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假如这个世界亏待了你
16134000000010

第10章 打开心结,人生不能拧着来

假如这个世界亏待了你,可能只是心结不曾打开。人们经常抱怨,心里莫名的烦躁,总觉得这个世界亏欠自己太多,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结难解的缘故,心结的存在使我们不能痛快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无法看到人生的美丽风景。其实,聪明人都应该及早打开心结,不让自己的人生拧着来。只有打开心结,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让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岁月堆积不出成功,我们只能从岁月中总结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也更清楚地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不要憎恨充满利用和被利用的生活,我们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它会磨砺我们的个性和心智,让我们变得更加“有用”,更加强大。

不要以自己被利用为耻,当被利用时你应该感到欢欣鼓舞,因为别人也给了你一个学会如何利用别人的机会,同时也使你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利用你。当你被别人利用时,你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强。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即使被人压榨、被人利用,相对于在“没用”中被所有人忽视,也已经好多了。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生存的各种技能,并且慢慢拥有利用他人的能力和智慧。

你总是想着实现自己的价值,殊不知实现个人价值是需要媒介的,而利用你的人就是一个媒介。努力提高自己被利用的价值,当你被别人利用以创造出足够的价值后,你的社会价值就实现了,就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人总是在互相交换价值中实现着自我的价值,说透彻一点就是在相互的利用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因此,当你被利用的价值变大后,也就意味着你拥有的资本就越大,就越有能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要想更好的生活,你就得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使自己变得更有利用价值。

一位教授讲“用人之道”时,将用人方法简单地分为三类:重用、利用和不用,同时也将人分成三类:人物、人才、人手。教授班上的“学生”都是中小企业的老板,教授的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其实仔细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很多单位领导或多或少都是按照这三个层次用人的,对自己忠诚、有才能、志同道合的要重用或者利用,对于那些有才能也有野心的则要利用或者不用,而那些对自己没有价值或者暂时无法用的人则不用或者辞退。而对成千上万进入社会觅食的人来说,他们也面临着相应的命运,他们当然希望自己被重用,谁也不想使自己无用,这就不难理解“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这句话的真意了。

如果我们总是不思进取,感觉怀才不遇,甚至怨天尤人,那么最后就只能够沦为无用之人。不要一味埋怨,总是感觉自己被人利用,要庆幸自己还有被利用的价值。这个社会本就是相互利用,真正没有被利用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人看得上他,他连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要甘心被利用,在被利用中学会成长,学会利用别人,这才是上上之道。

将自己的个性加以打磨、淬炼当我们结束了多年的学校生涯,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许会产生一种感觉:这是个陌生而冷漠的世界。你可能会遇到官僚习气很重但是丝毫没有能力的领导,可能会遇到为了利益而挖空心思争执不休的同事,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小花招而陷入困境之中。你觉得周围的人都是那么自私和庸俗,每天为一己私利而绞尽脑汁地争斗。而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周围的人们却以一种漠然或是讥讽的态度面对你。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开始挣扎,你的个性开始叫嚣,你不愿违背自己善良而单纯的本性,不愿变得像他人一样,可是如果你不改变、不能融入这个环境的话,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在这个社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先让自己做一个适者,将自己的个性加以打磨、淬炼,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才能成为最后的强者。

要知道,这个世界就如你看到的那样,也许还会比你想象中的更复杂。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在一文中提到,世态炎凉是古今中外所共有,并且是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坦途与坎坷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称自己真正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但是季羡林先生并不以为意,他认为,世上的任何生物都是趋吉避凶的。世态炎凉,古今如此,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得过。

