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此谜,当然也得从题面中这三个“心”字着手。“心”字入谜,已剔原意“意念”,实取方位字“中央、中心”之义,进而分别于“雄”、“虚”、“苦”三字的字体中间提取“亻”、“七”、“十”字素“聚于一体”,旋出谜底“华”字。此中窍要,实非善察字形奥秘之有“心”人莫能为之。
读罢此谜,忽有深思。如果透过这个扣合过程展开联想,我们完全可以将谜底“华”字理会作“中华”之义,而对于今天每个有志于振兴中“华”大业的人而言,所需要的不正是“雄心”、“虚心”与“苦心”么?
大江截流改旧貌
谜底:全
【趣解】长江三峡截流是全球迄今最大的跨世纪工程,亦是世界水利史上综合难度最大的一次截流。它所要解决的是在长江上修两道围堰,将长江主河道包围起来,并在河床上修建三峡大坝和发电厂。所谓“大江截流”实际上是指堵住围堰的龙口,截断长江主河道,使其流水改道。
谜作者运用增损离合之法,以画龙点睛之术,用“大江截流”四字指明了整个长江三峡工程的重点所在,用“改旧貌”三字道出了兴建这一跨世纪工程的辉煌前景。而谜底“全”字,显然由“工”字(“江”截“流”后即成“工”)与“大”字重新组合而成,既稳又准地紧扣了面句,无多底之虞。以字谜形式,将人们带入长江三峡工程,尚属首次,这正是本谜的成功之处。
只愿一生为人正
谜底:企
【趣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读此谜,我情不自禁地吟起《正气歌》。“只愿一生为人正”,言为心声,这朴素的语言,表述了纯洁的心灵,透露心底浩然之气。
谜面用的是加法。稍有变通的是加的结果,分拆为两个字。谜眼就是那个“一”,在“企”中加入个“一”,便形成“人”、“正”二字。“生”示加法,生出来。“为”是关联词,它有做、是等不同义项:在面句中作“做”
解,堂堂正正做人;扣底时,又当作是,是人和正。“只愿”似冗字,其实是先提义:企有企及、企望等义项,与愿相应。忽略了这一点,不仅谜味打了折扣,也领略不到作者谋面主旨。
使我更为心折的,不是作者驾驭语言的成谜技巧,而是他的谋面旨趣,文如其人,信然。
三分天下归一统
谜底:众
【趣解】一看谜面,以为是一则典故谜。依其面意,似说的是汉末魏、蜀、吴三国后人都没能守住先人的基业,被司马氏冷手抓了个热馒头,以“三分天下归一统”的局面占了个天大的便宜(见《三国演义》未回)。但仔细看来,依此典意却难得出谜底。于是以字谜传统的扣合手法度之,果然窥得其门径:“天下”者,“天”字下部之“人”,“三分天下”
者,三个分开的“天”之下,即“人、人、人”;“归一统”者,总归到一起成“众”字。底面扣合紧密而贴切,构思新奇而别致,是此谜最为突出的特色。
采石矶畔杜鹃鸣
谜底:肌
【趣解】采石矶在安徽马鞍山市南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相传唐诗人李白酒醉跳江捉月死于此地。事虽无确据,却也说明此地风景迷人。杜鹃为树栖攀禽,一名杜宇,相传为蜀帝杜字所化;又名于规,以其鸣声像“不如归去”,历代诗人多有咏及。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前一典故,余靖的“名缰惭自来,为尔忆家园”则从后说抒情。在采石矶这样的胜地,听杜鹃啼鸣,自是诗意盎然,且慢!曾瑞以闺中闻杜鹃为题的散曲:“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俺那人啼。”要真是“俺那人”听了,那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成谜也颇见匠心:“采石矶”解为采去石的矶,扣“几”;“杜鹃鸣”则说成杜绝鹃中的鸣,扣“月”,复合“肌”。面句未事雕琢,具有“洗尽铅华见雪肌”的自然美。技法曲折迷离,尽管“罗襦隐约见肌肤”,却是隐而不露,依然给人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感,妙不可言!
