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书法
16131000000004

第4章 汉文字的历史和书法分类(4)

江南第一擘窠大字看着万竿翠竹的清凉世界莫干山,落成了江南最大的“翠”字摩崖,为名山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那是1988年夏天,着名书画家钱君甸、吴青霞等一行,联袂到莫干山消夏,下榻于武陵村。武陵村口有一大石壁,莫干山管理局拟搞摩崖石刻,以丰富游览内容。这一设想,引起了书画家的极大兴趣。根据石壁大的特点,大家一致意见选用一个大字作为摩崖主题,但选用什么字才能突出莫干山的特色呢?

颇费踌躇。“凉”字,一般化;“竹”字,太实;“绿”字,又太俗……钱老沉吟一番说:“‘翠’字好吗?莫干山特色是绿,而翠字给人的联想要广泛得多,有诗意得多。”大家均予首肯,并请他挥毫。当即,钱老提起大抓笔,饱蘸墨汁,运足力气,在一张四尺宣纸上写下了“翠”字草书。这字一挥而就,力透纸背,写得非常成功。

这个放大至10米的“翠”字已刻于石壁上,获得了“江南第一擘窠大字”的美称;同时,石壁上还刻有别的一些书法家的墨宝。其中,现在台湾的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先生的楷书“风月无边”四字,显得特别有意义。这些摩崖题刻和红亭、澄潭、珠瀑组成了莫干山“滴翠潭”新景点,使来山游客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生肖书法”何所创

丁卯年,书画家费之雄偶尔戏作一书画双兼的“兔”字,由此引发创作了12幅一套的生肖书法。其特点是依象形文字是汉字的起点,也将象形作为书画生肖造型的基础。

现将近作“亦书亦画生肖造型”分别作简要说明如下:

鼠头部作仰势;牛坚硬的牛角为显着特征;虎张口,屈膝成卧伏状;兔呈蹲立状;龙首点成龙头;蛇“虫”与“它”,按“篆体”写法,成大小两条眼镜蛇:马似小马作回头状;羊墨色宜淡,羊角为显着特征;猴从“甲骨文”变形而得;鸡单足而立;狗用“犬”替代,变成矮脚狗形;猪用“豕”替代,变成猪头形。

黄河碑林何时筹建

郑州黄河游览区于1983年开始筹建的黄河碑林,已征得海内外书法作品数千件,刻碑近千块。预计十年内将完成3000块石碑的巨大工程。内容主要是歌颂黄河和当代黄河文化。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美国波士顿学院理论化学系教授潘毓刚先生在参观了黄河碑林后说:“搞现代碑林是非常有眼光的,若干年后,它也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悠久丰富的古碑林石刻,也如一座座书法艺术宝库,使当代多少书法名流崇仰。现代黄河碑林的书法艺术也是真草隶篆,石石不同,风格笔法,各有千秋。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也将新中国老一代着名书法家、石刻艺术家、政界、文化界名人的书法作品留给了后人。这不啻于建造一座现代书法艺术博物馆,为灿烂的黄河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建造现代碑林,确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当代历史文物建设。

在历史上曾有过:泰山石刻,记载着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释、道家传教授经的事迹,文人名士登攀览胜的足迹。从《泰山秦刻石》所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我们看到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宣扬其功德,曾在十年中出巡五次,立石刻碑七块的历史事实。由于碑文为秦代大书法家、丞相李斯所书小篆,也使我们得以见到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时的书体。西安古碑林上刻着历代名人的着述,上自孔子《论语》,下至晚清诗文。其中石刻十三经计68万多字的范本告诉我们,盛唐时期,印刷术不发达,文人志士读经诸多不便,为防止传抄错误而完成了文化艺术史上的空前巨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又是未来的历史。那么,在百年、千年后,现代黄河碑林无疑也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记载着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业绩,使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当代黄河文化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闪光的一页。后人将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里程碑里,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增强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深情。

篆刻的发展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一般采用篆字,且先篆(书写)后刻而得名。

“篆刻”这一叫法在近代以来特别流行,又由于篆刻材料多取于金属(如铜)与石料,故又多称为“金石”。我国镌刻文字有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已用利器在龟甲兽骨上刻划文字,在陶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抗战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3方类似印技艺的开端。

印章的起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钵,即玺)。战国最为盛行。最早的印是“肖形印”,而后发展为官玺、私玺、吉语玺,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之为古玺。其形制方圆、长短大小不一。印章上端为印钮,由于形状不同而称为坛钮、瓦钮、人物钮、兽钮、泉钮等。钮有孔可穿绶佩带。

秦统一天下,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信称钅尔,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印分官印、私印两类。官印还分等级,且有一定规定,官阶不同,印的质料不同,印钮的形状和钮上佩用绶带的颜色也不同。印文字体采用小篆。汉代帝王用玺,官印称章或印,私人用印、印信、私印等。印文多为小篆,后演变为缪篆(即摹印篆,是由篆向隶过渡时的书体)。

我国古代历史上,汉印地位较高,成就较大。不仅数量浩繁,形式多样,而且技法娴熟,雄浑厚,朴茂喜人。汉印多以缪篆入印,平直方正,结构谨严。这是印章在文字使用上的一次重要变革。秦印、古玺虽不及汉印,但也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亦不乏后人追摹。

古代公私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简上,封发时用绳捆扎,绳端或交叉处打结加以检木,封以粘土,再用印章捺在泥上,以防私拆。这种钤有玺印的泥块名叫封泥篆也叫泥封篆。手工业制作陶器也盖有印记,用来作为私有的标记。后人仿效封泥程式入印,形成一种刻印风格。

唐代帝王用印,因玺音近死而改称室。自唐至明代,官、私印又多了记、朱记、图章、押、戳子、关防等名目。

南北朝纸张文书逐渐替代竹木简牍,封泥渐废,起用印色。隋代印章尚求实用;唐印书体较为潦草;宋代官印较为工整,个别字笔划的空档迂回屈曲填空;到金代用笔划屈曲盘缠的“九叠文”,流行于宋、元、明及清代初期。隋唐之际,由于书体的演变、纸张的普及、印色的使用、书画的繁兴,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在唐宋法帖、书画上的用印藏印,裱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至宋代开始出现了印谱,文人中也兴起了研究印学之风。宋代米芾篆刻自用印,元末开始使用石章,元末画家王冕以花乳石为印材,替代了铜、铁、金、银、玉、牙、角之类的坚硬印材,为人们竞相效法,改变了那种文人书、工匠制的局面,使这门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诗书画印结合的特有风味。刻印者自篆自刻,更促成了明清以来印人特多、印坛流派兴起和发展的局面。其中着名的主要有:

1何震派。创始者是明嘉靖时的何震。他曾请教书画篆刻家文彭(文徵明长子),师友相处,深得其传,世称“文何”。篆刻形式多样,粗白文仿汉印,刀痕显露,自然朴实。当时推为海内第一。后人因他是安徽婺源人(明代属徽州),推他为“徽派”始祖,从属于此流派的篆刻家还有梁蹇,吴忠、程原、程朴父子等。

2程逸派。创始人是清初的程邃。他取法明末印坛大家汪关,运刀凝重,笔意劲挺,奔放有力。喜用大篆入朱文印,汉印法人白文印。被称作此派的后继者有乾隆、嘉庆年间的巴慰祖、胡唐舅甥等。但据专家从所得实物看,他们风格并不相同,可能因为同程邃都是安徽歙县人的缘故,所以后人也称该派为“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