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字谜
16129100000003

第3章

作者似乎要让读者勾起一段历史情景:远离故土,痛别亲人,独闯南洋,辗转奔波,稍为安定,或是事业有成,便急报佳音给阔别的家人。

实际这是一则提声示意的佳作。作者以“星洲”别称“叻”辗转为“加’,与“另”。为避免多底,于是明确告诉读者此字应读“佳”音,到此,谜底取“加”弃“另”,就毫无异议了。

“谜圣”张起南曾道:“谜之形容事物者,必系亲此物此事,不可挪移,斯为妙品。”此谜妙运赋字提音之法,将可能出现多谜底的现象剔除,使之扣合无缝。另外此谜之妙处还在于:作者能从汉字不同的方位来观察底字,然后转动,重新组合,于“寻常”处挖掘出“不同”来。

台湾始终归一体

谜底:弘

【趣解】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包括2300万台湾人民在内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从成谜的角度分析:“台湾始终”即“台”之始,“湾”之终,分别扣合“人”与“弓”。二者归一,乃成绝底“弘”。综观全谜,增损自如,扣合严谨。“谜虽小道,然扩而充之,宇宙间一名一物无所不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者也”(清·张起南)。今观是谜再三,令我折服。何老20年前制得此谜,如此气势磅礴的字谜,时代政治气息如此浓烈,若非大手笔,岂能得此佳构?

栖附权要当佣人

谜底:奴

【趣解】栖附权要,甘当佣人者,历代不乏其人。他们不惜丧失人格,卖身投靠,或卑躬屈膝,任人驱使,或曲意逢迎,为虎作伥,或见利忘义,助纣为虐,甚至数典忘祖从贼作父,以求平步青云,封妻荫子。

令人称妙的是,对“栖附权要当佣人”者,谜底直接呼之曰“奴”,这一声“奴”喊得好,直抒胸臆,干脆利索,痛快淋漓。这种人不是奴才,是什么?

此谜运用形义双扣之法。上半句“栖附权要”意谓“栖”字附上之后,成为“权要”两字;反之,推果求因,“权要”不附“栖”字,也就是从“权要”两字中去掉“栖”字,谜底“奴”字便脱颖而出。下半句‘当佣人”提示谜底“奴”当是“佣人”之意。若仅以谜面前半句“栖附权要”四字为面扣底“奴”字,亦无不可,然作者犹嫌纯以形扣未能尽意,于是以“当佣人”

提义补面谜面意境之内涵,使谜面更为形象生动,且谜法又更为多样,从而增加了谜趣。

此谜言简意明,底面神气相贯,浑然一体,扣合贴切,无余言剩字是一则好谜。

认得易安为词人

谜底:司

【趣解】李清照(1084~约1151年),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着有《易安词》等。

人云制字谜难,制好的字谜更难。制字谜一般都东拆西凑而成,但此谜却与众不同,巧设玄机,不露痕迹。再三推敲,方识其中奥妙。面句已别义作:谜底字“司”若将“认”变换位置安置在一起,即为“词人”二字。“易安”原为李清照之号,现变成二个动词,用得有多巧妙。谜经此二处点拨,谜趣自生。

江东代有人才出

谜底:式

【趣解】化用前人成句不仅诗词中古今常有,谜人做谜亦常化用古人诗句。乍读此谜即觉耳熟,原来正是化用清代赵翼《论诗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第三句,意为每代皆有人才辈出。作者从中借来并以“东”

字取代“山”,于是离合出“式”字:“江东”扣“工”,“代有人才出”言“代”字去掉“亻”成“弋”,合则为“式”。原句固然气势不凡,而经作者化为“江东”也非等闲。秦汉以后,习称在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即是孙吴属地。提起“江东”无不想起周瑜、孙权等“英雄人物”,更有着名“二乔”佳人,岂不也是人才荟萃。所以“江东代有人才出”之面句实在是化工天然,文采斐然,离合简洁了当,堪称奇巧佳构。