桥前浮鸭衔鱼归
谜底:杂
【趣解】象形的作用,可谓为谜增色不少。但并非所有的象形谜都用得恰到好处,或者说,有些谜中的象形人云亦云,缺少新意,虽也象形逼真,但因常见而显得平淡无奇。象形,顾名思义是想象中的形状,因而,同一样东西,会因观者学识、想象力的不同而各异。在谜中,象形也要有个“度”。这“度”,即是说不能太过离奇、似是而非。应用得当,可为谜增色,应用不当,不如不用,正所谓要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达成共识。观此谜,象形逼真而生动,手法新颖而出奇,真可谓功夫到处见新奇。请看扣合:“桥前”,意为“桥”字之前部,为“木”;“浮鸭”,会意象形为“乙”,“衔鱼归”中“鱼”象形为“丿”,“衔”意为衔接,与“乙”连接,可得“九”,“归”为连缀词。将“桥前”和“九”相组合,即可得“杂”。全谜拼曲折而合理,扣合流畅而稳妥,尤其两个象形,活灵活现,十分有趣可见作者谜艺之高,非同一般。赏之,由不得人不为之叫好。
声鸣深宫梦春光
谜底:名
【趣解】读罢面句,不由人想起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一诗来: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奇怪的是:这位身居深宫的女子,虽有鸣声不断,却兀自酣睡不起,做着美梦。所梦者,并非和“妾”一样是在辽西与情郎相会,而是美妙的春光。两种人,两个梦,两种心态,真是什么人操什么心。此谜面句与《春怨》意境一样美妙,却各具特色,各有其趣。细看之,乃知其用意、音双重扣合的谜法扣定谜底:“深宫”,会意为“宫”字的深处,即中间的“口”;“春”以谜界常用的四时借代五行之法会意为“木”;“光”为完、尽之意,“梦春光”即为。梦”字的“春”(即“木”)没有了,则余“夕”,而后与前边所得之“口”组合。则可得“名”。因面中有“声鸣”二字,便可以肯定,读音与“鸣”相同的“名”,必为其确底。全谜扣合干脆利落,得当稳妥,曲折有趣,可谓是一则很有特色的字谜。
如眉如钩分明月
谜底:旬
【趣解】主要月相有四:朔、上弦、望、下弦。这上弦、下弦之月,正好是“破镜飞上天”的形象,早于上弦或晚于下弦,都会出现如眉、如钩的景象。想“西楼望月几时圆”者,不知多少次和这如眉、如钩的月分明打个照面!因而也自然形诸吟咏。牛希济《生查子》:“新月由如眉,未有团意。”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以纤弱、柔媚、楚楚动人的姿态惹人爱怜,也以“碧海青天夜夜心”引得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谜面就是为这样的月相写真。“分明”一词,有界线清楚和显然二义,这里也许还有不在同一时间照临的意思。然而出现在谜面,这分明月”却要解释为分出“明”字中的“月”,只剩一个“日”;再和如眉、细钩的笔画“丿、刀”组合,成“旬”应底,真是匠心独运。在自然界,月亮是沾太阳的光,谜作者却能从月相中生发出这个“日”来,更是明并日月,巧夺天工!
致力改变特区面貌
谜底:匈
【趣解】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确立了将一些沿海城市作为特区进行试点的战略方针,国家虽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特区人民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可望改变旧的面貌。作者信心十足地说“致力改变特区面貌”,并以此为假托,巧用奇思,精心安排,回互中寓曲折,合理中寓巧妙,几经增损,几经离合,方扣得谜底。首先,要将面句顿读为“致力改、变特区面貌”。其中“致力改”,“致”者,使也,意为使“力”的字型发生改变,成“勺”状;“变特区面貌”,意为将“区”字特意作为改变,逆时针扭转九十度,使之变为“凶”而后与“勹”合,即可得“匈”。全谜拆拼新奇,“改变”出人意料,扣合流畅而有趣,显见是一则“别有用心”之字谜佳作。
一夜风流错铸成
谜底:夙
【趣解】“风流”是个多义词,它可指风俗教化。流风余韵、风度标格、风光荣宠,乃至人物的杰出,女子的风韵,词章的超逸美妙。此谜中则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二刻拍案惊奇》有“沈将仕一夜风流”的故事,此人在倚红偎翠、喝雉呼卢中倾其所有,一夜风流,铸成大错。谜面所言,当即此类。
