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6124600000018

第18章 战术训练

骑兵熟悉了指挥号令后,也要同步兵一样进行战术训练,首先布阵、立信号、宣布训练中注意事项,然后听角声,第一声代表准备进入战斗状态,第二声响,士兵备好武器,第三声后,紧接战鼓声,两军至教场中央厮杀。“第一通角声绝,敛兵作队。第二通角声绝,旗矟皆捺,解幡。第三通角声绝,旗矟尽举而亚,左右厢击鼓声动,两厢齐叫急行,进至中央土河,便唱何何,交战。”之后右军听钲声回到驻扎地点,左军相同。右军追击左军至第二道土梁,听钲声退至中央,此时左军又追击右军至中央,双方再次于此厮杀,听钲声结束。“少时,右厢钲声动,右厢引退至本立处;左厢钲动,左厢引退至本立处。其右厢逐至左厢第二土河;右厢钲声动,右厢即引退至中央土河;其左厢人还,逐至中心土河。左右厢即引退,击鼓齐唱何何,更交战。少时毕,左右厢击钲,钲声动,即各退还本立处。”听角声偃旗息鼓,视旗语至中央汇合,然后依照来时次序归营。“听角声第一通绝,卷旌旗幡,摄箭弛弓。第二通绝,诸旗稍一时尽举,簇作队。第三通绝,各引散退本立处。视五方旗及信旗,从南作两队,相对直出向前,至教场中央相合。双旗续五方旗及鼓角,即归,并如来次。”

任何一种军事训练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宋代一直没有建设起来强大的骑兵部队,所以骑兵训练,包括“骑兵习五变法”,都是参照步兵训练方式,非常机械,完全丧失了骑兵机动性的特点。而辽金以“围猎”方式训练出来的骑兵,长于两翼包抄,避免正面冲突中消耗过多实力:

军马单行,每骑相去五七步,接续不绝,两头相望,常及一二十里,候放围尽,阿固达上马,去后队一二里,立认旗行,两翼骑兵视旗进趋。凡野兽自内赴外者,四围得迎射,自外赴内者,须主将先射。凡围如箕掌,徐进约三四十里,近可宿之处,即两稍合围渐促,须臾,作二三十匝,野兽迸走,或射、或击,尽毙之。阿固达复设皮坐,撒火炙啖,或生脔,饮酒一两杯,骑散止宿。阿固达尝言:“我国中最乐无如打围。”其行军布阵,大概出此。

因此相较步兵训练,宋代的骑兵训练相对比较薄弱,战术也不丰富,这些都是当时作战任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