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别人太自私。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人的本性是否自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为自己谋划以及奔忙。人性中的这种“利己”倾向在遇到利益冲突时,很容易演化为“自私”。当面对人们“自私”行为的时候,不要抱怨,你应该知道,你之所以被别人忽视是因为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引起瞩目。这个社会始终充满着竞争,别人没有理由更没有义务去关怀你、帮助你,只有自己具备充足的能力,并学会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别人太冷漠。当你很真诚地对待他人的时候,却受到他人虚伪的欺骗。这时,你会觉得愤怒,你会不顾一切地咒骂这个世界的虚伪与丑恶。其实,想开了这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也许只是过去的朋友背后说了你几句坏话,也许是你深信的同事暗地给你使了绊子。在复杂的人群中,也许我们需要友谊,需要朋友,需要别人的理解,但这也代表着你还很脆弱,你没有勇气和力量去独立面对你的苦恼和痛苦。我们并不否认友谊和理解的价值,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在别人不理解的环境中平和淡然地生活。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越广袤,思想越独立,才有可能以更宽广、更坚强的肩膀去担当这个世界。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它将每个人的棱角磨去,使人们趋向于圆滑。作为社会新人,也许你的棱角还在,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要怪社会太过冷漠,人们太过无情。古人不是也常感叹“人生知己难求,得一知己已足矣”。人间世事终难如意,既然已经了解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就不必不满、愤怒或者暗自伤怀。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虽然我们无力改变现状,但是总可以改变心态,先向社会低头以适应,再强大自己以成功。也许到那时,你才能更多地体会到社会更美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看到它的冷漠与自私。

身处现实的社会之中,应该打磨个性,做个适者,即使面对别人的挑衅也应该淡然处之。当你看到许多自己看不惯的社会现象公然大行其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想血气方刚地与它们争斗一番,不然你很快就会领悟到碰壁的感觉。要知道,社会从来都不会是符合人们理想的。面对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我们确实应该保持心中那一种正义感——这是每一位青年人心中很宝贵的品质。但是,改变社会并不能只靠血气方刚和意气用事,这需要一种能力,一种资本。

社会上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则,也许会跟你所认识的不一样。如果你无视规则的存在,或是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打破它,即使你拥有过人的能力与才华也只能碰个头破血流。想要在严酷的社会斗争中求生存,首先要去适应它,再去掌握它,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异性之间的友情和爱情是两码事。虽然,道理上谁也不会否认,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甚至在别人不断的追问下自己也会把这两种感情混为一谈,最后不仅造成了彼此间的尴尬,还给对方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严重的话还会引起无法预料的结果。把对方的友情错当爱情,一厢情愿的爱慕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畸形心理。

小海和小梦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小海家境优厚,外貌帅气,热情大方,对人彬彬有礼,而小梦家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庄,在大城市里上学让本身就性格内向的小梦变得更加孤僻和沉默。因为自卑,小梦整天无精打采,也很少与同学来往,就连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而小海是班里的班干部,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找小梦谈过几次,但结果都不太明显,后来小海决定要好好帮助这位同班同学,让她开朗起来。他就经常找小梦一起谈心,过了一段时间小梦终于稍微变得开朗一些了。

等到大学毕业后,两个人去了同一座城市的同一家公司。因为小海长期的照顾和帮助,让小梦一直感到很踏实很有安全感,而小海整体来说也是自己理想中的恋人。终于在一次外出中,小梦向小海表露了心声,她没想到的是小海对于她突然的表白感到束手无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回家了。腼腆、内向的小梦第一次表白就受到了重创,她埋怨小海不近情理,让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此后的几天小梦总是寝食难安,而小海在回家认真考虑之后也找到小梦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是朋友并且只能做朋友,不可能成为恋人,以后还是保持点距离比较好。这时小梦才清醒过来,原来这一切只是自己单相思。

其实小梦的事例我们到处可见,有些人因为太单纯,所以只要对方对你好,他不跟自己恋人说的话会告诉你,你有问题,他一定会帮你解决,你有困难他一定会陪你度过,你以为那就是爱情,但其实对方只是把你当成好朋友。

不要错把友情当爱情,如果你很喜欢他,或许你会梦想着你们的友情有一天也会变成爱情,但如果对方只是把你当成朋友的话,就不要再奢望,果断地斩断自己心里的那点奢望。不要以为当你有问题告诉他的时候,他还是再次出现了就证明了他是爱你的,这一点没有谁可以保证。

