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特种导弹科技知识(上)
16133700000017

第17章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

反弹道导弹导弹是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是两级或三级有翼导弹,由发射井垂直发射,以对付全方位来袭的战略导弹。

目前,世界上性能优良的战术反导系统有“爱国者”——3系统、“宙斯盾”系统、“箭式”反导系统和“安泰——2500”反导系统。

背景

有矛就有盾,进攻和防御总是相伴而生的。弹道导弹问世之后,反导技术和武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日本,就已经有了导弹防御系统。2009年3月下旬到4月初,针对朝鲜的导弹发射,日本不仅派出了配备“标准3”型拦截导弹的“金刚”号和“鸟海”号宙斯盾舰,而且还对陆上的爱国者-3拦截弹进行了重新部署。这说明,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战能力。8月15日,日本防卫省决定将“爱国者”-3型导弹的装备范围扩大至全国。看来,日本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大有摊子越铺越大的趋势。

早在海湾战争,就见识到了爱国者-2拦截飞毛腿的威风。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更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反导试验和部署,2008年2月还上演了一幕用标准-3打卫星的好戏。

发展历史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美国先后研制了“奈基-宙斯”和“卫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前者只采用高空拦截导弹,后者用高空和低空拦截导弹分层拦截。1970年美国建立了“卫兵”系统的第一个发射场。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和部署了高空拦截的反弹道导弹导弹,1967年建成莫斯科反导弹导弹防区。已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造价昂贵,作战性能并不理想。

现代进攻性战略弹道导弹广泛采用分导式多弹头以及突防装置,导弹弹头作了核加固,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御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技术难度增大。1976年美国关闭了“卫兵”系统的发射场。1980年苏联决定把已经部署的64枚反弹道导弹导弹撤除一半。

8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发展采用常规装药的多层拦截系统的同时,正把注意力转向于发展新的反导弹武器,如激光、粒子束等反导弹武器,以组成太空导弹防御系统。

装置

导弹由战斗部、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动力装置、弹体、电源系统等组成。

战斗部大都用核装药,主要毁伤因素有:在大气层外是X射线和电磁脉冲;在大气层内是中子流、γ射线、冲击波等的综合效应。随着制导精度的提高,用化学装药的常规战斗部和无装药的碰撞式战斗部也获得了发展。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能使导弹保持飞行稳定并能导引导弹飞向目标。

动力装置通常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除用来推动导弹的飞行外,还用于稳定导弹的姿态,改变飞行弹道。低空拦截导弹的发动机除要求高比冲、高质量比外,还要求高燃速,使导弹能在数秒钟内达到几公里每秒的速度和100g以上的加速度,以便赢得时间,有效地进行拦截。弹体往往采用锥柱形或全锥形气动外形,使导弹在作高超声速飞行时具有小的阻力,大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操纵性能。

低空拦截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时,最大速度超过10倍声速,气动加热会使弹体表面温度高达3000℃以上,一般使用烧蚀材料保护弹体。

系统组成

预警系统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用于早期发现来袭的弹道导弹并根据测得的来袭导弹的运动参数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同时给己方战略进攻武器指示来袭导弹的发射阵位,所以它是国家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主要要求是:预警时间长,发现概率高,虚警率低,目标容量大,并能以一定的精度测定来袭导弹的轨道参数。

系统组成: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通常由预警卫星监视系统和地面雷达系统组成。地面雷达系统又分为洲际导弹预警雷达网和潜地导弹预警雷达网。根据来袭导弹在不同飞行阶段的物理现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探测手段进行监测。工作波长从可见光、红外一直到微波波段。

目标识别系统

分析了地基雷达识别弹道导弹目标的技术途径。

反弹道导弹导弹

于拦截敌方来袭弹道导弹的导弹。又称反导弹导弹。它与多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组成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简称反导系统。它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弹道导弹导弹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拦截导弹和低空拦截导弹。前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大气层外时实施拦截;后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进入目标上空时实施拦截。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拦截导弹受到普遍重视。实战时,可单独部署使用,也可两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拦截概率。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

