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市井隐语多系因避凶就吉、避俗(秽)就雅而形成的各类代码式隐语,以隐遁其辞。如明代陈士元《俚言解》
卷二所载:“舟中讳‘注’,讳‘翻’,谓‘箸’‘筷儿’,‘翻’转为‘定’,转‘幡布’为‘抹布’。又讳离散。谓‘梨’为‘圆果’,‘伞’为‘竖笠’。
……今士大夫亦有称‘箸’为‘筷子’者。又《遁斋闲览》举子落榜曰‘康了’。柳冕应举多忌谓‘安乐’为‘安康’,忌‘乐’、‘落’同音也。傍出,令仆探名,报曰:‘秀才康也。’世传以为笑。”又如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中两例。卷九七:“随他那淫妇一条绳子拴去出丑见宜,管咱每大腿事。”卷八六:“你再敢不敢?我把你这短命王鸾儿割子,教你直孤到老。”
其“大腿”、“王鸾儿”即讳称男性外生殖器之隐语。此外书中的“丢身子”
(出精)、“跑马”(遗精)之类,亦为这种隐语。今民俗语言中这类隐语仍不稀见,如江苏省如东县以“松劲”谓身体不爽,以“糖包儿”谓药。以“老人”谓死了成年人。以“跑掉了”谓小孩子天亡,以“元宝”谓尸体或春节供神之猪头,以“财神老儿”谓春节时乞丐等,均为地方市井隐语。
二是由回避人知而形成的隐语行话。明人田汝成《委巷丛谈》云:“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淬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西京杂记》云:“长安市人语各有不同,有葫芦语、钮语、练语、三招语,通谓市语。”光是数目字、各行各地隐语即五花八门。如四平市语,以一为忆多娇,二为耳边风,三为散秋香,四为思乡马,五为误佳期,六为砌花台,七为柳摇金,八为灞陵桥,九为救情郎,十为舍利子。明清时米行行话一为子,二为力,三为削,四为类,五为香,六为竹,七为才,八为发,九为丁,十为足。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这是运用多种修辞方式隐约其辞的民间秘密语,其基本功利特征显然以语言游戏为主体,这类秘密语在汉语中起源早、流布广,形式亦繁杂,口头、书面形式兼具,从语言学角度追究,可谓汉民族民间秘密语的直流源泉。《国语·晋语》卷五载:(范文子对曰)“有秦客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注云:“瘦,隐也。谓以隐优谲诡之言问于二朝也。”秦客之瘦辞书中不曾备载,而据宋人孙《孟子·公孙丑》疏云:
“大抵瘦辞云者如今呼笔为,‘管城子’,纸为,‘楮先生’,钱为‘白水真人’,又为,阿堵物之类是也。”瘦辞即谐隐之辞,举凡风人体之双关语及歇后语等,均属此类语言游戏类秘密语,人所认为:其出于民间甚明。自魏晋以来,直至近代,流行不衰,名称也在随时改变。民间百姓寻常说话未免平淡无奇,这种话就成了他们的词藻,用以丰富说话的内容,表现自己的智慧,度量别人的智慧。歇后语至今流行不衰,新制百出,早已进入文学语言,亦足见此风之盛。
宋明以来至民国初,先后曾有《圆社锦语》、《金凌六院市语》、《江湖切要》及《切口大辞典》之类专辑、专书流行,然为数较少。半世纪前容肇祖、赵元任等曾发表一些有关研究成果,而近半世纪鲜见有人问津此道。愿有志者拓垦这块荒置已久的园地。
当代形形色色的黑话
作家贾鲁生在《黑话》中揭示了当代种种黑话现象,归纳如下:
犯罪分子的黑话:偷盗——向人民借钱;抢劫——慰问;居民——兔子,人民币——卫生纸;偷公家东西——吃奶;偷私人东西——义务献血;人口贩子——长线红娘;匕首或刮刀——玫瑰花;麻将赌博——修长城;被抓起来——折了;打击犯罪,畏罪潜逃——风紧,扯呼,等等。
国家干部的黑话:开会——跑马拉松;退休——金盆洗手;到上面开会——减肥;否决——打喷嚏;赞成——拍巴掌;县——丰田;市——皇冠;省——奔驰,等等。
中学生的黑话:新华社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采访时,发现中学生中流传着用电影、电视名字编成的《新编歇后语》:上学——再向虎山行;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考试中——警察与小偷;考试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老师来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老师提问——哑女;老师批评——被告席上;被赶出教室一快乐的单身汉;回到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雪,等等。
退休人员的黑话:多余的人——第三胎;打扑克——人尽其才;下象棋——了却残生;去世——落实政策,等等。
科研人员的黑话:研究人员发表内容稍稍尖锐一点的论文不敢署名,于是便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代名:“丹晓”——胆小;“海琶”——害怕;“司明”一死命,等等。这些代名也可算黑话。