一定要把友情和爱情分清楚,我说的是实质上的。如果你爱他就明确地告诉他,不爱就要明确地说不爱。如果你不能做到果断,除了自己心里痛苦之外还会让这段友情不告而终,于是你们的关系便会从此变得生疏,严重的话甚至会断绝来往。

人的一辈子一定会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他可以为你流泪,可以为你打架,可以为你做一切,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成为你的恋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繁华的大城市深圳,他和她相识在同一路的公交车上,从相遇的第一天起,女孩每天都能在车上看到他的身影。但是,整整3年,他们都只是擦身而过。直到有一天男孩说,你看还要坐那么久,不如我们聊一会儿吧,女孩很开心,她高兴地想着,自己每天这样等待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有什么还能比此刻更让自己幸福呢?

此后,他们每天在车上遇见的时候都会像已经熟识的旧友一样聊天,偶尔也会相约一起买菜做饭,女孩以为这就是自己期盼已久的爱情。可是,没过几天,男孩兴奋地说:“我很开心能遇见你,你看我们竟然会如此投缘。我下个星期要结婚了,你可以来参加吗?”女孩一下子呆住了,她以为男孩要说他喜欢她,要跟她在一起。她不知道自己当时说了一些什么,只是回到家之后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她知道自己不能再奢望了。

曾经有人总结出来这样一个公式:友情=爱情-依靠,爱情=友情+天荒地老。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想放手的人,他们在感觉爱情即将来临时,就像飞蛾扑火般地投入,最后一切都只是自己的空想,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深深地陷了进去而无法自拔,不但自己的痛苦不堪,也给对方带来了困扰。所以,不要让自己的感觉存在于模糊的情感之中,早日分清楚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让你和你的男性朋友或者女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明朗化,不要扑朔迷离,你会发现,拥有一份和异性之间独特的友谊是多么值得珍惜。

众里寻他千百度当我们认真审视身边的朋友时,就会惊奇地发现,真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看看你身边的好朋友,他们吸引你和你吸引他们的地方,正是你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所以人才有了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当你的个性成为你们彼此之间的共性时,你们能够成为伙伴、朋友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我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开始工作,在孤身奋战的时候必定希望身边有一个人可以陪你一起奋战,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驴友”一词,就是大家因为有共同的野外旅游爱好而相聚在一起的;还有“背包族”,还有横跨海洋的“沙发客”,都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而相聚、相识,最后成为了好朋友。和兴趣相同或者环境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可以让你处于某种困惑或难题的时候,得到更为合理的建议。

吴茜和男朋友毕业之后一起到上海发展,并都找到了各自理想的工作。日子很平淡地过了半年,吴茜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白领,月薪近万。即使在上海,这样的薪水也能保证他们过上比较轻松的生活。而吴茜却不怎么高兴、满足,她觉得自己一直过着枯燥单一的生活,就快要窒息了。她很清楚那不是她所希望的生活,于是她决定辞职。

在跟自己的男朋友说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之后,男朋友当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男朋友责备吴茜总是不知道满足珍惜,这么好的工作她竟然那么轻易地辞掉,这让他很不解。两人还因此发生争吵,男朋友以为吴茜只是像小孩子一样想一出是一出,只是耍耍小脾气,等她睡醒就不会再提这件事,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吴茜第二天便辞了工作。

吴茜的男朋友知道后很气愤,他觉得吴茜实在是太任性,随后便张罗着想让朋友给吴茜介绍工作。

一天,吴茜的男朋友上班走后,吴茜一个人浏览网页,无意间看到了关于“沙发客”的一个帖子,吴茜好奇地看了帖子之后,她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她意识到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自由地漂流,漫游世界。

后来,她和男朋友商量想做“沙发客”,这次她依然无法得到他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吴茜决定独自离开。