功能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识别目标、对目标精密跟踪、迅速作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拦截。通常由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首先发现目标,再由目标识别系统,如雷达或光学系统,从一群目标中区分出真假目标。引导系统由地面发射装置、目标跟踪雷达和引导雷达组成。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目标信息,目标跟踪雷达不间断地测定目标的精确位置、速度等弹道参数并传输给指挥控制系统和引导雷达。指挥控制系统迅速作出决策,指挥发射反弹道导弹导弹,并由引导雷达导引导弹准确地拦截目标。

评论各国

世界上性能优良的战术反导系统有“爱国者”——3系统、“宙斯盾”系统、“箭式”反导系统和“安泰——2500”反导系统。

“爱国者”——3系统

用于陆基部署,是爱国者——2的改进型。一个发射架可载弹16枚,即16联装,导弹飞行速度为3.5千米/秒。“爱国者”——3没有高爆战斗部,而是配有一个由24根钢棒组成的“杀伤增强装置”,这是它比较独特的地方。它对弹道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30~40公里,最大拦截高度为15~2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6~7马赫,可以对付射程为10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不过,“爱国者”——3的相控阵雷达不具备早期预警能力,所以,必须有卫星提供支援。

“宙斯盾”系统使用的拦截弹为标准——3型导弹。这种拦截弹弹头采用外大气层射弹,射速达4千米/秒,有效拦截高度大于200千米,防御半径600至1000千米,可以拦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为640千米。宙斯盾系统装在军舰上,可对来袭导弹实施上升段、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全过程拦截。以上这两种反导系统都是美国研制的。

“箭式”反导系统

由以色列和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制成功。系统配备的“箭”2拦截弹最大飞行速度为9马赫,采用高能破片杀伤战斗部及近炸引信,杀伤半径为50米,弹头装有矢量转向装置,可以灵活地调整速度,最大拦截高度40公里,可攻击70公里甚至90~100公里远的战术导弹,用于防御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由于拦截距离远,“箭”2可以对来袭导弹实施二次拦截。系统配备的“青松”雷达集早期预警、火控和导弹引导功能于一身,可探测500公里范围内的各类目标,引导“箭”2导弹拦截14个目标并引导拦截弹到目标4米范围内,是目前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预警雷达。

“安泰——2500”反导系统

是俄罗斯在S-300防空系统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防空和非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也是世界惟一一种既能有效对付射程达2500公里的弹道导弹,又能拦截各种飞机和巡航导弹的综合性防空武器系统。它能够同时攻击24个气动目标,或者同时拦截16枚雷达反射面积为0.02平方米以下、飞行速度低于4.5千米/秒、射程25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对弹道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40公里,最大拦截高度为25公里。

在战略反导系统方面,美国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无疑是最先进的,2002年才开始部署。它由地基拦截器、改进型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天基红外系统及作战管理等设备系统五个部分组成。

地基拦截器是武器部分,由一个助推发动机和一个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组成。助推发动机把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送上拦截轨道。杀伤飞行器通过红外线跟踪抓住目标,并精确地飞行,直接撞毁目标。改进型预警雷达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的弹道初段进行探测、跟踪和计算,并向拦截导弹提供数据。X波段雷达是一种多功能的地基前沿部署雷达,是导弹防御系统的主火控雷达,对来袭弹头进行精确跟踪、识别和杀伤效果评估,有分辨真假弹头的能力。

天基红外系统用于为防御系统提供精确的预警及跟踪信息,部署在地球的低轨道,能对来袭导弹进行全程跟踪,这个系统目前还在研制阶段,早期预警任务暂时由DSP导弹预警卫星承担。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将武器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掌握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并接受北美航天司令部的指令。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系统组成

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包含卫星定位侦察系统、前沿部署雷达、X波海基雷达、早期预警雷达、宙斯盾雷达系统的预警探测系统。

第二部分包括空基激光反导武器、宙斯盾平台搭载的“标准-3”导弹、无人机等新型武器、陆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海基终端防御武器、“爱国者3”导弹、终端高空区域防御导弹系统,是防御武器系统。