无端巧计将人陷

谜底:朽

【趣解】谜面谴责奸臣陷害忠良。“无端”,言罪名之莫须有,“巧计…揭示佞臣之奸。然而作者成谜用意全不在此,以增损法成谜。“无端巧计”即去“巧计”二字之端,成“丐”和“十”,“将人陷”即融进“人”字,三部分巧配即成底字。

此谜锤炼谜面的工夫不凡,表面含义与别解义均无懈可击,且平仄协律,琅琅上口,可见是精雕细琢而得。扣合严丝合缝,手法新颖不落前人窠臼。

弹洞前村壁

谜底:朴

【趣解】谜面出自毛泽东《菩萨蛮·大拍地》词句。其下阕为“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乍看面底,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它们正是借助于灯谜的象形与方位拆字两种法门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先以“前村”扣得“木”,继而用象形法,将“、”和“丨”分扣“弹洞”和“墙壁”,三者合成“朴”字。“象形法人谜,一忌形不似,二忌过于求形似”。一则成功的象形谜,切需把握在像与不像之间。透视“卜”影,似乎看到在那前村的墙壁上,留着与敌激战时的创伤——枪弹打穿的孔。作者想象独特,情理俱全,细致入微地把战地村景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出来。

半生凭枕听鸡声

谜底:机

【趣解】字谜制作,大多使用拆字法,间或用象形及会意法,而此蓬拆字、提声二法兼用。谜面虽自撰,但平仄协律,音韵铿锵,不仅琅琅点口,而且谜题诗意盎然,引起人们各种联想,从而造成不同的意境。鸡有报晓作用,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乃述行旅之苦;祖逖和刘琨,少有壮怀,立志为国尽力,“闻鸡起舞”操练武艺。

“半生凭枕”乃指明从“凭枕”二字中各取一半而生成一个字,则“机”字跃然纸上,为了避免一谜二底的毛病(木、几也可扣朵),作者以“听鸡声”三字的提声法,说明谜底这个字与“鸡”同音,它既烘托“半生凭枕”的诗情意境,又说明了不是“机”字以外的任何字,使谜底铁定无疑,故将本谜推为北派字谜之佳作,实不谀也。

四五蟾兔缺

谜底:芎

【趣解】此谜面句取自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赡兔缺。”意思是说:十五月圆,二十月缺。“蟾”,传说月中有蟾蜍。唐人方于《中秋月》有诗曰:“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则说:“皎皎轻冰,对蟾宫风散桂飘香”;唐代李白在《古朗月行》中亦曾说:“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这些诗文中的“蟾”,所指的都是月。

“兔”。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所以月亦称兔魄。明代刘基《怨王孙》词:“兔魄又满,天长雁短。”故“蟾”、“兔”皆指月也。月缺,指月近下弦,月相如弓。古代有一副巧对:“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其中的“残月”、“下弦弓”即指下弦月缺,月相像弓一样。面句“四五”为二十,二十俗写成“艹”,“蟾兔缺”,形如“弓”。

“艹、弓”组合成“芎”。面底映照,确切不移。

斜枝拂地缀残花

谜底:老

【趣解】面句“斜枝拂地”与清人叶燮的“亚枝低拂碧窗纱”(见《梅花开到八九分》)意境颇为接近。谜作者继承古典诗的含蓄、创新的传统,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清新的落梅图。

“斜枝拂地缀残花”从风格看,属北派谜,其韵律正好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诗律要求,音节和谐,读来回肠荡气,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老”字人谜,一般只要拆成“笋”、“匕”便可成谜,如:“考前半日”。作者慧眼独具,巧拆成“土、丿、匕”三部,错落有致,扑朔迷离。“老”字中那简简单单的一撇,竟然想象成“斜枝”,实令人感到惟妙惟肖,写意传神;~个“拂”字,摇曳生姿,动感十足。“地”字与五行“土”字同义相扣,亦感扣合贴切。而“缀”字正好起着抱台词的作用,使三个字素(笔划)有机地联为一体。有人说:“残花”应扣“匕”,而非“匕”,说得有几分道理。

但君不见清代之“熊”字谜:“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不也是用“残花”扣“匕”吗?前为字形损减,此系采用象形之法,两法有别,已为今人接受并早已广泛应用。板刻相扣,不足取也,当视具体情况而使用。

