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18

第18章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砑(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官至右军将军,后人称他为“王右军。东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

①千古流芳说《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千秋传颂的名作。公元353年春天(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山阴兰亭踏青郊游。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着名的兰亭盛会。大家流觞曲水,饮酒作诗,兴致极高。王羲之就是在这样一种盛况之下,乘兴挥毫写下了杰出的《兰亭序》。

王羲之作《兰亭序》,完全是即兴书录,随意而成,用蚕茧纸、鼠须笔,信手写来,却达到一种不曾意料的和谐和完美。过了几天,王羲之又用同洋的书写工具重新书写数十本,其效果远远不及即兴书写的《兰亭序》。

晋代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种优美、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合表现的艺术,这就是行书和草书。《兰亭序》跃动着清新的意趣,通篇非常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矫饰,这正是《兰亭序》的成功之处。它的章法自然,点画自然,气韵非常生动,全篇三百二十四字,二十八行,写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当我们细细晶赏这一巨作时,如同走在山阴道上,惠风和畅,满目苍翠,好一幅江南风景画。

后人对王羲之的书法技巧极为钦佩。《兰亭序》全篇文字大小自然参差,错落有致,尤其是点画映带而使气脉贯通。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在单字结体上,《兰亭序》也极尽变化之能事。文中“之”字二十多个。王羲之信笔写来,出神入化,没有一字是相似的。这二十多个“之”字,长短伸缩、俯仰争让,各得其妙,令人惊异其变化的多样。文中的七个“不”字、五个“怀”字、三个“盛”字,也在不同情况下作了自然的不同处理,更增添了全篇的异彩。

从《兰亭序》诞生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面对这一书法瑰宝摹本时,仍会感到它本身饱含的魅力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②走上神坛的王羲之。王羲之书风的兴盛以及历代帝王乐此不疲的推崇,与唐太宗的首倡不无关系。他从君主的角度倡导王字,登高一呼,朝野上下靡然风从,影响极为深远。在浩浩荡荡的学王大军中,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得其神髓的书法家之一,有诗形容他“夜半把烛学《兰亭》”,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一文,自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唐太宗还广罗天下王书置于内府,珍藏王羲之真迹达三千多种。如《姨母帖》《平安帖》《孔侍中帖》《上虞帖》等。《兰亭序》

的真迹一直在王氏子孙手中,经七世孙智永传给高僧辨才,唐太宗得知后,遂派萧翼到越州永欣寺辨才和尚处将《兰亭序》赚取出来,命人摹拓副本,传之天下。

《兰亭序》初经唐太宗的垂爱,后为历代帝王赞赏,贵族阶层把《兰亭序》奉为神物,纷纷收藏以示高雅,文人墨客则以临写《兰亭序》为荣耀。

王羲之的传世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丧乱帖》《长风帖》《游目帖》《大道帖》《十七帖》《黄庭经》《乐毅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