第三部分是指挥、控制、战场管理和通讯系统。

由于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要经历三个飞行阶段:即初始段、中段和末段。专家把弹道拦截分为初始段拦截、中段拦截和末端拦截。例如,美军使用空基激光反导武器、宙斯盾平台搭载的“标准-3”导弹、无人机等新型武器,在卫星定位侦察系统、前沿部署雷达的帮助下进行的就是初始段拦截,按照美军的构想,拦截时目标导弹点火后还没有飞出大气层。

因为拦截武器部署方式的不同,也分别叫陆基、海基、空基拦截武器。例如,部署在地面的“爱国者-3”导弹就是一种陆基拦截武器,宙斯盾驱逐舰搭载的“标准-3”导弹就属于海基拦截武器。

由美国防部掌管的核心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美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体系的基石,主要包括爱国者PAC-3、海军区域TBMD、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和海军全战区防御等四大系统。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计划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提出的,其前提是认为冷战后“战区弹道导弹”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迅速扩散,并已成为美国前沿部队及海外盟友面临的主要威胁。美国认为,所有威胁不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都属于“战区弹道导弹”,只有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才是“战略弹道导弹”。因此,TMD是相对于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而言的。TMD与NMD共同构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构想的两大内容,其开发工作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局具体负责。

“战区”是指美国本土以外,由一个联合司令部和专门司令部管辖的地区。因此,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用于保护美国本土以外一个战区免遭近程、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

美国军方对于战区导弹的防卫有三种主要策略:一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前侦察到并将其摧毁;二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升空时将其摧毁;三是在来袭导弹飞行途中或重回大气层时予以拦截摧毁。

TMD的设想由低层防御和高层防御两部分组成。低层防御设想包括“爱国者-3”(PAC-3)、“扩大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高层防御设想包括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NTW)、空军“助推段防御”(BPI)。其中,“爱国者-3”、“海军区域防御”系统、“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构成TMD的核心和重点开发项目。

PAC-3导弹

PAC-3是爱国者系统的最新型号,是一种集团军和军级机动防空系统,可发射多枚导弹同时推毁距离不等的目标。爱国者系统因在海湾战争中表现突出而闻名。PAC-3系统将于2001年完全升级为低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其任务是为部队和固定设施提供保护,抵御近、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固定翼或旋转翼飞机等的攻击。在设计上,要求PAC-3便于在世界各地部署和能用C-17或C-5飞机运输。

PAC-3由3种配置组成,均为升级产品。为了尽快给部队提供导弹防御手段,两种原始的配置已于1995-1996年期间部署。第3种配置于2001年实施部署。其最终配置将全部采用改型系统部件。升级后的地面雷达在其多功能、低空、威胁探测与识别等能力方面均得到提高。目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新型的PAC-3导弹采用猛烈撞击的方式将其摧毁,这就是所谓稠密大气层撞击杀伤截击。PAC-3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比早期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PAC-3的发射装置主要由地面雷达设备、截击控制站和8部导弹发射设备组成。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涉及装备标准导弹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将对宙斯盾武器系统进行改进,使其能用AN/SPY-1雷达探测、跟踪战区弹道导弹,并用SM-2BlocKⅣA导弹、标准-3导弹实施拦截。

美国海军宙斯盾舰装备的“标准3”导弹以“标准2”舰空导弹为基础,加上弹道导弹防御组织发展的轻型大气层外射弹,还有新的三级火箭发动机,它既可以反中程弹道导弹,又可以反远程弹道导弹。这一计划包括宙斯盾探测战区弹道导弹能力的验证。

目前还计划研制用户作战评估系统,以使早期参战单位能进行试验,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

经过十佘载的研究、发展和试验,美国在研制“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功。自2002年以来,美国导弹防御局已经先后对该系统进行了12次拦截弹道导弹靶弹的飞行试验(不包括日本的这次试验),10次获得成功,并于2005年开始部署。

到2007年底,美国海军已经先后完成对3艘宙斯盾巡洋舰和7艘宙斯盾驱逐舰的改进,总共部署了21枚“标准一3”IA型拦截弹,可以在海上担负弹道导弹防御任务。

按照现在的计划,到2009年,美国海军将完成18艘宙斯盾军舰(3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的改进,把“标准一3”IA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增加到53枚;到2013年前后,将把“标准一3”I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进一步扩大到13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