吴茜的男朋友在一天回到家发现,吴茜的衣服和日常用品都不见了。他在桌子上看到吴茜留下的一封信:“别找我了。自从我们来到上海,我们就被这个城市给吞没了。我们没有自由,慢慢变成了生活的奴隶。我已经感觉自己呼吸困难了,而你只会责备我任性。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你经常带我去郊游,即使那时我们没有钱,可是依然感觉自己很自由、富足,现在,我每天都要背着负担生存,我真累了,不想再继续这种无聊枯燥的生活,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半年后,吴茜的男朋友无意中又遇到了吴茜,她和另外一个男人幸福地在一起,他们已经一起走过了很多的地方。吴茜笑着说:“我现在很快乐,他可以陪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们有很多相同东西的东西可以讨论,跟他在一起我感到很自由、很轻松。”

其实,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你都需要身边有这样一个跟你兴趣、爱好、志向相似的同路人,这样的人能够让你觉得坦然,不用去伪装自己、强迫自己。

很多人都喜欢问:什么是朋友?有的人回答说:“朋友就是在我困难的时候可以陪伴我、帮助我,在我开心时也可以一起开心的人。”有的人会说:“朋友就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你的人。”还有的人会说:“朋友就是即使和你吵架,吵得很厉害,但一转眼就会嘻嘻哈哈、一笑泯恩仇的人。”其实都不对,真正的朋友就是和你相似的人。如果他没法引起你的共鸣,和你没有相似之处,不能吸引你的目光和思维,那么你怎么可能和他成为“朋友”呢?

付出与回报的天平也会失衡人们常说,“付出总有回报”,毕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愿望。现实生活中,付出与回报之间,往往是不能画等号的。有时付出多,回报少;有时付出少,回报却很多。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候,人心总是很容易失衡。这时,学会调整心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调节不好,就会生出许多烦恼,甚至还常常莫名其妙地陷入抱怨中。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原因很简单,人往往习惯在付出与回报之间找一种平衡感,总觉得付出了就应该有回报,于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应该是我的、那个应该是我的,却忘记了付出与回报终归无法平衡的真谛。

从自然界来说,不是每一个花苞都能绽放;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有雨露的滋润、阳光的抚慰,有的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一片生机;有的则枝叶干枯,萎谢凋零。同样努力地生长,有的树生命力就旺盛;而有的树却只能等待枯萎的结局,这就是付出与回报之间无法平衡的无奈。

甲和乙是好友,一天他们得到了两个苹果,一大一小,打算一人一个。甲毫不犹豫地抢先出手将大的苹果拿走。

乙很气愤,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一点都不懂谦让!”

甲回答说:“你说我拿大苹果是自私,那么要是让你先拿,你会拿哪个?”

乙毫不犹豫地说:“我当然不像你,我会拿小的那个,把大的让给你。”

甲得意地说:“你看,最后还不是我拿大苹果啊,这和你的希望不是一样吗?你还抱怨什么呢?”

可是乙心里很不舒服。

这个小故事无非就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你“表现”自己的无私是为了得到回报和表扬,那你就会生活得很痛苦。

一直有句古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现实生活让我们认清,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极大反差话语中,我们不难看清一个人生真谛:付出是为了回报的结果,但是付出不一定能收获回报的馈赠。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那是不是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干脆就不再付出了呢?当然不是,其实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当我们每时每刻去付出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付出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你的能力,是我们被他人需要的有力体现。当你看到父母宽慰的笑、爱人幸福的笑、孩子天真的笑的时候,你会觉得付出是那么的美好,你甚至会喜欢上这种付出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俗话说,“没有舍,哪有得”。只有你的付出,才会换来别人真挚的情感,从而会得到更多你难以想象的幸福的回报。

所谓“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并不是一味地认定了付出就没有回报,只是让我们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所得所失,付出能收获回报自然是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是假如付出之后看不到回报的结果,那也要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