“铸错”也有出处。《资治通鉴·唐昭宣宗天佑三年》:“罗绍威虽去其逼,而魏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镳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谕。”镳是挫刀,这里作双关语用,很有点灯谜别解味道。
错在谜中,一般以“义”对应。可底字夙中没有“×”。原来还需要将面顿读成:一夜/风流错/铸成。“一夜”,“一夕”,应“夙”中之“歹”。
“风流错”,风中流失“义”,企出夙外部之“几”。里应外合,底字就形成了。“铸成”在谜中只是起抱合作用。离合、顿读并用,曲线成谜,若非夙夜筹思,当靠生来夙慧。
介之推首事晋文
谜底:齐
【趣解】介之推,春秋时期着名的志士,为人孤傲不群,刚烈狷介;晋艾,即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据《春秋列国志》载:初,之推随重耳流亡,达十九年之久,曾自割其股肉啖君。重耳入主晋国后,之推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履,以侍其母。后入绵山隐居,文公欲访求之,亲到绵山,使人遍访而不得,乃以火烧绵山。之推终不肯出,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今山西介休,即为纪念介之推而立。
初读谜面,以为必以此典而扣谜底,几经思索,作者却别有用意:乃将谜面顿读为“介之推首、事晋文”,而后增损离合,扣出谜底:“推”为推开、取掉,“首”为头部,即“介”字的头部“人”被取掉,则余“丿丨“事”为抱台词,“晋”为晋升,暗示底中的“文”在其上部,依此,则可组合出“齐”字。
此谜面句,显然将人名别解了,惟因别解,才显得与众不同,十分有趣。
刘备西进定川中
谜底:齐
【趣解】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大破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力量才逐渐壮大。但荆州是四战之地,形势仍很严峻,喜得张松献西川地图,得以平定川中,为建立蜀汉奠定基础。这实际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早就定下的方略,张松只是为这一计划的实施提供契机罢了。谜作取此史实谋面。刘备的备字在谜中被分离出来作动词用,“刘备西”一逗,企出“文”字;“进”,暗示位置上移。“定川中”,企出下部撇和直,合成底字“齐”。“定川中”的“定”,就历史事实而言,确切不移。但就成谜而论,用“定”表示消去似费解。京剧目有《取东川》、(取成都》,何不就用取川中呢?这样改动,不仅描叙历史事实通顺恰当,在底面扣合上也贴切自然。王桀曾以“西川一取三分定”为“非”字谋面,颇具巧思,与此谜作者所见略同;只是一去西部之撇企两直,一去中部之直取两边,各取所需而已。由此可见,“取”字义项更广,更灵活。
芳心错相许珠泪两处流
谜底:交
【趣解】此谜面句之意,毋庸多说,谁都看得明白。常言说自古女子最多情,一个“芳”字,就知错许了心而珠泪两处流的,必是一个多情而没有主见的女子。然而作者本意是,借此暗隐增损离合、会意象形等谜法,扣出谜底:“芳心”,意为“芳”字的中心部分,为“一”;“错”会意为“义”,“相许”即相组合,可得“文”;“珠泪”会意形象为一点,即“、”;“两处流”,意为泪珠从两只眼睛中流下来,左边一点,右边一点,可得“八”,再与“文”组合,则只能得“交”。全谜拆拼出人意料,尽显谜趣,贴切工稳,是一则很不错的字谜。
云端斜月伴三星
谜底:产
【趣解】初看面句,以为其中“斜月伴三星”必扣“心”字,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细一看,却是别出心裁,精心构思,于平常之中隐显其趣,别有一番滋味诱惑着人的欣赏欲。请看:“端”者,意为顶部、头部,“云端”,即为“云”字的顶部,可得“一”或“二”;“斜月”象形为一“丿”;“星”
象形为一点“、”,“三星”即为三个“、”;“伴”起抱合连缀作用,意为将所得之“一”或“二”,“丿”及三个“、”进行组合,则“二”与三个“、”可组为“立”。再加以“丿”,惟能得“产”。明白了其扣合过程,便不难体会到,此谜之拆拼重组,的确新颖别致,不同一般,且扣合干练贴切,实在是一则字谜佳作。
烛光帆影云水闻
谜底:灯
