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16131600000009

第9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6)

春秋时,董父的裔孙辛有在东周担任大夫之职,辛有的两个儿子则在晋国担任掌管国家典籍史册的职务。因“掌管”之意的另一种说法是“董”或“督”,他们又被人以官职相称,即“董督”或“董史”。此后,他们的子孙世袭晋国“董史”之职,久而久之,便把自己的职务“董”当成了姓氏。至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卿赵盾为逃避灵公的迫害而出走,还未出境,灵公便被赵盾的族人赵穿杀害,对于这件事,当时任“董史”的董狐认为赵盾有责任,便如实地在典册上记载了下来。事后,无论赵盾如何辩解灵公被杀与自己无关,或者以强权迫使董狐更改当时的记录,他都不为所动。这便是后来广为传颂的“良史董狐”的故事。他的名字也被人当作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代名词。

董姓在发源以后,又在陇西、济阴二郡形成望族,史称董姓二望。出自董姓陇西望者,着名人物有东汉太师董卓、唐代音乐家董庭兰、及清末甘肃总兵董福祥等人。济阴董氏中的名贤则较为分散。至于其他一些董姓名人,主要有汉代大司马董贤、经学大师董仲舒、三国蜀国宰相董允、北魏外交家董琬、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宋节度使董宋臣、金戏曲家董解元、元山东宣慰使董抟霄、明书画家董其昌、抗倭名将董邦政、清文学家董说、当代中国人大副委员长董必武、战斗英雄董存瑞等人。他们都是董姓中影响较大的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董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位。

萧姓

萧姓出自姬姓,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喾的后代。喾的裔孙仲衍是“商末三仁”之一的微子的胞弟,其后代大心在两周时因平定南宫长万之乱有功,被封于萧(今江苏萧县),从此便以封地的名称为姓氏,姓萧。后来,萧被楚国灭掉,国民中有位名为萧不疑的人在楚国担任了上卿一职,子孙散居于丰、沛间(今江苏北部)。至秦朝末年,祖居沛县的萧何初任县吏,与同县的刘邦联合起兵反秦。当时淮阴有位极具军事才能的人韩信求见刘邦不被重用,负气出走。萧何得知后,急忙“月夜追韩信”,把他找了回来。后来,韩信果然为刘邦翦灭秦王朝立了大功。

由于萧何为萧姓在秦汉时期的知名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此后的萧姓人大多尊奉他为祖先。至西汉中叶,萧姓中又出了一位着名宰相萧望之。由于他的祖居地是东海兰陵(今山东峄县),因此,东海郡也成了萧姓人的着名郡望之一。南北朝时期建立齐朝、梁朝的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无不自称是他的后代。当时,萧姓与王、谢、袁三称并称,被认为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四大姓族。

萧姓除有东海、兰陵两大郡望外,又有广陵、河南等郡望,以及“芳远”等堂号。其历代名人还有汉中郎将萧咸、南朝梁元帝萧绎、北朝周大将军萧岑、唐左仆射萧王禹、右丞相萧嵩、诗人萧颖士、宋太常卿萧达、辽兰陵郡王萧匹敌、金右丞相萧裕、元诗人萧国宝、画家萧月潭、明礼部尚书萧云峰、布政使萧良干、巡抚萧大宾、清画家萧九成等。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萧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0位。

程姓

上古帝喾时,人们慢慢开始认识到了火对生活的重要性,开始用火加工食物。由于火种极不容易得到,帝喾便派已故颛顼皇帝的曾孙重黎专门负责管理火种。当时这一官名是火正,也称祝融。此后,重黎的子孙相继承袭了这一职位。至商朝时,重黎的裔孙被封于程(今河南洛阳一带),为伯爵。传至程伯休父,周宣王时入朝任大司马。他的封地距离周朝国都很远,来往多有不便,宣王便把他移封于今陕西咸阳市东、仍称程,伯爵。休父的子孙便都姓了程。

春秋时,晋国有韩、赵、魏、中行、智、羊舌、荀等大夫分掌朝政,其中荀氏至荀林父时,其胞弟荀欢被赐采邑于今山西新绛东北部一带,也称程。后来,荀氏在政治斗争中被击败,荀欢的采邑被夺,族人沦落为平民。为了纪念自己家族曾经有过的封邑,这支荀姓人不久也改姓程。

上述两支程姓是程姓中影响最大的支派,出自重黎之后的程姓向称正宗。在以后的发展中程姓还形成了安定、广平两大郡望,出现了秦代的隶书发明家程邈、汉朝名将程不识、大商人程郑、三国吴名将程普、唐朝名将程知节(咬金)、画家程修己、权臣程元振、宋思想家程颐、程颢、学者程大昌、名臣程公许、理学家程时登、元学者程文、明兵部尚书程徐、诗人程嘉燧、着名作家程敏政、清篆刻家程邃、书画家程伟元、诗人程可则、程梦星、经学家程瑶田、医学家程图彭、艺术家程长庚、海军将领程璧光、当代画家程璋、医学家程门雪、湖南省长程潜、艺术家程砚秋等名人。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程姓已排在百家大姓的第31位,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姓氏。

