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19

第19章 王献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由于父亲的影响,献之兄弟皆擅长书法,但惟独王献之与其父名气相当,史称“二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历任建武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对书法之道,王献之的悟性极高,五岁时已显露才华。相传王羲之在他写字时悄悄用力拎起笔管,结果笔抽不出来。王羲之大喜:“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到处寻找成名成家的捷径,其父告之:先把庭院中十八口大水缸盛满水,然后将水研成墨汁,待墨汁写尽捷径也就找到了。王献之心领神会,勤奋苦练,踏踏实实用功,书艺大进。

在十五岁时,王献之规劝其父“大人宜改体”,表现出他对书法发展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创新精神有助于王羲之变法的成功。

王献之少年随父学字,后来转向师承东汉草书大家张芝,在行草书创作方面颇有心得。

王献之的楷书作品有《洛神赋十三行》,极其精巧秀美,较之王羲之小楷更见清秀风韵。此外还有行草书《中秋帖》《鸭头丸帖》《十二月帖》《鹅群帖》《地黄汤帖》等。

王献之的代表作《中秋帖》可以看成行草书中豪放开张一派的先导,他的作品放在东晋还看不出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只是更多地与其父书风进行比较而已。但是,从整个书法史来看,《中秋帖》的意义并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