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51

第51章 金农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领袖人物,与郑板桥同为碑学的开路先锋,他的书法介于隶楷之间,似隶非隶,似楷非楷,参碑夹帖,独异于书坛。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三十岁起自号“冬令先生”,一生的别号很多,如“三朝老民”“金牛”“龙梭仙客”“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三十多个。金农出生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一个望族的家庭。小时候,金农广额明目,聪敏好学。少年时喜欢自己独处一地思考问题,对古代碑帖的收藏与鉴赏尤有兴趣,其收藏之富达千册以上。十多岁时,金农的诗文、书法在乡里便很有名。二十岁时,他到萧山拜访了从京城返回乡里的学者毛西河。毛对金农十分赏识,又推荐他到江苏江南名士何焯门下从学二年,金农书艺进展非凡,连东南诗坛盟主朱竹姹都钦佩他的才气并喜欢读诵他的诗作。他在三十岁之前已经有坚实的文学根底,而且诗作之名在江南已是屈指可数。

金农对仕途还是比较挂念的;乾隆元年(1736年),他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却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怀着愤懑之心绝念仕途。三十岁前后他第一次来扬州,便喜欢上了这座“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聚居着一批大盐商和文人名士,商业与文艺均十分发达的古城。扬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定居扬州之后,金农以卖书鬻画度其清高的生活。他多次跋涉,外出游览,每次出门总有一帮友人和学生同行,他们中间有的擅书法,有的喜操琴,有的好歌吟,一路出游,乐趣无穷。而金农还要随身带一只小洋狗同行,足见其性情放浪。在以后的二十年中,金农几乎走遍了中州大地,结识了众多文人、名士,饱览无数古迹碑碣及不少民间无拘无束的书法墨迹,极大丰富了他的眼界。这对金农后来自出心裁的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说金农“怪”,一方面是指他的倔强不屈和恣放不羁的名士作风,世人以迂怪目之。另一方面是指其艺术个性,这也是后人感兴趣的。

金农擅长隶书,他把这种十分独特的隶书称为“漆书”。其主要特点是隶书中兼有楷书体势,横划粗而长,竖笔细而短,字形长短参差不一,整个章法在方整古拙的同时又显露出一种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情调。在传统的继承上,金农取法于《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采用方笔来写隶书。金农为了表现自己所要追求的意趣,在书写工具上几经试验,将毛笔的毫端齐齐截去,形同刷子,写起来却自得其乐。这种别具一格的隶书,奠定了金农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金农与众不同的创作告诉人们,作为艺术家本人,他是在时代精神和审美心理的双向同构运动中重新构建自己的审美心理。当时代书法在选择自身主旋律的时候,书法家们也在从美学角度上选择自己的创作。作为金农本人的选择,他远离了当时的审美标准,而时代审美观又不习惯去理解他的作品。他孤独地自称“不改山林气象”,并在一首诗中阐述自己与时尚不同的见解:“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驰骋。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直接讥讽晋代书圣王羲之,与风靡天下的帖学唱反调。这一叛逆思想,为清代后期碑学思潮的兴起起了开路先锋作用。

后人称金农学古能化、自出新奇,如老树着花,姿媚横出。金农在世时所书的《金刚经》,已传入朝鲜、日本诸国。