【趣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五绝用白描手法写渔火,生动而富变化。前两句写船火,还只是独火星;后两句竟是浪里白条,乃至没遮拦了。此面也是写船中灯火,没作过多的描绘,只交代了是帆船中透射出来的烛光,漫散摇曳于云水之间,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唯其是谜,就须从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找到它的底面结合点。烛是载体,光却化成动词,意即无,从“烛中”排除了“帆影”——虫(象形),企出个“火”旁。剩下的虽只两笔,作者却采用了迂回战术:云水间,一个大包围就须猜射者读谜得“间”。原来,“间”是示位词,即“云”中间的黄,“水”中间的竖钩,合成“丁”字。确是匪夷所思,不同凡响。
谜又称为灯谜,以贴谜面于花灯上供人猜射而得名。此谜则是名副其实的“灯”谜。
小调整带来大变化
谜底:灯【趣解】从面意看,是说小处做了一些调整,却因之出现了大的变化,真是意外的收获。但作者却以此为谜幛,巧用奇思,精心谋底:“小调整”,意为“小”字要做些调整,先将其分开来,可得一“亅”和两“、”;“大变化”,意为“大”字也要做一些变化,拆开之,可得“一”、“人”;“带来”为连缀、抱合词,意为将“小、大”二字拆开后的所有字部进行重新组合。据此,“亅”与“一”可得“丁”;两“、”与“人”可得“火”;“丁”与“火”
又可组为“灯”字。
综观全谜,构思独特,手法新颖,可谓出人意料。离奇巧妙,贴切稳妥。品之,让人心服口服。
汉奸为奴当铲除
谜底:汗
【趣解】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驱使,出卖祖国的叛徒。但作为年过花甲的老一辈人来说,一提起汉奸就自然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当时,全国各沦陷区不乏大大小小的汉奸,他们或明或暗帮助日本侵略者征粮收税、拉捉扶人、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深为民众所痛恨,故“汉奸为奴当铲除”。但作为谜艺来说,面句即暗示要把“汉奸”两字中的“女”、“又”除掉,这样谜底“汗”字就跃然纸上。此谜虽回互其辞,但脉络清楚,增损得法,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劝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卖国求荣。故此谜乃寓敝于乐的佳作。
衔泥犹得带残红
谜底:江
【趣解】燕子随着春风从南方飞来了,飞过翠绿如丝的杨柳,穿过落红缤纷的花丛,衔着沾带花瓣的泥土,正忙于构筑自己的巢穴。题句把静物的落红,动态的飞燕,似人的莺歌燕舞,繁花似锦的盎然春意人画,拓开了以景结情之境。
此句以诗描景入谜,若从谜意而论,又见巧构精思。乍观之,题句与谜底的确无法相通。在妙笔摇曳之下,辞意骤然回转:洞察其谲诡之处,识破其运用之法,满头雾水则消失。金蝉脱壳,移花接木。与其说“氵”是“泥”的衔带偏旁,不如说是三粒小土粒,可谓形态酷似,肖妙天成。“残红”二字,笔意隐伏,暗藏玄机:此并非残落的红花,而是残断的“红”字,驱减损用法,只留其“工”。
“犹得”二字以轻灵中掠过;“带”字赋以动词的职能,成了谜中的示意词,去抱合“氵”和“工”,使两者构成谜底“江”字。
此谜自然浑化,铸合无痕;底面含蓄明晰,呼应尽得神韵,个中臻妙意蕴,耐人寻味无穷。
湖山岂让匈奴侵
谜底:汕
【趣解】一读谜面,一股浩然正气便直冲霄汉,几多抗击匈奴的英雄声音,汇成恢宏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场面。谜面以一腔豪气激励人。今日东方巨人主沉浮,锦绣河山不容侵犯。当读这则字谜,谁不为这锵锵之壮语、浩然之正气所感染呢?
至于成谜之法,只要懂得匈奴所处乃“胡”地,称“胡人”,便够了。
唐代崔颢《辽西行》诗云:“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又唐人岑参名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是。那么,“湖山岂让匈奴侵”以斩钉截铁口气使“胡”从“湖山”中消灭,而得“汕”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谜贵在意境,成于自然,更重在有气魄。此谜就具备这数个要素,略略几字,掷地有声。既有飞将军之雄风,更有岳武穆之气概,正气浩然,卫我国土,中华河山岂可分离!
溪声犹带夜来雨
谜底: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