曹姓

相传,上古颛顼皇帝有个叫吴回的儿子,在帝喾时任火正,其子陆终娶鬼方之女女贵为妻,生子6人,其中第5子名安,在大禹时因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一带),其后人便以曹为姓。至周武王时,又把弟弟振铎封在曹,称曹叔,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移封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又过了数年,曹叔振铎的曹国也亡于宋,其后代中也有人姓曹。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氏,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姓曹氏。人所熟知的着名曹姓人物曹操以及三国时期魏国的各位皇帝,无一不是他的后代。

北朝时,原居住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的康居国人的分支曹国人跟随其他民族一起迁居中国内地,按照内地人的习惯也改姓曹氏。如北齐时有位名为曹妙达的人,就出自这支曹姓人中。

由上述可见,曹姓人的来源主要有四支,影响最大的一支与夏侯氏同源。夏侯氏原出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禹,其裔孙佗在鲁悼公时仕于鲁国,被赐以侯爵,负责奉祀夏禹,史称夏侯,其后代以夏侯为姓氏。曹姓中的一支既然是从夏侯姓中分出,其所尊奉的祖先也是原来夏侯氏的祖先,亦即夏禹和夏侯佗。

曹姓人的得姓主要在今山东地区,得姓以后也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大约在汉代初年,曹姓人的一支南迁到谯郡亳县(今安徽亳州),在这里发展成为曹姓望族。东汉时,又有一支曹姓人南迁至今浙江一带,后裔在浙江生息繁衍。西晋末年,山东一带遭受了“五胡乱华”

,大批的曹姓人也在此时向南方或其他地区迁徙,使曹姓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曹姓如今有谯国、彭城、高平、巨野四大郡望,都集中在自己姓氏的发祥地一带。但是,历史上产生影响的曹姓名人并不仅限于这些地区。如三国画家曹不兴是浙江人,唐代诗人曹邺是广西人,宋代名将曹彬是河北人,元代画家曹知白是上海人,明朝文学家曹学亻全是福建人,学者曹端是河南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是正白旗“包衣”

人,学者曹廷杰是湖北人,北洋直隶总督曹锟是天津人。当然,如汉宰相曹参、三国大将曹仁、文学家曹植、皇帝曹丕(魏文帝)、大将军曹爽、唐画家曹霸、清诗人曹贞吉等人,其籍贯仍在这些地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曹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2位。

袁姓

袁姓是当代第33大姓,历史上出自妫姓,相传是上古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帝舜的后代。周朝时,帝舜的裔孙胡公满被封于陈,后传8世至诸,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姓瑗,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此后,因瑗字与袁、辕、援、爰、氵袁、木袁等字同音,瑗姓又演变为袁、辕、爰等姓。这样,便有了袁姓。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来,汝南、陈郡(一作陈留,即陈郡后来的名称)、彭城便成了袁姓的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担任了汉章帝司徒的一职,此后,袁安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从子袁汤也官司空,袁汤子袁逢及袁逢弟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便是袁姓人最引以为荣的“四世五公”。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袁绍依赖这些势力称霸于河北,袁术也称帝淮南,两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拥兵自保,是当时天下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割据集团。进入三国以后,尽管袁姓人的势力不及东汉,但依然族大人众。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南迁以后,因为累世佐命有功,又与王、谢、萧三姓并称为天下盛门。

直到隋唐时期,袁姓都一直保持其优越的地位。

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也更为广泛,从南方到北方,几乎无处不在。大约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居世界各地,使自己的姓族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袁姓的发展中,还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其中除汉代三国时期的名人已见上述外,又有西汉名臣袁盎、东晋文学家袁宏、唐代诗人袁郊、宋史学家袁枢、元文学家袁桷、明文学家袁宏道、名将袁崇焕、清诗人袁牧以及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等人。

邓姓

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一是夏禹的后代,出自夏禹曾孙仲康之子某。夏朝初年,仲康封子于古邓林(今河南邓州南)之地,因名邓国,前后存在800多年,商朝仲丁时被灭掉。此后,邓国的遗民便大都改姓邓。

邓姓的另一支来源是出自商朝皇族之后。相传,商朝武丁叔父有位儿子被封在蔓(今河南伊川蔓口),称蔓侯。至武丁灭邓以后,又把他移封于邓,仍称蔓侯或邓蔓。大约600余年后,邓蔓国亡于楚,其国民从此也有人改姓邓。

邓姓的第三个来源是出自李姓,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有关。李后主在位时,曾封第八弟李从镒为邓王,后来唐亡于宋,宋太祖诏捕后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天和南逃至安化(今属湖南)避难,此后便定居于此。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他以父亲封国的名称为姓氏。于是,在邓姓中便有了这样一支原本姓李的人。

