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161316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7)

沈姓在先秦时期较为沉寂,直到秦朝末年,有位名为沈逞的人知名于世,朝廷以宰相之职征聘他入仕,他不应召。入汉以后,沈逞曾孙沈保封竹邑侯。沈保子沈遵,自封地迁居寿春(今安徽寿县),官至齐王太傅,别封敷德候。沈遵九世孙沈威卿,东汉初年迁居会稽乌程县余不乡(今浙江德清一带),世代留居于此。此后,当地地名演变为吴兴郡武康县,这支沈姓人也称吴兴武康人。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吴兴”成为天下沈姓中的最大郡望,直到今天,沈姓在论及先祖来源时,仍称出自吴兴武康。

除上述一支外,沈姓还有两个来源。其中之一是出自周文王第10子聃季之后,聃季的食邑在沈,后代以沈为姓。另一来源出自姓,史称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境内)尹,又称沈尹戌。他后来入朝任左司马,先后帮助朝廷诛杀了亻妄臣费无极和鄢将师,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敬重。他的后代,也姓沈。

沈姓尽管来源不一,论及影响,仍以出自少昊之后者为大。这不仅因为它后来在吴兴武康一带发展成为望族,而且古往今来的沈姓绝大多数名人,都是出自这一支派。如南朝宋、齐、梁三朝元老沈约、唐诗人沈亻全期、宋科学家沈括、明剧作家沈王景、沈仕、画家沈周、清名臣沈葆桢、当代政治家沈钧儒等人,血统来源无不与这一支派有关。如今,沈姓是天下第37大姓。

曾姓

曾姓出自姒姓,是因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史载,姒姓出自上古帝王夏禹。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至启玄孙少康时,又封自己的小儿子典烈于曾阝(今山东仓南西北),曲烈的子孙便在曾阝地发展繁衍。公元前567年,曾阝国的近邻莒国侵曾阝,曾阝亡,太子巫逃亡鲁国。这时,他一则认为离开了故土,又为了纪念故国,便将原来国名“曾阝”中表示家园的“邑”旁去掉,单姓一个“曾”字。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曾姓。

曾姓在得姓以后,因为太子巫逃亡于鲁而在鲁国发展。春秋时,太子巫的孙子曾点(字哲)师从于孔子,曾点子曾参也曾是孔子的高足。特别是曾参,后来还成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被儒家奉为“宗圣”。

曾姓人后来还迁居庐陵、武城等地,各发展为曾姓的重要支派,与鲁国一起成为曾姓的三大郡望。相传,曾参继承了先师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学说,每日不断反省自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信,动静言行必遵循礼法,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人。他的后人以他的这种美德为自豪,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三省”为堂号。后来,“三省”堂号与“鲁国”

、“庐陵”、“武城”三大郡望一样,都成了曾姓人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

曾姓以名贤开基,历史上也名贤众多。如北宋人曾公亮是着名政治家,曾肇是着名文学家,曾巩是着名散文家,曾布是政界名臣。南宋时,曾忄造是诗人,曾协是词人,曾逮是名臣。明朝,曾鲸是画家,曾铣是名将,曾鲁是学者。清代,曾燠是诗人,曾静是学者,曾廷枚是艺术家,曾国藩是名将,曾纪绎是外交家,曾铸是实业家。近当代,曾朴是小说家,曾孝谷是艺术家,曾昭伦是化学家。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曾姓是排名第38位的中华大姓。

彭姓

彭姓出自黄帝,相传是黄帝裔孙祝融八姓之一。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黄帝孙颛顼有曾孙名祝融,后代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斟、曹、等8姓,彭姓便是其中之一。又有人说,彭姓与祝融弟吴回有关。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第3子名籛,字铿,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因此得彭姓,又称彭铿。他是古代着名的寿星,据说他在年轻时曾做了一碗野鸡肉汤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不老。传说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活了800多岁,死了49个妻子,失去54个儿子,因为寿高无比,便被后人尊为彭祖。

彭祖的后代大多以彭为姓,后来发展为彭姓的最主要支派。在古代,匈奴、羌、南蛮等民族中都有人以彭为姓,他们的先祖并非都与彭祖有关,是在彭祖之外的彭姓人。后来,由于这些民族融入了汉族中,至今,彭姓人中仍有一些人是他们的后代。

