兵,一时徒取充数,以觊赏格。涅刺之后,更不教阅。主兵官苦以劳役,日夜罔休,一或少违,即罹囹圄,榜掠之酷,兵不堪命,而死者逃者接踵也。”

(二)训练方法不当

军事训练与实战严重脱节。训练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到实战中,日常训练进行的再精妙,没有实战检验也只是空谈,正如章如愚指出:“今之州县有旬教,有月教,有春秋教,所以练兵也,其教阅果有益乎?今之诸路有春秋案教之官,所以重阅兵也,其案教果有益乎?”陈耆卿上疏谈道:

臣闻有郡县之兵,有边陲之兵。边陲之兵,可急而不可缓者也;郡县之兵,似缓而实急者也。厥今郡县之兵,其数不为少矣,养之之费不为不殷矣。若是者,欲其卫民以固吾圉也。虽然,岂惟是哉!脱有缓急,则未免以其所以固吾圉者,而施之备塞,是郡县之兵,即边陲之兵也。臣昨以庸驽,按兵浙东,足迹回环,粗访底里。大率以养兵为困,不以练兵为急。老者,合汰也。今惧其汰而先鬻诸人,岂论其人之可兵邪?物故者,合去其籍也。今不去其籍而改刺其子弟,岂论其子弟之可兵邪?补之不度其材,教之果有其法,犹之可也。今教之果何如哉?夫所谓路钤之按阅者,岁一及境而已。虽目睹其略,而不能心知其详也。其勇其怯,其工其拙,要在讲之以豫而持之以久,否则虚名而已矣。以一射言之,甲能而乙不能,人所知也。至射则不能者或中,而能者或不中,盖其私相替易,以诳主兵者之观听,甚可罪也。幸而察之,固无害,不察则能者不赏,而不能者赏矣。触类而观,其它固可想也。盖兵有敢死之气,而后有必生之理。平居肄习,既同儿戏,猝有调发,则闻金鼓而栗,对妻孥而泣,而曰:“我将就死者也。”夫既自以为就死,则安望其却敌而生邪?夫古人之兵,有所谓以一当百者,贵精不贵多也。今若是,虽多无益。臣愚欲乞圣慈严饬诸郡,每于补刺之际,研核惟谨,以痛扫曩时之弊。至于简阅一事,兵官详督其目,守臣亲提其纲。兵之勤惰,兵官得以赏罚之;兵官之勤惰,守臣得以赏罚之。其有才艺精好者,优加旌别,岁上其名于密院;本路钤总,且时出不意以点摘按视之。务使人人自奋,出爪距以扞国,以之长城江淮,清风河洛,无不可者。惟陛下留神。

绍熙三年(1192),泸州军叛乱,就是因为训练过于严格。

刘克庄对承平日久的军队表示深刻担忧:“浪箭束如林,傍观笑不禁。蛮平无事久,卒惰可忧深。各自分牛脔,何曽贯虱心。种侯清涧法,能废几黄金。”“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但不能据此就一概否定南宋后期军训情况,宋元战争断断续续持续数十年,主要原因就是元军无法在水上与宋抗衡,而元方通过刘整训练出强大水军,并采用了其灭宋方略后,才能迅速灭亡南宋。南宋军队在宋元最后几次大的战役中表现非常英勇,除去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之外,其中军事训练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