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6124600000013

第13章 军事体能训练

宋代由于缺乏马匹,骑兵建设相对落后,军队中主要以步兵为主,因此步兵训练就成为两宋军事训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步兵首先应具备过硬的军事体能,再则是熟练掌握军事技能,最后在集团方阵内发挥战术作用。

作为一名士兵,最基本的就是体能要求,古代作战,无论是使用武器,还是跋山涉水,都需要良好的体能,所谓“凡战,以力久,以气胜。”战国时期魏国挑选武卒,要求“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宋代募兵多选择身强力壮者,“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而宋太祖制定“更戍法”,除了防止武将专掌兵权和“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再者可能也有加强体力训练的缘故,让士兵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熟悉地形,模拟在战争状态下的急行军。“兵行何怱忽,百里不一息。南征有期会,相观各努力。三年戍西荒,虮虱生金革。归来席未暖,羽檄何奔廹。行行当逾岭,五月逼炎赫。尚有筋骨存,所虞生死隔。山林如惔焚,溪水沸湍激。”如此频繁调动,纵然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后果,但是在士兵身体和各种地形、气候下作战能力训练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因而宋人对“更戍法”也不完全否定:

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北宋中期之后,随着军事训练松弛,宋军士兵身体训练也被忽视,“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这可能是文人夸大其实,缺乏军事体能训练,不足以保证士兵完成接下来的训练项目,这必定会影响实战中的表现。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道,东京开封中央禁军每半月均练习相扑、剑斗等项目,每日练习野战,并且和地方征调至京城的士兵进行比武。其中相扑可以视作身体方面训练之一。

南宋时期,名将岳飞治军严格,据记载:“……二曰谨训习:止兵休舍,辄课其艺,暇日尤详,至过门不入,视无事时如有事时。如注坡、跳壕等艺,皆被重铠,精熟安习,人望之以为神……”其中“注坡、跳壕”应该都是针对身体方面进行的训练项目。

但笔者目前还没有见到两宋时期专门关于士兵身体训练规定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宋军士兵的身体训练通常与武器相结合——这在弓弩训练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点将在下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