上述三支邓姓是当今邓姓的三大支派。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又形成了南阳、安定、高密三大郡望。汉代时,原居住在楚国故地的邓况北迁至河南南阳新野县,是南阳邓氏的开基祖。

他的裔孙邓禹在东汉初年官至太傅,封高密侯,从此便在高密(今属山东)发展,史称高密邓氏。至于安定邓氏,相传也是南阳邓氏的分支。

邓姓在起源以后,便开始了向各地的迁徙。其中的一支由南阳迁居江西吉安庐陵,南宋末年出了邓剡、邓光荐两位爱国忠臣。明朝初年,其族人邓鹤轩初任兵部员外郎,后赴四川广安供职,便落籍广安。过了600余年,邓鹤轩的裔孙中出了位十分着名的人物,便是邓小平。

邓姓如今是天下第34大姓,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等省最为广泛,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其历代名人见于史传者达200余位,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春秋思想家邓析、西汉名臣邓通、东汉名将邓骘、邓晨、三国时蜀国名臣邓芝、魏大将邓艾、唐代衡州刺史邓进忠、宋朝官吏邓绾、元朝学者邓文原、思想家邓牧、明代将领邓愈、邓子龙、学者邓云霄、清朝大臣邓廷桢、名将邓世昌、篆刻家邓石如、着作家邓显鹤、诗人邓辅纶以及当代邓发、邓中夏、邓拓、邓颖超等人。

许姓

远古帝尧的时候,有一位名为许由的贤人,他在许(今河南许昌一带)耕田、隐居、名声远布,帝尧闻听以后,有意把帝位传给他,他则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东南)之中相避。帝尧又请他出任九州之长,他则来到颍河水边,用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样的话。帝尧见他态度坚决,只好打消了请他出仕当官的念头。

相传,许由是炎帝的后代,子孙世自他以后,世代生活在今河南许昌一带。至西周武王时,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地,建立许国。春秋末年,许国才被楚国灭掉。

许姓得姓以后,最初因许国末代君主许吉等人被楚国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开始在容城一带发展。至战国时期,又有一批许姓人自容城迁居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今河北徐水西南)。其后传布繁衍各地,以“高阳”为郡望。后来,又有一些许姓人在汝南(今属河南)一带知名于世,使许姓中又有了“汝南”郡望。另外,许姓还有“长乐”等堂号。

许姓人现在已经遍布大陆各地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以人口多寡论,许姓在大陆大姓中排名第35位,在台湾则有38万人之多,排在大姓中第11位。其历代名人也为数众多,如战国时的许行是思想家,西汉的许商是数学家,东汉许杨是水利专家、许慎是文字学家、许劭是人才学家,三国许褚是曹魏大将,唐朝许尧佐是文学家、许敬宗、许远是名将,宋代许道宁是画家、许叔微是医学家,元朝许衡是着名学者、许有壬是七朝元老,明代许自昌是文学家,清朝许乃济是名医、许景澄是外交家,近当代许雪秋是华侨资本家,许广平是妇女活动家,许光达、许世友是着名将领,等等。

傅姓

傅姓是当代第36大姓,历史上主要出自商朝宰相傅说。关于傅说的身世,史书上还有一段着名的故事。相传,商朝至高宗武丁时,国势已经出现败落之象。武丁即位以后,不甘心祖宗开创的基业在自己手上断送,足有意有所作为,振兴国家。正好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神仙把一个弓身驼背、穿着破衣、胳膊上系着绳索的囚徒模样的人推荐给他,说:“你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依靠这位圣人。”武丁一觉醒来,立即请人画了图像,命令群臣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今山西平陆东南),找到了梦中的那位圣人。后来,他在此人的辅佐下,天下大治,歌舞升平,他也因此被誉为英明的“中兴之主”。

他所依靠的那位圣人,便是今天大多数傅姓人尊奉的祖先-傅说(yuè,音悦)。

除上述一支外,傅姓中还有人出自黄帝裔孙大由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记载,大由在周朝时被封于傅岩,子孙居于此,便以地名氏,姓傅。此外,傅姓中还有一支出自赖姓的人。

傅姓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北地”、“清河”两大郡望,以及“双凤”等着名堂号。西汉时,傅宽以开国功臣知名于世。以后,傅姓中又出了东汉文学家傅毅、南朝名臣傅縡、唐太史令傅奕、明将傅友德、清代史学家傅维麟、着作家傅山、当代翻译家傅雷、政治家傅作义、医学家傅连璋、学者傅思年等名人。

沈姓

沈姓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裔孙昧在玄冥时担任师保之职,生子二人:允格、台骀。

台骀在颛顼时因治水有功,被封于汾水流域(今山西境内)。此后,台骀的后裔发展为沈、姒、蓐、黄四支,也称四国。其中沈国后封子爵,史称沈子国,其统治中心在汝南平舆沈亭(今属河南)。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北方各国相约伐楚,沈国由于没有响应而被蔡国灭掉。此后,沈国遗民便以国名为姓氏,姓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