还有些黑话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说:丈夫在妻子和情人之间搞平衡——搞双轨制;送礼——肉包子打狗;茅台酒和人民币——第一夫人配狗不理;物价上涨——海潮;官倒——老百姓磕头(官到了);用“诗朗颂”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灯泡厂,钨丝车间,全着亮同志;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工作——诗朗颂,和尚念经,敲木鱼;评职称过程——《沉默的朋友》,《生死搏斗》,《苦恼人的笑》;越刮越猛的吃喝风——对虾涨价;送礼的数额提高——物价上涨。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有黑话,作家说:“头发换钱。”演员说:“走穴。”外汇贩子说,“切汇。”摆小摊的说:“宰。”摆书摊的说:“枕头加拳头。”投机倒把的说:“跳坑。”卖淫的说:“无果花。”嫖客说:“多情的小鸟。”仇人之间说,“五讲四美。”情人之间说:“练故事。”
丑语
四川人有一个骂人的口头禅——“锤子”(陕西南部也有这个词,但远不及四川流布广泛)。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它现在仍挂在川人特别是男人的口头。如,人们形容某件事没有前途、希望,顺口溜出一句:
“锤子儿哆!”多人一起,一人把某事说得过度,有人便讥之:“锤子些些。”
至于在骂人场合,人们开口便云“锤子”,可谓彼彼皆是,见惯不惊。作为这个词儿的文字形态,却被追求美好心灵的人民所忌讳,书面语言中绝少用。
不言而喻,“锤子”一词,作为骂人语言,特指雄性阳器。这是人们在庄重场合忌讳使用的词语,一般只用于谑浪游戏的场合,或者骂人的场合。
这个词在元代时有的写作“颓”。如作为北京人的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不晓事颓人知不知?渲时休叫侵着颓!”朱东润注云:“颓,指雄性生殖器。”因而,这里的“颓人”,即如今日川味詈语“锤子人”,后句的“颓”,指公马的生殖器。这种骂人的词语,竟大方地闯进了圣洁的文学殿堂!可见此词在当时使用频率之高,也可知此词根不在四川。再往前推溯,我们的祖先造了一个“士”字,这个“士”字就是今日的川味骂词里的“锤子”——甲骨文的“士”,即像男性生殖器之形。原来,根就在这里。这一意义再后则以同音词“势”取而代之。如阉割公猪、劁骟公牛公马皆曰“去势”(后来,把阉割雄性禽兽通同名之为“去势”,当是这一概念的扩大)。而“士”,在一段时间里仅为男子垄断了。
“士”字演变为后来“势”、“颓”、“锤”,是中华民族审美升华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时期,自然条件恶劣,洪水猛兽肆虐。面对可怜的科学水平,落后的生产力,极低的小孩成活率,短暂的人生这重重的恐怖,我们勇敢可敬的先人们,用对生育的发狂的崇拜与之抗衡。所以,原始人把凡是与生育相关的一切都看成是美的、善的。由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发轫,继而又产生了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士——作为体现这种美好意识的文字符号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士”的本义一是指男人,《易》“士到羊,女承筐”(小伙子持剪剪羊毛,姑娘捧筐伴在旁)。二有美义,封建时代,尚有“士大夫”、“士君子”等词。在文字产生时代的人们眼里,对生殖器的表现没有任何猥亵的阴影,而是被看作丰产的化身。由此可见,作为当今避讳词语的“士”
当时是在美好心灵的支配下产生的,是善良意识的体现。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审美意识超越了诸如繁殖、本能等直接功利目的,上升到精神领域,人的本能被审美感受的光芒照亮。于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和丑换位凝聚在“士”里的美的意识逐渐淡化,后来竟彻底为粗俗不堪所替代,于是,社会便约定俗成,只以“士”代表男性的人,特指的“士”便用同音字“势”来取代。在人们的心灵中,以为这么讹衍,便摈弃了积淀在这个词的粗野味。此后,如此“净化”了的“士”便大量使用,作为词根而广为派生新词,“势”的特殊含义使用至今。至于元代的“颓”,现在四川方言里的“锤子”(只是词缀,无实义)和“士”,“势”在语音上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它们的声母在上古音中同属于舌头音,即是说,“势”、“颓”、“锤”,是“士”的同音借代。
可以理解“势”字使用日久,人们仍嫌恶其摆脱不了粗野意义的纠缠,于是又衍生出“颓”、“锤”,从这些后起词的形式看,显然,人们忌讳用其本字,是有意讹衍的结果。
可见,多次忌讳,多次替代,便造出了一连串的有关词语。这替代和忌讳,就其本质来说,虽然未离其宗,但观念的更新,意识的转换,足以证明我们的先人对心灵美的完善,对语言美的追求。不唯四川人,整个中华民族都是这样。面对历史和传统的优秀一面,作为今人的我们,沉思之余,又当作何打算呢?