付出与回报,就好像是一个站台同时发出的两列车,轨道不一样,走的路线也不一样。根据不同的经历与生活背景,人们对回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为此,我们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把控付出与回报的人生天平。如若不在乎回报,你自然会获得自在洒脱,为人平和。可能很多事情你无法如愿,但重要的是要活出一个好的心态。在某种情况下,你的付出可能还会被说成是傻,可天下有谁不说人,又有谁不被人说呢?很多时候,付出的多了,虽然看不到回报或者只能看到很少的回报,表面是吃亏了,但是你却为自己积累了很多人生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最有价值的回报,正如道家所讲的:吃亏是福。

无论你是否愿意付出,但一定不要去苛求回报,这样心态才会宽容自然。当你想要的结果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幸运无比;当竹篮打水一场空时,也不要失望,因为只要你努力过了,就能在过程中体会到争取幸福的快感;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时,也不要沮丧,更不要有不平衡感,因为你做了你该做的事情,并不因他人的评断而丧失自我做人的原则。

所以,与其时时刻刻说我要回报,或时时抱怨为什么你付出了这么多年依然一无所有,还不如敞开心扉,宽容地面对一切的得失。

总而言之,付出与回报的天平,要正确认识它、看轻它、忽视它、忽略它,你就会活得潇洒无比、笑傲江湖,你的人生之路也会充满无限希望和生机。

嫉妒是粒沙子《圣经》中说:“爱是不嫉妒,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对别人心怀嫉妒,那他就无法真正达到宽容的境界。

《心理学大辞典》中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识、地位或家庭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会使人心怀不满,并产生憎恨的意念和行为,因此《圣经》告诉我们说:“爱是不嫉妒。”当人们多一分宽容的爱时,就会少一分嫉妒的恨。

有两只老鹰,一只飞得很快,一只飞得很慢,飞得慢的那只老鹰,嫉妒那只飞得快的老鹰。一次,飞得慢的老鹰对一个猎人说:“前面有只飞得很快的鹰,你去用箭射死它。”猎人说:“好啊,只是我的箭上需要一根羽毛,能不能拔下你的一根?”老鹰同意了,它拔下一根羽毛丢给猎人,猎人未能射中那鹰。于是猎人再次向老鹰索取羽毛,老鹰又拔下一根,然而这次又未射中。就这样,鹰的羽毛一根一根被拔下。后来当它自己身上的羽毛都拔光后,不能再飞了,结果猎人轻易地将它活捉,此刻老鹰后悔已经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嫉妒别人,谋害别人,结果反而害了自己。

一方面,嫉妒也可以存在积极的意义。就拿爱情来说吧,莎士比亚说嫉妒是爱情的催化剂,当你的恋人看到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而心生嫉妒时,正是表明了他对你爱的狂热。反之,如果他从不在乎你有多少异性朋友,那么他对你的爱情恐怕还处在平淡的状态,或者已经到了不在乎的地步。

另一方面,嫉妒很多时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嫉妒心强的人很容易破坏人际关系,无端地伤害他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嫉妒往往会让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缺乏理智,他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出忌恨的心理,他不能容忍任何人比他强。缺乏理智的人会将嫉妒心理转化成消极的仇恨之火,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嫉妒也会使人陷入不快乐的心理状态,对健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更要命的是,嫉妒会使人做出很多悔恨终生的事情。其实就是不说,很多人也能意识到嫉妒的危害,但却无法克制自己的嫉妒心理。

究竟有没有医治嫉妒的良方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嫉妒起始于一个“比”字,嫉妒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其实跟他人比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看怎么比,拿什么比。嫉妒者总喜欢用自己的弱项跟他人的强项比,这种比的结果,自然会萌生出嫉妒。介于此,嫉妒的“病灶”就因此产生了。

完美无缺的人和事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要想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坚决不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不是用什么所谓的“高”与“低”来衡量的,只要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一种最真实可触的幸福。而无谓的比较,只能让你萌发嫉妒心理,并给你平添许多烦恼和不愉快。