两人出来就坐下

谜底:再

【趣解】白话为谜,通俗易懂,看似易猜,实不尽然,一旦破解,别有风趣。此谜貌似平淡,实则奇特。先以“两”字为母体,“人出来”,损其“从”字。奇在一个“来”字,令人难定取舍,迨悟出“坐下”取“土”,方知其舍“从”余,与“土”合形:即使字素都出来了,一时也还难以确定位置,原来拼字时要将字缩小包围,而“土”字硬要打进去,实行三面突破,你道奇不奇。如此平中见奇之谜,不谁见谁爱才怪。

佳人有约惹出是是非非

谜底:圭

【趣解】这条谜的表现技巧是“双重扣合法”。它是用两种不同手法来猜射同一个谜底。此谜第一句用的是“损减法”。“佳”字上的“人”被节“约”之后,余下部分就是谜底。第二句却用了“假借法”。“是非”以符号“十、一”来替代。“是是非非”即两个“十”和两个“一”。结而合之,也是这个谜底。

这种“双重扣合法”,并不是近年才出现,其实古已有之。例如:“败走麦城,乌江自刎。”不论第一句猜或第二句射,其谜底都是“翠”字。又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省”字,亦是此法。

“双重扣合法”难做易猜。人们猜射时只要请中其中一句就行了,弓一句可依此类推,相互印证。

是谜谜面两句话语,手法尽管不同,含义却能连贯。构思工巧,雅隆共赏。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尊相十分出众八字无须一推

谜底:西

【趣解】星相包括星命和相术两个方面。星命认为人间的行为和命运常和星宿的位置运行有关,所以个人有他的“星命”,时日有它的吉凶。一般以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推算,配以于支,这便是八字。相术则根据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断贫富、贵贱、寿天、吉凶、祸福,其中以面貌为主。两者都是迷信。为了自神其术,往往要贬低对方。面上就是相面术士的语言:您的面相一不同一般,八字就不须推算了。

我们以谜人的眼光来相这一面:尊相,指尊字字形;十分的“分”指长度的“分”,十分为一寸,十分出众,把寸字和其余部分分开,余“酋”;“八字”指头上的两点,“无须”即把它排除在外,余“酉”;“一推”,再从。酉”中推出内部的“一”,余“西”。用连减法从下到上,由表及里,如剥茧抽丝,层层剥离,最后才见庐山真面目。谜人的狡黠,不亚于术上的铁口。然而,这毕竟是善意的玩笑,益智而不损人。

得人和者成大业

谜底:亚

【趣解】《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赵歧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也就是说,人民衷心地拥戴。《孟子·告子下》:“民之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其谁能御之。”也是说得人心的巨大威力。后人评述三国的形势说,魏得天时,吴得地利,蜀得人和。我个人的理解是,天时当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大便宜;地利指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及江南的富庶;蜀国最小最贫,依靠的是臣民的向心力。早期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使君,后期的被征服的刘璋旧部也大多顺从,张松献地图则是早就倾向于刘备了。面句也是说的这类事,属于概括总结。

人谜则又是一番意境,用加法成谜。“和”是加法的结果,也可作“同”解。有个“人”字和周,便成了“大业”二字。一般用加法是加上一些部件或笔画组成底字,此则以底字加上他字重组新词。要解破这样的谜,必须用还原法,从大业中减去人,底字便浮上水面了。谜法和算法确有某些因缘,于此又得一证。专业有别,俨然流亚,谜也,数也?

一争名利便失和

谜底:列

【趣解】“名利”二字,似乎总是世人角逐的目标,为了争名夺利,酿成几多人间悲剧,甚至亲朋之间也常反目成仇。此谜面句正是点破这事,“一争名利便失和”。其实是借此影射一个“列”字。细一看,“名利”

两字中有“口”与“禾”部,合之为“和”字,为争“名利”而失“和”,只剩下“夕”与“刂”,再与“一”合之,正是谜底“列”字。

此谜设“底”离合见机巧,扣合熨贴;谋“面”立意更深刻,极富哲理,自古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谜作者之立意欲功世人,切莫争名夺利,而应力求淡泊,以“和”为贵,世间人早如此岂不善哉!