吉语
吉语是我国成语词中的一部分,民间称其为“讨口彩”、“讨吉利”。它语句通俗,内容含蓄,形式独特,易懂好记。
吉语在人们衣、食、住、行诸方面得到大量应用。在民间剪纸、年画、蓝印花布、民族服饰等工艺品上,都以吉语为主题,通过描绘各种物象来表达吉语寓意,加以蝙蝠、带鸟、如意、灵芝组成的吉语称为“福寿如意”;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的吉语视为“五福(蝠)拜寿”;以爵、鹿、蜜蜂、猴子组成的吉语称为“禄爵封侯”;以一龙一凤组成的吉语叫“龙凤呈祥”;以二鱼组成的吉语叫“年年有余”。
吉语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未来前途的追求孩子出世后,有“岁岁平安”、“长命百岁”等吉语。孩子长大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望子成龙”、“富贵长春”等吉语。吉语在民间婚俗中也很普遍。过去姑娘订婚时,赠给情人的荷包汗巾上,绣有“风串牡丹”的吉祥图案,以表示爱情的专注。结婚时,姑娘怀抱瓶子上花轿,寓意“怀抱平安”瓶中盛着美酒,与丈夫同饮交心酒,寓意“夫妻长(尝)久(酒)”。在结婚典礼上,新娘要换上由玉兰、海棠、荚蓉、桂花组成的绣花鞋,寓意家中“玉堂富贵”。新婚在蜜月中,新娘要换上由梅花、玉兰、青竹、菊花组成的绣花鞋,以此祝愿夫妻“百年和合”。新房是吉语最集中的地方,门上贴的,墙上挂的,都有着与婚姻美满有关和憧憬未来的各式吉语寓意图,甚至在新娘的被窝里也放有红枣、花生、糖果、莲心,寓意“生活甜蜜”、“早生贵子”。
吉语不仅服务于生者,还服务于死者。出土文物的金箔钱上,就刻有“往升仙界”、“花开见佛”等吉语。
吉语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延续应用,适合社会需要的便流传下来,并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如“一路平安”、“万事如意”、“延年益寿”、“步步高升”、“旗开得胜”等。有些吉语本来已消失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出现了,如“生财致富”、“恭喜发财”、“金玉满堂”等。
成语:语言中的盐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人们长期以来口头习用的固定词组。人们在作文、着作中要使用它,在讲演或对话里也少不了它,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使用适当的成语,可以使文章增色;在讲演或对话中使用成语,可以使讲演更动听,对话更生动,更有表现力。
成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青出于蓝”这一成语出自《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完璧归赵”最早见于《史记》
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鼓作气”最早见于《左传》中的《曹刿论战》。
许多成语从产生起一直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争相传用,原因就在于成语是在语言实践中经过了长期的提炼,已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它的每一个词一般都失去了自己单独的意义。二是结构的定型性。成语是约定俗成而固定不变的词组,不能随意更换或者插入别的字。它在结构上一般都由四个字组成,多于或少于四个字的虽然也有,但为数较少。
人们喜欢成语,经常使用成语,当你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对成语的来源是否了解呢?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从古代的寓言中来的。如“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个寓言。“刻舟求剑”这一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在我国古代,先秦寓言是比较丰富的,出自这个时期的成语就比较多。
第二类是从历史故事中来的。如“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有了解了这一历史典故,才能正确理解它是“下决心干到底”
的意思。
第三类是从古典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一刻千金”这一成语,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诗。“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集思广益”最早出自诸葛亮《诸葛丞相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后来,明初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英宗》里写下了“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的名句。
第四类是从民间口语中来的。如“信口开河”、“虎头蛇尾”、“南腔北调”等等,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一是要弄清楚成语的意思。有些成语表示什么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照字面去推测。如“面面相觑”是表示大家都惊讶,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从字面上去推测,就会闹出笑话来。有些成语有褒贬意义,使用时就要注意对象,不能随便乱用。例如“自食其力”含有褒义,“自食其果”含有贬义,我们在引用这类成语时,就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了解成语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而且也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三是要注意成语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变了,有些成语的意义会有新的转化,还有些成语适应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了解成语的这些变化,对于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运用成语是非常有益的。
谚语:智慧的花朵
谚语是在群众中长期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
谚语虽是一种固定语句,但由于它是口头流传的,有些谚语在结构上又是不固定的。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其中“合成一个”有说“顶个”的,有说“凑个”的,也有说“赛过”的。这种结构上的变化,都没有离开它的原意。
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据《古谣谚·几例》记载,谚语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有了文字后,才被记录下来。殷代甲骨文和先秦一些古籍中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等构思精巧、哲理深奥的语言,可能就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宋、明、清代,陆续有人辑录汇编成册。建国后,谚语的研究、出版工作更加得到重视。
我国的谚语浩如烟海,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谚语大体上可分为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
社会谚语是指理想与立志、真理与实践、阶级与爱憎、知识与学习、勤劳与节俭、谦虚与诚实、团结与友谊、爱情与家庭、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多具警策、醒人的特点,富于哲理性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