彭姓在发展中,相继在淮阳、陇西、宜春等地成为望族,此后便以三地为彭姓三大郡望。西汉时,祖居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的彭越因辅佐刘邦灭秦建汉有功而被封为梁王,成为彭姓人继彭祖之后的又一位名人。此后,至清代,彭姓中又出了名将彭春、彭玉麟、名臣彭蕴章、学者彭绍升、诗人彭兆荪、词人彭孙遹等名人。至于当代中共中央原农委书记彭湃、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国防部长彭德怀、人大委员长彭真等人,也都是彭姓中知名的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彭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9位。

吕姓

吕姓人是当代第40大姓,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吕国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

上述一支吕姓构成了当今吕姓人的主体。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又称吕,史称吕金奇,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第一支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是商朝未年,出自吕候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19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吕姓的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

望。至于“东莱”、“着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

吕姓名人,世代不绝。如战国时有秦国宰相吕不韦,汉代有汉高祖吕皇后,三国有名将吕布、吕蒙,十六国有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唐代有哲学家吕才、道家祖师吕纯阳(洞宾、吕祖),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名臣吕端、吕大防、吕惠卿、吕公着、吕夷简、学者吕大临,南宋有诗人吕本中、哲学家吕祖谦,明代有进士吕木冉、学者吕坤、戏曲家吕天成,清代有思想家吕留良,近当代有建筑家吕彦直、史学家吕思勉,等等。

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着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苏姓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某些苏姓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

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地名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来源。

苏姓发展到周代,出现了一位名为苏忿生的人,在朝中担任司寇一职,负责天下刑狱和司法,成为苏姓第一位影响较大的人。数百年后,汉朝廷中又出现了另一位苏姓名人苏武。史书说他曾受命出使匈奴,但到匈奴以后,却因匈奴人的背信弃义而被扣留。他为了不失民族气节,整天手执节钺权杖,结果把节杖上的饰物都相继磨掉。他思念故国,但一点也得不到汉朝的消息。后来,匈奴人又给他一群公羊让他放牧,说是等公羊生下小羊,他就可回国了。这样过了10多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捉到一只大雁,写了一封书信系在雁腿上,然后把它放飞。不久,大雁飞回了汉朝国土上,被人捉住,汉朝人这才知道远在匈奴中还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使臣,很快出兵匈奴,迎他归国。这便是传颂至今的“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姓人在汉代以后,势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武功、扶风、蓝田、洛阳等地,苏姓人都发展成为望族。历史上的一些苏姓名人,如东汉武原令苏章、十六国时女诗人苏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隋朝民部尚书苏威、唐代文学家苏廷页页、诗人苏源明等人无不与上述郡望有关。

此外,苏姓名人还有唐代宰相苏味道、名将苏定方、宋朝诗人苏舜钦、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苏过、天文学家苏颂、画家苏汉臣、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当代数学家苏步青等人。尤其是宋代的苏洵及子苏轼(东坡)、苏辙,由于文学成就颇高,被人合称为“三苏”。他们还与汉代的苏武一起,被人当作苏姓人的标志。在苏姓中广为传颂的“三苏望族,五凤功臣”

以及“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等,所指的都是他们。

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苏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1位。

卢姓

卢姓是当代第42大姓,历史上来源众多。其主要的一支与吕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孙吕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时,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孙名亻奚,史称高亻奚,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赐食邑于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卢氏。田氏代齐以后,卢姓人散居北方一带,至秦朝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子孙留居于此,世称涿郡卢氏。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到了三国时期,涿郡由魏国管辖,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亦即涿郡旧治,今河北涿县)。此后,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与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海内五大望族,家族势力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于是,“范阳”便成为卢姓人中无可替代的最大郡望。

除上述一支外,卢姓人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上古时期有一庐国,庐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庐氏,后来又简写为卢。又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氏为姓,后来也简写为单姓卢氏。东汉光武帝时,有姓闾丘的人奉命改姓卢氏。北魏时,鲜卑人中莫芦氏、吐伏芦氏,也都改姓卢。此外,在卢姓人聚居的范阳一带,生活着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后来也因自己的姓氏读音与“卢”字相近而冒姓卢。