主动向前挑重担

谜底:压

【趣解】劳动模范杨怀远带上自备小扁担,为旅客服务,一挑就是几十年。退休时,把小扁担连同为人民服务精神传给徒弟,闲不住的他则用其他形式奉献余力。

面句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形象描述。“主动”是“主动一点”的简缩:主字头上一点移动,企出玉。“向前”指向的前端即首笔“丿”

“丿”和“玉”合成底字。挑重担提义。压字笔画和庄字全同,字形也相近似,谋面略有疏忽,就有可能构成多底。本谜形、义双扣,多设一道关卡。单以形扣论,“丿、玉”的析形,主动的示位,都明确地规定了底字的结构,与庄字不再混同。从命意、设计等不同角度赏析,都应属于上选。

妙手慧心尽少女

谜底:扫

【趣解】眼前犹如一大群灵巧聪明的姑娘,在七巧节上献上琳琅满目的织绣工艺品,博得了众口一辞的赞叹。而谜人在此明作美言,暗设机关,不妨先取出“慧心”;聪明人一看便猜出是取“慧”的中部“彐”,余下“妙手——尽少女”,谜人把原意为“全都是”曲解作“完全消失”,因而“妙手”失去“少女”,仅余“手”字,与“彐”合作谜底“扫”字,可谓迂回跌宕,曲尽其妙矣。

共工头触山为倒

谜底:匡

【趣解】此谜引“共工”的传说故事布面,假离合变形之术扣底,耐人寻味。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传说不一,一般多取《淮南于·天文训》所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作者便是据此说化典自拟面句,拢意成共工以头触不周山而使山为之倒。

在扣底时却是暗藏机杼,偷换概念将其别解为:使“工”(字)与“倒”了的“山”“共”同组合而脱出“匡”字。将“共”化作抱合词,显而易见,不足为奇;然而奇巧则在“山为倒”与众不同,有新意。一般将“山”或“倒”或“倾”均喻作彐、诸形。而此谜却将其化作与“工”合形为“匡”。使如“天柱”的“山”中那一划与匚脱开,从而生动地体现出了“天柱折、地维绝”一刹那间天崩地裂的惊险态势。综观斯谜,用典雅驯,扣合奇特,堪称佳构。

小霸王一去不返

谜底:尘

【趣解】小霸.王者,指三国时孙策。其父孙坚死后,孙策领余部先后打败刘繇、严白虎、王朗等,后据吴、会稽、庐江、豫章等六郡,建立孙氏政权,威震江东,人称之为“小霸王”。后被吴郡原太守许贡家客行刺,身受重伤,不久死去,年仅二十六岁。小霸王孙策英年早逝,是谓“一去不返”也,悲乎!惜乎!然而谜中之小霸王,却另有一番作为。谜作者运用增损离合之法,使其成“尘”。先将“小”与“王”合并,“霸”字妙用,“霸”者,霸占也,有上压下之势。“小”在“王”之上,此非“霸”乎。继用“一去不返”将“王”字上之“一”去掉,干净利落,至此谜底“尘”便扬起。

谜面似是说史,先给人以典雅回味感,解底却用增损离合,扣合更在情理之中。传神写意,甚是喜人。

上堂已了各西东

谜底:吐

【趣解】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载:王播幼时家贫,曾寄食扬州惠昭寺,受到冷遇,每于寺僧吃饭钟响时赶至,寺僧已饭毕,因不得食。二十年后,王播为淮南节度使,又旧地重游,见寺中僧人已把他当年题于屋壁的诗甩碧纱笼罩了起来。王播深有感慨,遂又题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阕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播藉诗寄发世情如纸的感慨,本不足怪。但谜作者在这寺僧吃饭的斋“堂”中融人的谜思实称奇巧。题面入谜,原指王播进斋堂而饭食已尽的“上堂已了”四字,别解为“堂”字的“上”部“已”经“了”去之义,而所剩部份字素“呈”,恰好可由本喻寺僧饭后各自散去的“各西东”三字击出歧义“左西有东”再作横向调整,谜底“吐”字便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