你可以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强项,你要想一想你的强项是别人都无法企及的,这样,你就会生出许多自信的心态来。你没有优越的地位但是你有健康的身体;你没有显赫的才能但是你有和睦的家庭;你没有傲人的工作但是你有轻松自由的生活……这样一比你就会发现,别人也许有些方面比你要强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他并不如你。

“容”的最高境界是转移嫉妒的技巧,所以,克服嫉妒还要学会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人人各有所能各有所归,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敢于直面别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秀的地方,学会取长补短,把自我的这种好嫉妒的个性转化为一种豁达的学习精神,就一定能获得一种推动自己不断向前的力量,从而找到更加完美的自己。

为了削弱自己某些无知带来的心理上的挫败感,可以给予自己适度的心理安慰,使自己摆脱嫉妒的困扰。比如,你可以说“我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而已”,“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比他要做得好”等等,以此舒缓心中的不平衡,避免产生嫉妒。当然这种方法只是一时的自我安慰,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过度自负的心理问题。

总之,不会嫉妒人的人是最美的!别人有的,我们可能没有,但是我们有的,别人也可能没有。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嫉妒恨,我们只要有爱心,有宽容,有一颗向往自由、向往快乐、向往幸福的心就够了。

愤怒前,先深呼吸……

人的一生中,要想获得幸福、快乐、平安的生活,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愤怒主宰自己。

一个人问佛祖:如果有人欺我、负我、辱我、骗我、骂我、贱我、咒我、伤我,害我,我该怎么办呢?佛祖答:你只要宽他、容他、忍他、爱他、耐他、敬他,放下他,慢慢地他会自取其辱。

上班时间,老板来到公司视察工作,看到一个人漫不经心地坐在一边看小说。老板非常讨厌不敬业的员工,于是生气地问:“你上班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工作?”那个人满脸诧异地看着老板,欲言又止,老板看到这个人说话吞吞吐吐的,更加生气了,立即冲着他大声叫嚷道:“赶紧给我滚!”

愤怒过后,老板问部门主管:“那个人是什么时候来咱们公司的?”主管说:“老板,他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他是来送快递的。”

这个故事的结尾,老板一定极其尴尬。因为身为一位领导,行事如此冲动暴躁,实在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很多时候,愤怒之后,往往都是无尽的后悔。我们总是自责自己“愤怒之下”而做出的冲动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要知道,愤怒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收拾,并不能对问题的缓解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而且,愤怒者会给别人留下气量小、包容心缺乏、毫无能力的印象,要知道,暴怒是无知的表现。怪不得有人说,生气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更是一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无知行为。

所以,当怒气将要爆发的时候,不妨先安静下来,强制自己理智地思考一下:生气有用吗?我该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气呢?

控制怒气,首先要努力从内心处冷静。遇到惹动你怒气的事情时,先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慢慢跟自己说话,告诉自己要“放松、再放松”……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件让你高兴的事情。说话的时候,尽量放慢语速,不要着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

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您发现某个人让你很愤怒,你可以把自己放在他的立场上考虑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嘛,也许他的不友好行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而你正好撞在了枪口上,成为他情绪的宣泄口。

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发怒之时要先仔细倾听,并不断地给予对方信号,表明你愿意让谈话友好地进行下去。不要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或侮辱性的表达,尽量不要使用类似“怎么这样”和“你没听明白吗”的话语,它们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不友好和不耐烦。更重要的是,不要得理不饶人,不要迁怒于人,不要说“我感觉很不好”,而是说“但愿我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适时的抽身而退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果愤怒的气氛越来越严重,那就先将你们的对峙停止下来,等双方都考虑清楚自己的问题之后再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很多事情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愤怒了。

宽容大度才是解决愤怒的关键。对人对事斤斤计较的人,自然会被愤怒的情绪控制,当你学会宽容时,爱暴躁发怒的毛病也就慢慢随着那些心态的豁达而自行消失了。

其实,一个人情绪的好与坏之间不过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你如何巧用手中的“情绪控制器”,并且让宽容带你走出“愤怒”的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