卢姓尽管来源众多,但在发展中只有范阳卢氏一枝独秀。所以,天下甚至出现了“言卢必称范阳”的绝对倾向,一些出身于旁门别支的卢姓人也冒认范阳卢姓人的祖先为祖先。当然,也难怪他们如此,历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响的卢姓人物,如东汉名臣卢植、东晋文学家卢湛、北周名臣卢辩、唐代诗人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以及清代政治家卢坤等人,无一不出自范阳卢氏。此外,如唐朝宰相卢杞、明朝将领卢镗、卢象升、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当代科学家卢嘉锡等人,尽管籍贯在范阳之外,但论及血统来源,也几乎无一不与范阳卢氏有关。

蒋姓

蒋姓也自姬姓,血统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相传,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里),建立蒋国,伯爵,史称他为蒋伯。春秋时,蒋国被楚国灭掉,蒋伯的子孙以国为姓,称蒋氏。后来,他的裔孙中有人迁居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乐安也因此成为蒋姓的着名郡望。

西汉哀帝时,蒋伯裔孙蒋翊家于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出任兖州刺史,以公正廉直着称于世。至东汉初年,蒋翊曾孙蒋横官至大将军,子孙因官显名,开始由乐安外迁。如被江南地区的蒋姓人奉为始祖的蒋澄就是在这时迁居江苏宜兴的。五代后周时,其裔孙蒋宗霸隐居禅定,也称摩诃居士。宋神宗时,又有蒋浚明仕至建康功曹,去世后官赠金紫光禄大夫。

他有子名王充,官至朝议大夫。蒋王充曾孙蒋岘,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侍御史。他在官之时,曾以“勿欺心、勿负国、勿求田、勿问舍”自誓,时称“四勿先生”。元朝末年,他的裔孙中有位名为蒋仕杰的人,为避乱而迁居于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以耕读传家,子孙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发展。

元末居士蒋仕杰便是当今影响最大的蒋姓名人蒋介石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人的血缘先祖。

此外,三国时,蜀汉有宰相蒋琬。唐代,义兴(今浙江宜兴)有文学家蒋防。南宋,阳羡(今浙江宜兴)有着名词人蒋捷。清朝,有大学士蒋廷锡、篆刻家蒋仁、戏曲家蒋士铨、词人蒋春霖、文学家蒋敦复。近当代,又有政治家蒋翊武、名将蒋方震、蒋光鼎、蒋先云、文学家蒋光赤等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蒋姓在百家六姓中排名第43位。

蔡姓

蔡姓是当代第44大姓,相传出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据某些蔡姓谱牒记载,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时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史称蔡叔。蔡叔的子孙世代统治蔡国,前后延续约600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遗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失国以后,开始迁居中原各地。至西汉末年,又有蔡勋避王莽征召,适居于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后来,陈留分置济阳郡,其裔又称济阳人。汉魏时期,蔡姓是当地大族。至西晋末年,一些蔡姓人又迁居江东,仕于东晋南朝。隋唐以后,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发展,尤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有“陈林王郑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谚。

蔡姓人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故蔡姓人大多以“济阳”为郡望。战国时,蔡泽在秦国担任宰相,以足智多谋见称于世。至汉代,蔡伦是纸的发明家,蔡邕是着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蔡琰则是着名的妇女文学家和汉朝、匈奴之间的友好使者,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文姬(蔡琰字)归汉”的故事。此后,蔡姓中又相继出了宋宰相蔡京、名臣蔡攸、蔡卞、金文学家蔡王圭、清名臣蔡新、蔡锡勇、民国名将蔡锷、教育家蔡元培以及当代革命家蔡和森、蔡廷锴、蔡畅等着名人物。

贾姓

贾姓人是黄帝的后裔,最早发源于今山西中部一带。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把胞弟叔虞分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史称唐叔虞。至周康王时,叔虞少子公明又被分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为伯爵,史称贾伯。贾伯的后人便以贾为姓。春秋时,贾伯国被晋国吞并,更名贾邑,贾伯的后代也大多从这里迁徙出去。后来,晋国又把晋襄公的表亲狐射姑分封于贾伯故地。狐射姑字季他,史书称他为贾季、贾他或贾佗。此后,贾他便被另外一些贾姓人尊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